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黄苗子(1913~2012),广东中山人。当代知名漫画家、美术史家、美术评论家、书法家、作家,曾任《新民报》副总经理、贸促会展览部副主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这个文艺界的老顽童,自称“行走在艺术世界里的小票友”,以“玩票”的心态,玩出了大家风范。70岁时写的遗嘱,更是惊呆了众人!

1

追寻漫画 离家出走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1913年,黄苗子出生在广东中山一个既有深厚文化传统,又不乏革新思想的家庭。祖父黄绍昌,曾在张之洞创办的广州广雅书院(清末时期广东的最高学府)教授词章。父亲黄冷观从师范学校毕业,却从业于报界,热衷于社会活动,鼓吹革命,是孙中山创办的同盟会会员。黄苗子虽只有初中文凭,但从小耳濡目染,诗、书、画样样精通。

15岁那年,黄苗子接触到由叶浅予主编、当时漫画界几位中坚人物参与的《上海漫画》周刊,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漫画创作的大门。上海这座遥远而陌生的城市,顿时让黄苗子觉得熟悉而亲切起来。他觉得惟有画漫画才值得自己花费精力,身边那些有趣的事只有在漫画中才能体现出来。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黄苗子《弘一法师的小屋》

后来,受岭南画家黄般若的鼓励,他开始为香港的《骨子》报、广州的《半角漫画》画漫画。向报刊投画稿需要个笔名,黄般若劝道:“你的小名‘猫仔’,把两个偏旁去掉,‘苗子’不是现成的笔名吗?”从此,“黄苗子”的声名越来越响亮。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黄苗子《空山无人 水流花开》

1929年,16岁的黄苗子创作的漫画《魔》入选香港学生画展。他把作品寄给了《上海漫画》,没想到不久就发表了,而且接到漫画家叶浅予的亲笔回信。黄苗子喜出望外,这使他更加喜爱漫画,对上海也无限向往。对于儿子的艺术天赋,父亲黄冷观却表现得不屑一顾,他极力反对儿子画漫画。1931年1月,黄冷观将从中华中学毕业的黄苗子送入香港华仁书院学习英文,这让黄苗子苦不堪言。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黄苗子作品

1931年10月,黄苗子度过了他的18岁生日。一夜之间,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应该走自己的路。第二年,黄苗子买了去上海的船票,登船远行。黄冷观是个刀子嘴豆腐心的父亲,得知黄苗子离家出走,当即给时任上海市长的同乡兼好友吴铁城拍电报,拜托他关照儿子。

2

身在官场,心在艺坛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1938年于广州(左起:沈传仁、黄苗子、丁聪、夏衍)

在吴铁城的安排下,黄苗子任职于上海市政府。虽身在官场,但心在艺坛,黄苗子认识了漫画家叶浅予、华君武、丁聪、张乐平等人,常为叶浅予等主办的漫画杂志《时代》投稿,后加入《良友》漫画画报作编辑。黄苗子的才华、学识和活动能力,给美术界特别是漫画界人士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陆续在《生活》杂志、《良友画报》、《时代漫画》、《上海漫画》等刊物上发表漫画作品,还与叶浅予、张光宇等人一起组织漫画界活动。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以《作家漫写》为题的作家肖像漫画,连载于上海《小说半月刊》,1934年至1935年,黄苗子作

《小说》半月刊创刊于1934年5月,从第3期改版为大开本。也正是从第3期开始,版权页“编辑”一栏出现了黄苗子的名字。从这一期始至终刊(第19期),封面画大都出自黄苗子之手。由于是彩色封面,加之开本宽阔,视觉诱惑力强,完完全全展示出海派风情。黄苗子在封面画下的签名很特别,“草字头”拆两半中间夹一个“田”字,横写,那一时期很流行这样的签名方式。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1936年第一届全国漫画展,左起丁聪、黄尧、华君武、黄苗子

1936年夏天,黄苗子和鲁少飞、叶浅予、张光宇、张正宇、王敦庆等人发起筹备一个全国性的漫画展览会,这次展览是中国漫画史上第一次全国漫画展览,汇集了来自全国以及海外华侨漫画界的600多幅作品。几年过后,黄苗子逐渐从一个漂泊来沪的漫画爱好者,成为上海漫画界的中坚人物。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黄苗子《鹳鱼石斧》

除了在各大漫画杂志上发表作品,黄苗子还撰写了不少理论探讨性的文章和评论文章。20世纪30年代有一本汇集了鲁迅、胡风、丰子恺、郁达夫、茅盾、叶圣陶等诸多名家文章的《小品文和漫画》,其中即有黄苗子的一篇《我的漫画理论——一个吓人的题目》。

