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嘉道中衰”的原因有哪些?

冬松雪竹


所謂“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上最後一個迴光返照的時期,在康熙皇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在位的130多年之中,中國的封建專制社會走向了極致,此時的清政府社會一片太平之色,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難得的盛世之一。然而好景不長,在乾隆皇帝去世之後,清朝的諸多問題都集中爆發了出來。在嘉慶、道光皇帝之爭的時候,清朝內部已經千瘡百孔,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清朝會迎來“嘉道中衰”呢?難道是因為皇帝不給力嗎?

實際上,在嘉慶皇帝剛剛上臺的時候,他也是想要有一番作為的,比如懲治大貪官和珅,對清朝官員們的貪汙行為嚴懲不貸。然而在嘉慶皇帝大張旗鼓的進行改革的時候,下面的官員卻依然風氣未改,揹著嘉慶皇帝進行貪汙受賄。在此期間,貪汙受賄最為嚴重的地方就是分管河道的官吏了,他們在某些方面的奢侈程度可以說讓皇帝也大為驚訝,比如河道總督請客的時候,殺掉五十頭豬,將豬背上最嫩的一塊肉取下來,其他肉竟然全部扔到,可見當時的吏治已經敗壞到何種地步了。

從嘉慶皇帝和道光皇帝的所作所為來看,他們真的不是昏君,只是因為一來他們的治國能力確實不如前面三位皇帝,二來是因為從乾隆皇帝開始,官員貪汙成分的陋習就已經埋下了深深的禍根,並且在嘉慶和道光兩位皇帝在位的時候結出了惡果,一切政策的實施和執行都要皇帝身體力行,可以說此時的清朝已經是日薄西山了。

此外,由於和平的日子過得太久,清朝所仰仗的八旗鐵騎的素質也開始下降。由於八旗子弟什麼都不用幹就能領到朝廷的銀兩供奉,因此這些人就沉溺在醉生夢死的環境之中漸漸墮落,到了嘉慶年間,這些八旗子弟根本無法承擔“保家衛國”的責任,清朝的軍務也就這樣荒廢了。

最後,從嘉慶年代開始,中國的人口數目激增,而此時又發生了嚴重的土地兼併。俗話說得好,中國農民抗爭幾千年,只是為了一塊能夠養家餬口的土地,而在嘉慶年間,大量的土地落在了少數地主手中,廣大農民忍受著極其殘酷的剝削和壓迫,一旦遇上天災人禍,那麼農民們只能拿起手中的農具造反了,嘉慶年間的白蓮教起義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而失去了民心的支持,清朝也自然進入到了“嘉道中衰”的局面,最後在風雨飄搖之中走向滅亡。


完顏翠花


嘉道中衰的原因,尤其在嘉慶身上還真落不下幾筆,很多事他無法扭轉,都是乾隆帝的“遺產”,高不高興都得接著,當時的清廷雖不至積重難返,但也是頹勢盡顯,嘉慶也無力迴天。

嘉道中衰的起點要追溯到乾隆帝主政的中後期,由康熙帝親政起至乾隆中期,是大清鼎盛時期,雖然反清運動貫穿大清始終,但毫無疑問,在這段時間內反抗是最少的,也是最不激烈的一段時期,究其原因無非就是普通老百姓的追求並不高,至少沒有大規模戰亂,不至流離失所,最好還能吃飽穿暖也就夠了,當然,要說全民脫貧那就有點為難這個封建政權了,畢竟扶貧工作現在也在搞。

嘉道中衰的前期背景

康熙帝執政時期,無論是否受災,都執意多次免稅,最高一次性給地方上免了20多年稅金,這也是其聰明的一面,全稅照收的話,一個是群眾根本給不起,二是必定要造反,後來永不加賦更是進一步減輕了社會底層民眾經濟上的負擔,以最快的速度擺脫戰爭陰霾,恢復生產,恢復經濟,如此種種,都是同一個目的,鞏固封建統治,天下平才能統治久,當然,也不能說他完全沒有惠民的意願。

缺陷在於寬仁過甚,一般貪腐,尤其是熟人貪腐根本不當回事,比如曹寅,即便曹寅死了,康熙帝還能讓李煦兼職鹽政為曹家彌補虧空,從二十三萬兩到上百萬兩是常虧常補,常補常虧成了常態,康熙也不以為意,百般叮囑曹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您看,還帶主動報信的。

