11.24 折桥镇:“冬闲”变“冬忙”播撒新希望

“春种夏管秋收冬闲” 是传统农业模式下农民一年的生活写照。初冬时节,冬闲如期而至,可在临夏市折桥镇忙碌了一年的农民并没有闲下来,他们入冬不“闲冬”, 利用农闲时节,学技术、搞种植、打零工、将原来的“农闲时间”变成了增收致富的“农忙时间”。

折桥镇:“冬闲”变“冬忙”播撒新希望

折桥镇:“冬闲”变“冬忙”播撒新希望

折桥镇:“冬闲”变“冬忙”播撒新希望

走进临夏市折桥镇大庄村的温室蔬菜大棚基地,一座座日光温室整齐排列在道路两旁。记者走进大庄村花卉种植户毛丰云的大棚,翠绿如洗的绿色植物和娇艳欲滴的鲜花映入眼帘,三角梅、虎刺、倒挂金钟等各品种的花卉一应俱全,五颜六色的鲜花争奇斗艳,造型各异的观赏树木分外养眼。毛丰云在生机勃勃的花卉间干劲十足的忙碌着,眼里满是喜悦,心里全是希望。

折桥镇:“冬闲”变“冬忙”播撒新希望

折桥镇:“冬闲”变“冬忙”播撒新希望

进入冬季,恰好是大棚蔬菜市场需求量大的时候。在折桥镇慈王村平菇种植户包东辉的大棚内记者看到,几位农民正铆足干劲,在大棚里忙着采摘、分装、排架、增湿……一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57岁的包东辉看中种植大棚平菇发展的好前景,承包四个大棚用于种植平菇。短短10多天时间,他棚内的一千袋菌棒,就长满了又肥又嫩的小平菇。由于他种植的平菇肉质细嫩、营养极高,每天采摘的平菇一拉到市场上,就被各地客商收购一空, 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

折桥镇:“冬闲”变“冬忙”播撒新希望

折桥镇:“冬闲”变“冬忙”播撒新希望

由于蘑菇种植 产业具有“周期短、见效快”的优势,而被折桥镇越来越多的农民所接受,从最早的一家一户发展到十几户、几十户、上百户,大家种蘑菇的劲头越来越足。折桥镇因势利导,鼓励农民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农民种植的蘑菇品种意识、市场意识,同时积极推动发展“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促进蘑菇生产、供应、销售一体化发展,小小蘑菇为该镇农民撑起了一把大大的“致富伞”。

折桥镇:“冬闲”变“冬忙”播撒新希望

折桥镇:“冬闲”变“冬忙”播撒新希望

折桥镇:“冬闲”变“冬忙”播撒新希望

冬闲忙充电,谋划来年致富路。折桥镇慈王村的农民们还紧紧抓住冬闲时节,忙着在农家书屋里“充电”学知识、学技能,把原来的“农闲时间”,变成了增收致富的“农忙时间”,也在村里掀起一股学技能、强本领的热潮,改变以往“秋收冬闲”的生活方式,人人都有“小算盘”,家家琢磨“来钱道”,广开致富门路,努力把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同期声 临夏市折桥镇慈王村村民 崔闯路】:我种了一个棚,我们农民经常有些科技方面不懂,到慈王的农家书院里经常来学习一下,就是了解一下各方面的知识问题,希望我们的农民们要走致富的道路,督促各方面,尽力量以种蔬菜各方面乡亲们要能够多挣钱,这是为了我们致富的一种门路。

折桥镇:“冬闲”变“冬忙”播撒新希望

折桥镇:“冬闲”变“冬忙”播撒新希望

折桥镇:“冬闲”变“冬忙”播撒新希望

冬闲人不闲,一年四季忙挣钱。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临夏市折桥镇坚持把推动种植业提质增效作为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抓手,着力在统筹规划和调整种植结构上下功夫,摒弃以往拼资源、拼投入、追求产量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发展冬季“大棚经济”为主攻方向,不断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反季节花卉、蔬菜、水果种植产业,在有效拓宽致富渠道的同时,把闲冬变为增收致富的关键时节,让土地在“冬闲”时孕育出收获的喜悦。


记者:张钰杰 赵文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