3

艺术做媒,文化做友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郁风与黄苗子

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霞飞路有个“漫画俱乐部”,文人雅士经常在那里聚会,黄苗子就是在那个俱乐部结识了文学家郁达夫和他的侄女郁风。当时,黄苗子24岁,郁风21岁,二人最初在上海相识,后因为抗日战争奔赴不同的城市,几经周折,最终在重庆相逢。因为意趣相投,黄苗子和郁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论文艺和国事。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1944年5月,他们在重庆天官府郭沫若的家里举行了订婚仪式。同年11月,在嘉陵宾馆举办婚礼,书法家沈尹默做证婚人,赠诗:无双妙颖写佳期,难得人间绝好辞。取譬渊明远风日,良苗新意有人知。柳亚子和郭沫若合诗:跃冶祥金飞郁凤,舞阶干羽格黄苗。芦笙今日调新调,连理枝头瓜瓞标。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黄苗子和郁风书画合璧,被誉为中国艺术界的“双子星”。在艺术创作上,夫妇俩彼此互为师友,开画展必然是两人联展,就连出画集也是这样——一本精美别致的书画集,书分两面,从前往后翻是郁风的画,名曰《小小画集》;从后往前翻是黄苗子的书画,名曰《我这本画册》。郁风优美柔和的画面,配上黄苗子粗砺刚猛的书法,刚柔相济。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金文彩墨图》黄苗子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山空秋色图》郁风作

黄苗子曾说:“我和郁风走到一起,可以说是艺术做的媒,我们的结合完全是志同道合,然后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兴趣一致,心灵相通,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这是爱情、婚姻牢固的基础。”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黄苗子与郁风

4

文人之情,惺惺相惜

朋友是黄苗子一生中最大的财富,他曾说:“我这一辈子得到过最大的益处就是朋友,我原来只是中学毕业,没有什么学历,都是靠长辈、朋友的帮助,才有了一些学问。”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1957年,黄苗子到广州送母亲上船回香港,为了研究唐代画圣吴道子,特别去中山大学拜访陈寅恪先生。当时,陈寅恪的眼睛已经看不清楚,要跟着一条白线去课堂。黄苗子记得:“陈老的头脑十分清醒,博闻强记。他指导我,让我查《新唐书》——第几卷第几页有一些有关唐代壁画的材料,《旧唐书》第几卷第几页也有——都是如数家珍。”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目盲后的陈寅恪

19世纪50年代的北京,黄苗子曾是诗人聂绀弩家中的常客。他回忆:有一天我跟聂绀弩开玩笑,我说他是研究古代小说的,研究“三国”、“红楼梦”、“金瓶梅”、“水浒”,我给他书房起个斋名“三红金水之斋”。他高兴得不得了,让我用隶书写好了挂在书房。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聂绀弩

黄苗子还与启功、王世襄等人来往密切,1976年唐山地震后,北京芳嘉园小院的主人王世襄不肯离开他收藏的宝贝,竟想出一个办法:在他心爱的紫檀大柜里睡了好几个月。后来黄苗子书写一联赠他:“移门好教橱当榻,漏屋还防雨湿书。”横批:“斯是漏室。”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启功与王世襄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启功和黄苗子、郁风夫妇

黄苗子和画家许麟庐有着近半个世纪的交情,两人经历苦难的时候在生活上相互帮助,在艺术上更是难得的相互欣赏。有一次,一位青年画家口出狂言,说:“许麟庐的画易学,三四笔便是兰草,一两撇便是竹子,我正在这方面用功,三几个月,我的画就可以在琉璃厂见咧。”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许麟庐

黄苗子在报纸上看到这些话后,不禁为这位青年画家捏一把汗,同时也想为老友鸣不平。于是,黄苗子写了一篇《下手风雨疾》的文章,他在文中说:“我真想奉告这位青年画家、这位老弟,许麟庐的‘三四笔’‘一两撇’是要花一辈子苦功夫的。你想走捷径,三几个月,没门儿……”青年画家看到后,心中不禁愧疚万分,连忙致信许老和黄老表示歉意。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黄苗子懂得维护别人的尊严,所以他能够在许麟庐被青年画家轻蔑时,挺身而出,为老友仗义执言。同时也以十分友善的态度,对狂傲的青年画家称之以“老弟”,给予其善意的提醒和真切的劝告,促其改过改正。这样一种既能立人达人,也能诲人救人的态度和做法,让人由衷地信任和敬重。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黄苗子书法

自古就有文人相轻、同行冤家的说法,而黄苗子处世洒脱大方,以开放包容的心胸与同行交流,让人感怀钦佩!因此,无论是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40年代的重庆,50年代的北京,还是80年代后的劫后余生,人间事沧海桑田,朋友们风流云散,黄苗子始终是众人的黏合剂,他的家也始终是南北文化人的驿站。

5

广交名人,收藏颇丰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齐白石、黄宾虹、张大千、李可染、廖冰兄、丁聪、启功、黄永玉、黄胄、韩美林等人,都是黄苗子在美术界的好友。他说:“从二十岁到上海开始,我就得到很多朋友对我的启发、教育,所以我觉得要谈艺术,首先朋友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黄苗子的很多收藏,也都来自朋友的赠予。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徐秉方 竹雕 启功黄苗子书法 臂搁