縱容李煦貪汙保下曹家,就連心腹大臣噶裡彈劾曹寅也被康熙帝壓了下來,並且解釋,意思就是都是我花的,你不用查,其實曹家的貪腐哪裡騙得過康熙。至於佟國綱和佟國維就更別提了,康熙帝根本管不了,跟皇帝使性子也沒事,外戚嘛,都是一家,康熙帝對他們也是縱容過頭。

到了雍正帝繼位,勵精圖治,嗑藥只是死因的一部分,照他這麼幹,肯定會減損壽命的,連基本的睡眠都保證不了,攤丁入畝和耗羨歸公包括養廉銀製度是雍正帝的功績,至於後來這些制度的形同虛設那和他沒啥關係,政策是要視環境變化而不斷調整的(下文有相應講述),一個政策管百年那不可能,與時俱進嘛,只能說乾隆的調整不到位,到嘉慶時期就更沒法控制了。

雍正帝大刀闊斧的整飭吏治,去除弊政,朝堂上下都知道這位皇帝的脾氣,各方面都有所收斂,別說窮奢極侈了,裝修不夠低調就有倒黴的可能,相對康熙時期,朝堂清明不少,亂世用重典,手腕夠鐵,捱罵也夠多,即便歸天,還有人不放過他,諸如呂四娘等等傳說都是恨他的人們刻意編的,但是如果沒有雍正,清廷的穩定性會大打折扣。

到了乾隆帝這裡,在他的執政期間,有一個轉折點,就像改了性子一樣,前期他效仿的是康熙,因為乾隆對雍正那一套是看不上眼的,執政初期遵循康熙的足跡,一路免稅,比康熙一生免稅金額還多,但是到了富察氏病逝後,乾隆脾氣大變,後半輩子這手段比雍正有過之而無不及,皇后喪禮期間朝堂大臣包括滿族大員,倒黴者無數,逮著下手就是奔死去的,禮部差點被抹成白板,皇子也給嚇死了,富察氏的死對其後期執政影響比較大,年歲大的那些年,腦子也不好使了,說的話嘉慶聽著懵圈,只有和珅聽得懂,充當翻譯,晚年錯誤不少。

滿清十幾萬人入主中原,能安穩下來不會沒有原因,有血腥的一面,也有從善如流的一面,一切為穩定統治服務,如果一味以血腥手段管理國家,那大清怕是早亡了,這點多爾袞看得比較清楚,至於原因:

一是君主極(集)權做到了歷代封建社會的極致,不會被任何人任何事和諸多條條框框所掣肘。

二是鼓勵耕種、開荒,糾正順治朝急功近利的弊政,發展生產力,減輕人民負擔,受到底層支持,而所謂的支持嘛,不造反就算是支持了。

三是拉攏人心玩的輕車熟路,比如祭拜朱元璋和朱棣,順應社會發展需要和迎合特定階層利益。比如示好尤其是江南地區的士大夫階層和士紳群體。

尤其康乾時期,學習知上進,工作知努力,政務處理能力還不錯。

......

總結來說:

康熙時期雖然經濟轉暖,但是隨之而來的就是吏治的敗壞,官員們無貪不歡,上下其手,往往越窮的地方耗羨越高,官員們手裡有了錢,自然要賄賂上級,上級收了錢,自然要照顧下級,一時間成了溫馨融洽恩愛的大家庭樣子,還好雍正大力整肅,這才有所收斂,到了乾隆中期,國力、經濟都達到清代頂峰,但是保持的時間不夠長久,到達巔峰隨即急轉而下。

“嘉道中衰”的原因

嘉道中衰的說法,有始無終,因為影響深遠,終點就是大清國滅,而談起起點我們就不得不把乾隆帝再次抻出來,他沒有做好表率作用,蔣介石不穿袖子,全國軍政要員爭相模仿,乾隆帝花錢如流水宗室覺羅、京官督撫們也有樣學樣。你自己窮奢極侈,讓官員勒緊褲腰帶搞廉政,這不人道。

這栗子很沉重,話說乾隆帝為太后過六十大壽,京師大慶,排場很大,從西華門一直到西直門,十多里都是花團錦簇,燈盞無數,七寶蓮座,交相輝映,記事簿就是一個戲臺,至於戲種,南腔北調都有,無論你那方人士都能找到合適的戲種戲目,幾十步就是一個戲臺,最關鍵的是“各地督撫之貢物,爭奇鬥巧”,官員們爭相進獻,問題是諸多寶貝都哪兒來的呢,大多民脂民膏,貪腐而來,單靠羞人的工資是討不了皇帝歡心的。

“廣東所構翡翠亭,廣二、三丈,全以孔雀尾作屋瓦。”這還讓我想起了歷史上的奇石啊,生辰綱啊一大堆東西,看來也不遠了。

這還都是小錢,乾隆仿康熙六度南巡,而“供億之侈,驛騷之繁,轉十倍於康熙之時。”這點提一句就完,大家都知道。

從乾隆起,奢侈浪費,追求享受,這在雍正帝死後不久,再次蔚然成風了。

亦如乾隆看不慣雍正的執政手段,顒琰也看不慣乾隆,但是乾隆活著的時候不敢說,他在說下面這句話的時候能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吏制開始敗壞的麼?

“首先責己,厲行節儉,永杜貢獻。諸大吏受任既重,養廉又優,貢獻之費已除,權門之索又絕,必應清白乃心,為國宣力。然而風氣未移,俗態猶故,時有在朕前藉端嘗試,巧言利國,實皆利己,似此者不一而足。”

嘉慶帝當然知道乾隆所受百官“貢獻”不是好來的,所以以身作則,永遠杜絕這種政治獻金,可是減輕官員負擔了,官員們該好好盡力為國了吧,然而風氣未改······

驕奢淫逸帶來吏制的敗壞

比如大名人洪亮吉曾經這樣評價:士大夫基層漸漸地都不知廉恥了。連知識分子帶官員一起罵了。

到了嘉慶道光年間,貪腐的重災區就是分管河道的官吏,可稱驕奢淫逸之最,某些方面連皇帝都望塵莫及,可見肆無忌憚到什麼程度,比如河督請客,殺了五十頭豬,只取背部一小塊肉,其餘不做利用,全部扔掉。為了一盤炒駝峰,要殺三四峰駱駝。

陝西糧道官員:
“每次皆戲兩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窩燒烤,中席亦魚翅海參。西安活魚難得,每大魚一尾,值錢四、五千文。……其他如白鱔、鹿尾,皆貴重難得之物,亦必設法購求。”

乾隆帝時期,國家鼎盛,一切都不以為意,但這和是否有錢沒有關係,關鍵是造成了吏制的敗壞,當年雍正帝整飭吏制何其艱難。乾隆帝的做派,宗室覺羅,王公大臣,各地將校,地主鄉紳,都爭相效仿,最關鍵是的官員也都這樣,統治基礎就必定開始鬆動,因為官員本身並不能創造價值,而他能輕車熟路搞來真金白銀的路數,自然是要面對基層百姓下手,沒聽說過哪個官員把各地鄉紳都刮破產的。

從嘉慶和道光時期的文獻來看,他倆都真的盡力了,能力有限只是一方面,積重難返,貪腐意識固化才是主因,雖然想矯正官員的陋習種種,然而為時已晚,根深蒂固。一切政令實施依靠皇帝、官員的執行,吏治腐敗,國家離滅亡就不遠了。

官員奢侈腐化,貪汙成性,國家稅收及經濟負擔再次轉向最底層民眾,官紳們亦如前明,非常善於轉移負擔,加上天災人禍,不但國力下降,還激化階級矛盾,造反的人越來越多。

官員很冤枉?

知道我幹活,不知道我捱餓。官員的腐敗不僅僅是簡單上行下效,我再舉一個沉重的栗子,耗羨歸公解決了官員們的收入問題,但是前文講過,一切政策都要視環境改變而加以調整,但是根本沒有這個過程,嘉道期間,官員們是什麼情況呢?