臂搁竹制,立式构图,中间留开光,上刻有启功作,黄苗子书二十一字铭:“习静跏跌当禅板,阁臂钞书力可缓,一节能持莫嫌短”,字体康健有力。启功、黄苗子均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的书法家,徐秉方先生又是竹刻大家,从一定程度上来讲,这件作品合三人之力完成。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黄宾虹《阳朔一角》 黄苗子旧藏

据《黄宾虹年谱》记载,1935年,黄宾虹时年72岁,任暨南大学教授。9月,黄宾虹在新华艺专校长汪亚尘家一次雅集中,与徐悲鸿合作《杂树岩泉图》并题字赠给黄苗子。平时,黄苗子的书法也经常得到黄宾虹的指点。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1951年,黄苗子与齐白石、叶浅予

黄苗子当年与齐白石老人关系也非常密切,齐白石去世后,他主持了手拓齐白石老人印谱。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赵无极 《无题》黄苗子旧藏

签名:无极 88

边跋:此八十年代赵无极兄自法归国时所赠。每一展观,心神一畅。苗子记于无梦盦。

钤印:黄五(朱) 苗子(白) 风苗心赏(白)

赵无极也是黄苗子的知己,19世纪80年代,赵无极自法归国时,专门赠与黄苗子一幅名为《无题》的画作。

2008年,嘉德曾举办黄苗子个人收藏拍卖专场,90件拍品中包括齐白石的《群虾》、张大千的《人物杂树图》、林风眠的《苇塘鹭鸶》、吴冠中的《竹涧鸣泉》、赵无极的水墨画《香山印象》等70余幅画坛师友绘赠的作品,而好友黄永玉的作品更多达十余幅。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2006年,黄苗子于黄永玉的家乡凤凰题写“月是故乡明”

说起黄苗子和黄永玉的交往,还要回溯到1946年。当时黄永玉22岁,黄苗子33岁,黄苗子收购黄永玉的木刻画,帮助黄永玉走出了生活窘境。从此他们有了几十年的交往,成为了终身知己。青年时的黄永玉经常向人借书,有些藏书丰富的人不乐意借给他,黄苗子从没有拒绝,甚至主动地推荐奇书给他。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2011年8月7日,黄苗子(左)最后一次来到黄永玉家

黄苗子对黄永玉说:“我的书库就是你的书库,要什么借什么,要什么给什么。”黄苗子珍藏的很多速读书卡片,也不吝借给黄永玉,一借就是三月半年,任抄任用。黄永玉至今都敬佩不已:“和苗子兄的交往真是珍贵难忘,他对人都是那么从容温润,他是一道清流绝响。”

6

幽默处世,遗嘱惊人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70岁时,黄苗子曾写下遗嘱:坚决反对死后开追悼会、座谈会,不留骨灰,也不设灵堂。否则,引用郑板桥的话:‘必为厉鬼以击其脑’。还主张将自己的骨灰倒进马桶,或是拌到猪食里喂猪。他行文流水般的散文遗嘱,漫画大师般淡然的胸怀,惊呆了文艺界。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黄苗子行书作品龚自珍《秋心二首》

黄苗子晚年住院时,刚住进去人们都对他毕恭毕敬。但很快,他就以幽默谦和的性格与大家亲和起来。虽然每隔一天就要做几个小时的肾脏透析,但他脸上很少显出难受的表情,护士都心疼了,他却跟她们开玩笑:“没事儿,我是特殊材料做的。”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黄苗子作品

和其他老年患者不同,虽然躺在病床上,但黄苗子却“该看书看书,该画画画画”,兴起时还会为护士画上一幅肖像画。许多护士喜欢工余陪他说话,有人还顺便“整蛊”他一下,捏他鼻子逗他玩。更有“胆大妄为”者,趁他熟睡之际,抓起毛笔在他额头上画个“王”字。黄苗子发现后不仅不以为忤,还得意洋洋地说:“把老猫变老虎,爽歪了!”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一位护士赞叹说:“他是个不想让别人悲伤、老是希望带给别人欢乐的人,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黄苗子一生都在用心交朋友,用感恩的心去为人处世。正如他在《画坛师友录》中所说:“生平所受师友之恩,如恒河沙数。” 他的崇高交际风范,值得我们学习推崇。

文艺界的“老顽童”,遗嘱惊呆了众人

2012年1月1日,黄苗子眯缝着眼睛笑着说:“我今天100岁了。” 7天后,他翩然而去,逝前欣慰地说:“我该做的事都做完了!”

  如他广为人知的漫画作品一样,黄苗子的一生充满了漫画般的幽默、达观、潇洒。但细细端详,又不难发现这份诙谐背后的深刻与广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