攤捐過重,強制扣光官員們的養廉銀(尤以州縣官員)用於公務費用,造成雍正帝的養廉銀製度徹底報廢形同虛設。而官員的“底薪”很低,又回到了水深火熱的日子(和明朝一樣,未必就比要飯好多少),問題是極多官員並不想水深火熱,怎麼辦呢,只能朝群眾下手了。

很多人評價嘉慶帝是個一事無成甚至是個無能皇帝,其實所謂的嘉慶控場只是假象,架不住官員們利用信息不對稱欺上瞞下,從吏治到河工他什麼都管,他也不是個不了了之有頭無尾的人,但是碰到的困難實在是他難以解決的,要怪就怪乾隆吧,到他這一代就調整不過來了,就更別提道光了。

軍務廢弛

乾隆帝不無辜麼?他接手政權後,從朝堂到軍務都是有一定了解的,我們來看看,就在他剛剛繼位的時候說過什麼。

乾隆:和平安逸的日子過得太久,八旗人口也漸漸增加,漸漸地奢侈靡費(這就是皇太極所擔心的,也是他多次給予崇禎帝談和機會的原因,同化加奢靡),如果讓八旗去外省當官,所收來的稅金,當時就順著自己的性子給花了,當兵的呢,就知道漂亮衣服和美味珍饈,浪蕩又浪費成風,現在某些旗人怎麼窮的?都是這原因。

注:前期厚養,但是後期因為清廷也缺錢,而旗人吃喝玩樂慣了,幾百年下來沒什麼生存能力,只能改租地為賣地,或者典押,失去了僅有的土地,當然就只能受窮了。

到不了嘉慶年間,就軍務廢弛了,嘉慶曾隨乾隆閱兵,所見是“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墮地”。這都是養尊處優的結果,“平時未嘗遠出城郭,一旦負槍荷戈,走山路數十里,汗淫淫下,喘息不寧。”嘉慶親政後也無從改變什麼了,一切都已經成了定局。

尤其是廚子刺殺事件,更顯示出了,就連皇帝的近侍也都不堪重用,所謂的大內高手被個廚子連捅三刀,這還是五個打人家一個的圍毆場面。

土地兼併

和大明王朝一樣,皇帝就是最大的地主,官紳們就是二地主,土地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很多農民無地可種,比如琦善,自己佔地256萬畝。至於督撫級別的,家裡有幾萬畝地很正常。

田地大多都是通過不正當手段拿到手的,通過放貸收回來那算文明的,直接搶也就搶了,就是吃相難看點而已,地主人數佔比很小,但是卻佔據了一半甚至一半多的土地,窮人怎麼活呢,只能原地打工,趕上天災,頭腦靈活點的還知道早跑早活命,智商感人的就真的只能在原地等死了。

土地不只是求生的生產資料,它還是階級矛盾的爆發點,隨著流民越來越多,即便很多人闖關東到了東北,原來全力保護的“龍興之地”,大量漢民湧入,乾隆也說不出什麼來了,沒法管,沒有活路才去那個年代的苦寒之地,已經活不下去了,再加限制那就是官逼民反結果。

而到了嘉慶帝就更加悲催,因為人口的暴增,幾乎所有能開墾的土地都被佔用了,甚至有流民去深山野嶺去開墾荒地,這些被逼顛沛流離的流民們多到什麼程度呢,他們開墾荒地的行為,引發多省水土流失,上游開地,下游治水,因為水土流失堰塞河道,所以下游就遭了秧,古人也沒咱們想的那麼落後,官員也好,學者也罷,都研究明白了,但就是沒法改,流民沒地可種,荒山野嶺即便有官員能管,難不成讓他停手直接餓死麼,所以即便嘉慶因為水患不斷氣急敗壞下了五道諭旨,卻也收效甚微,這四個字也是對嘉慶一朝的評價,但最大的責任卻不在他。

總結

出於篇幅考慮,對其他各項影響做個簡單敘述和總結。

一個王朝的弊病和滅亡總是充斥著方方面面種種原因,一個個腦滿腸肥撐得不要不要的,他會去造反?起義軍問題,這對清廷的打擊是完全無法忽略的,比如白蓮教,乾隆沒死的時候就開始造反了,比如真理教等等,剿滅這幾股起義軍需要軍費,多少錢呢,二萬萬,2億,整整兩個小目標,清廷財政上更加虛弱。

比如天災方面和人口暴增引發的生態災難,嘉道期間的天災絲·毫·不·比·小·冰·期·差,甚至可以說更嚴重,明末有的天災嘉道期間都有,而且還夾雜著人為因素,4億人口對資源不僅僅是需求,不僅僅是掠奪,更多的是一種破壞,稍微平整些的山都被種上了玉米,但這作物不把地,水土流失太嚴重,嘉道時期森林面積的減少是從古至今最嚴重的時代,絕對不會有之一,流民們為了生存,瘋狂的在全國各地尋找耕地,貴州在那年月本來都沒人愛去,到了後來雲貴都開滿了地,中國的幾大山區,但凡能叫上名的全是流民開荒,即便這樣能解決耕地問題麼?還是不能,二百載“土滿人滿”是全國現象,無論多偏僻的地方都擋不住流民的腳步。到了這個時期,什麼攤丁入畝永不加賦統統都是空談了。

經濟方面,論嚴重性,以道光為最,關稅並沒怎麼減少,但是因為鴉片的原因,順差搞成了逆差,大量白銀流向國外,素有新大陸貴金屬最終流向地之稱的中國,因為鴉片,經濟再次受到嚴重打擊。道光帝的目的不是什麼禁菸,而是止住白銀流失。

嘉道只是惡果的延續,真正的起因還是在乾隆統治後期,甚至可以說,所謂的康乾盛世在乾隆後期就已經虛名化了,成為官僚們歌功頌德的美好口號,尤其是吏制的腐敗,直接造成民不聊生,歷史如此的相像。

民不聊生的初級階段就是湧入偏僻之地繼續求生,湧入東北而不顧清廷的禁令,單隻寧古塔這流放之地就湧入了多少流民,但凡有些辦法,誰去那種地方。

第二階段就是官逼民反,自乾隆晚期到大清覆滅,造反的聲音此起彼伏,即便沒有外國列強,大清也命不久矣,嘉道時期清廷各方面的弱化,其實就是一個必然規律,他們只是延續過程中的一環,一切弊病在所謂盛事並不如何顯眼,但到了他們這裡正趕上所有指標的跌落,所有嚴重後果漸漸浮出水平,清朝開始積弱,直到鴉片戰爭,中華百年屈辱史拉開帷幕。政權更迭,歷史上此起彼伏本是常態,就好像人有生老病死,這是自然規律,封建王朝也是如此。


古今通史


清國經乾隆後已經開始走下坡,吏治敗壞,武備廢弛,國庫空虛。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朝在與英國的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戰敗,開啟西方殖民主義侵華之序曲,國勢進一步衰退。


鬼神吹燈


“嘉道中衰”是指清朝在經乾隆後,國家開始走上下坡路,吏治腐敗、武備廢弛、國庫空虛。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清政府在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開啟了西方殖民主義侵華的序曲,國勢進一步衰退。

對於主要原因主要在以下幾點:

一、吏治敗壞,貪腐嚴重。清朝在乾隆年間之後,嘉道時期吏治的腐敗,無官不貪,官僚階級奢侈腐化,導致了社會不安因數的增加,使國力逐漸的空虛,階級矛盾的激化,使得政權基礎動搖。

二、軍務廢馳。嘉慶年間,清政府引以為傲的八旗鐵騎和由漢軍組成的綠營均已腐敗,喪失戰鬥力。嘉慶曾閱兵所見得是“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墜地”。可見當時的軍務有多鬆弛。

三、土地高度集中,兼併。乾隆後期,隨著地主階級地位得穩固,各種貴族、官僚、地主、商人開始大量兼併土地,導致廣大農民丟失土地,流離失所。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對農民敲骨吸髓的封建剝削,將廣大農民逼得走投無路,也極大地束縛、摧殘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這正是清中葉以後,社會經濟凋敝、社會動盪的根本原因。

四、起義四起。由於清政府的無為通知,導致民不聊生,使得清政權不穩固,各地起義不斷,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白蓮教起義、天理教民變、瑤民起義、先天教起義。

乾隆後期的“盛世”早已虛有其表,在加上後期領導者沒有加以控制和改善,所以嘉道中衰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侃侃談古今


關於“嘉道中衰”的問題,有他的國運大勢,也有他的規律,當然這是與乾隆之後,當政者貪汙腐敗,無所作為,好大喜功,無不沒有關係,大清王朝處處擺面子,聽不進下層的呼聲,最終斷送了國家。

再就是後來的八旗子弟,平時嬌生慣養,直到帶兵打仗時,卻不能勝任,這樣的政權交給他很難維繼,最終走向下坡路,難以挽回。





故事謎語詩畫劉書立


嘉道中衰的直接原因,就是康雍乾盛世。

為什麼這樣說?

.康雍乾盛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對許多資源的透支和涸澤而漁上。

康熙朝政局未穩,平三藩、準部和臺灣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同時人心不固,需要採取各種手段安撫,康熙對士大夫階層採取了增加官員員額和擴大科舉取士範圍、數量的方法,而對民眾則以滋生人丁、永不加賦來安撫,前一種手段會大幅增加開支,而後一種手段則會大幅減少收入,這種狀況維持既久便難以為繼,到了康熙末年就不得不想方設法逼迫官員儘快歸還欠款,而雍正則不但繼續加大催還欠款力度,且推行紳民一體當差,到了乾隆朝,不僅繼承了乃祖南巡的遺風,而且大搞十全武功和各種形象工程,這些都是要花錢的,但雍正、乾隆兩朝官員、科舉錄取編制繼續擴大,更實行攤丁入畝讓田賦收入從此成為一個固定值,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得不降低捐官門檻,同時把各種原本各級官吏私下貼補收入的各種陋規官方化、合法化,但這樣一來,原本只有貪官治理下的地方才有的陋規,在“火耗歸公”體制下變成只要是個地方就都有,而先“歸公”再“養廉”,其中又增加層層提留和大量損耗,結果清官固然同樣不能減少一方負擔,貪官則更讓地方負擔變本加厲,而捐班花錢買官,清朝官員正俸之低又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他們接下來會做什麼不言而喻。

“十全武功”中最豈有此理的大小金川之役

攤丁入畝不但讓官方最穩定的基本收入——田賦固定化,而且刺激了民間生育水平(反正生幾個都是一樣的稅負,而男丁多搶東西也方便,這個年頭很多東西不搶是沒有的),即便不出大事,這架越來越沉重的天平遲早也會因這頭或那頭突然增減分量而傾覆——然後乾隆偏還是個多事的人,待負擔和開支上去,而收入不見增加時,皇帝就只有“壓榨官僚”和“在田賦外增加雜捐”這兩條正途可以救急,雍正選擇前一條,結果是各級官吏大多變成唯唯諾諾的算盤珠,且“肅貪”之類舉措至死不絕,而乾隆選擇後一條,結果把川楚白蓮教之變留給了“嘉道”。哦,還有第三條路,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捐班,您覺得如何?

一言難盡的攤丁入畝


壓榨官吏的結果,是既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吏治不見整肅,行政效率卻變得更加低效,發展到嘉慶、道光,就變成了租破官服上朝的把戲,且官吏被壓榨後仍然會把負擔轉嫁給百姓,反倒平白增加了一道負擔;壓榨百姓的結果,就是攤丁入畝增加了人口,大量增加的雜捐又把剛降下去的負擔重新提上來,結果必然造成大量社會閒散人口,滋生不安定因素——然後這些不安定因素都積澱到嘉道去總爆發了。

川楚白蓮教之變


此外,康雍乾三朝將中央集權弄到無以復加,唐代中樞三省六部並列,到宋只剩一省,明把六部直屬皇帝,取消宰相,設立大學士當秘書,同時設六科加以監督和平衡,清代倒好,連大學士都架空,另設南書房、養心殿的“小秘書”團隊,同時把科道的監督權儘量壓縮,正常的奏、題功能也被“各級都和皇帝單線聯繫”的密摺制度所取代。即便是精力充沛、幹勁十足且能力相對較強的雍正,如此行事也是掛一漏萬,且把自己和自己唯一的絕對親信允祥先後累死,精力充沛、幹勁十足但能力弱得多的乾隆就開始到處挖坑,再傳到幹勁、精力都遜色很多,能力同樣不怎麼樣,且繼承了乾隆滿地大坑的“嘉道”,您覺得還能怎樣?


李厚何


嘉道中衰,是指清朝在嘉慶道光時期國是日非日漸衰落。

清朝在乾隆年間之後,吏治迅速敗壞,官無不貪,吏無不惡,清朝國勢日非。乾隆五十九年,朝鮮使者記錄:“大抵為官長者,廉恥都喪,貨利是趨,知縣厚饋知府,知府善事權要,上下相蒙,曲加庇護。” 洪亮吉陳述乾隆末年時說:“士大夫漸不顧廉恥,”“十餘年來,督撫藩臬之貪欺害政比比皆是……出巡則有站規、有門包,常時則有節禮生日禮,按年則又有幫費,升遷調補之私相饋謝者尚未在此數” 。

  嘉慶、道光時期,在清朝統治下的封建社會中,土地高度集中,財政極度匱乏,吏治極端腐敗,軍備嚴重廢弛,這個封建國家已迅速走向衰落。隨之而來的,則是在全國範圍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的迅速激化。同時又面臨著一系列的社會危機:如南方的白蓮教,京畿的天理教,東南海上的騷動,採礦的封禁,錢糧的虧空,八旗生計,鴉片的流入,河漕的難題等等。但是嘉慶都把上述問題作為個案看待,他沒有也不可能從制度上去加以解決。

  道光即位之初,中國正面臨最重的內外危機。在內已經走下坡,史稱“嘉道中衰”,其突出表現在吏治腐敗,武備張弛,國庫空虛,民眾反清鬥爭頻頻;在外,西方列強勢力東侵,鴉片荼毒國民。道光頗想有一番作為,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圖中興。他雖然朝綱獨斷,事必躬親,以儉德著稱。但內政事物,如吏治,河工,漕運,禁菸等均無起色。勤政圖治而鮮有作為 。

  清代封建統治集團的奢侈腐化之風實自乾隆朝開始。乾隆帝當政六十餘年,既為清朝建立了不世功業,亦留下了衰落疲敗的種因。乾隆中期以後,他仿康熙六次南巡之例,六度南巡,而“供億之侈,驛騷之繁,轉十倍於康熙之時”。乾隆十六年(1751),皇太后六十歲生辰,中外臣僚紛集京師舉行大慶。自西華門至西直門外,十餘里中“剪綵為花,鋪錦為屋,九華之燈,七寶之座,丹碧相映”,“每數十步間一戲臺,南腔北調,備四方之樂,侲童妙伎,歌扇舞衫”。各地督撫之貢物,爭奇鬥巧,“廣東所構翡翠亭,廣二、三丈,全以孔雀尾作屋瓦” 慶道光時,河吏的奢侈,是當時愈刮愈猛的奢侈之風的明顯例證。清代漕運依賴運河,故而列朝對河政十分重視,國家財政撥款也很充裕。然而,乾隆末年以後,國家每年費帑數百萬,真正用於運、黃、淮河治理之費不及十分之一,其餘悉皆供河吏揮霍而已。河督的奢侈有帝王所不及者。河督宴客集天下之珍饌。為燒一碗豬肉,要殺五十餘頭豬,取其背肉一臠,餘皆棄之。一盤駝峰,必得殺三、四峰駱駝。河督終日置酒高會,參加河督宴會的人,鮮有能終席者。因為每次宴會,往往歷經三晝夜而不能畢。官場中的奢侈不是個別現象。道光時,一個陝西糧道在他迎來送往時,“每次皆戲兩班,上席五桌,中席十四桌。上席必燕窩燒烤,中席亦魚翅海參。西安活魚難得,每大魚一尾,值錢四、五千文。……其他如白鱔、鹿尾,皆貴重難得之物,亦必設法購求” 。

  在官場中的奢侈之風日益蔓延時,一些大官僚和富逾王侯的大地主、大商人過著揮金如土的生活。乾隆嘉慶時某閣臣,其家“奢汰異常,輿夫皆著毳毭之衣,姬妾買花日費數萬錢” 。京師米商祝氏,“其家屋宇至千餘間,園亭瑰麗,人遊十日,未竟其居”。宛平查氏、盛氏,“其富麗亦相仿”。懷柔郝氏,乾隆曾駐蹕其家,“進奉上方水陸珍錯至百餘品,其他王公近侍及輿僮奴隸,皆供食饌,一曰之餐,費至十餘萬” 。乾隆帝的驕奢淫逸,開一代奢侈之風,而貴族、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奢侈腐化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奢靡之風愈演愈烈,不可遏止,嘉慶帝、道光帝曾力加矯正,然無濟於事。

  吏治敗壞與清王朝幾乎是相始終,這與清王朝直接承接明朝末年腐敗的官場文化有關。清王朝既是少數民族,必須對中原士子大加籠絡。康熙年間就有所謂的南北黨爭。清代的貪汙問題是長期的,康熙晚年,官場奢侈腐敗之風已經興起。雍正時大力改革使得吏治稍得控制Zxjg。乾隆時,奢靡之風又捲土重來且愈來愈甚。乾隆六巡江南,地方沿途大興土木,豪華與排場空前,糜費特甚。可謂極盡奢華之能事。

  乾隆中葉以後,吏治的嚴重敗壞成為清朝封建統治極端腐敗的明顯象徵。當時,權臣專擅,結黨營私,欺矇粉飾;官吏昏聵無能,貪贓枉法。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權臣的專擅,前有和珅,後有穆彰阿。和珅,滿洲正紅旗,少貧無籍,為一普通官生。後來,依靠祖先功業,承襲三等輕車都尉的世職。1757年,爆發雲貴總督恆文和雲南巡撫郭一裕的“金爐案”。乾隆三十四年(1769),和珅被挑選入鑾儀衛,充當了皇帝轎旁的一個小侍從。因他相貌英俊,口齒伶俐,應對乖巧,深得皇帝賞識。從此,他官運亨通,平步青雲,在短短的十來年中,竟從一個轎旁小侍從變成了“寵任冠朝列”的朝廷重臣。乾隆帝寵信和珅近二十年,和珅恃寵威福由己,植黨營私,內而公卿,外而封疆大吏,皆出其門。和珅恃寵肆意排斥異己,“不附己者,伺隙激上怒陷之,納賄者則為周旋” 。和珅的專橫跋扈,在乾隆帝晚年更形囂張。當時,乾隆帝雖禪位於嘉慶帝,但仍以太上皇名義執掌朝政,政務完全依賴於和珅,和珅成為出納帝命之人。和珅恃寵專擅“甚於前日,人皆側目,莫敢誰何雲” 。

  道光朝的大學士穆彰阿,固寵竊權,“保位貪榮,妨賢病國。小忠小信,陰柔以售其奸,偽學偽才,揣摸以逢主意”。穆彰阿在朝廷內呼朋引類,廣植私黨,“門生故吏遍於中外” 。清中葉以後,龐大的封建官僚機構,因大批官員的尸祿保位和昏憒無能而運轉不靈。在大批朝廷重臣中,有為保位貪榮而故作庸懦者。嘉慶時,各部院衙門“諸臣全身保位者多,為國除弊者少;苟且塞責者多,直言陳事者少。甚至問一事,則推諉於屬員,自言堂官不如司官,司官不如書吏” 。各省督撫“或於應辦事件,藉口行查,經年累月尚未完結,其廢弛積習,猶為牢不可破” 。

  道光時的大學士曹振鏞津津樂道於“多磕頭,少說話”的為官之道,將國事政事置諸腦後,以保一身一姓之尊榮富貴。在嘉慶道光時期的大批朝廷官員中,還有大批不學無術的庸劣之輩。道光時的閩浙總督慶瑞,與司道幕友宴會,“較力唱曲,俗語村言,無所不說,不學無術,殊不自重” 。直隸總督桂良,“其胸中蘊蓄如草芥,其口中吐屬如市井” 。

  封疆大吏如此,道府官員的昏愚更令人瞠目。陝西雁平道章荊凡,終日不理政事,公事皆幕友主持。即使遇到京控發審案,亦令書吏在外勸言,從不提審。即便提審,也是“兩造到堂,原、被莫辨,而口鈍言澀,獄不能折” 。穆彰阿當政時,因各地知府率兼稅收,為膏腴之地,故多方扶持旗員為外任,而旗員“多不識字,聽信幕友家丁,恣為奸利” 。乾隆中期以後,官場中更形成了種種層層相因的陳規陋習。當時下級官員覲見上司時,要饋送銀錢;年節生辰,要進送禮品;官員外放,要通賄吏部官員及京中大員;欽差及督撫大員赴任途經地方,地方官員必須饋贈盤費。這樣,上至閣老大員,下至胥吏差役,都從這種陋習中獲取厚利。因為“州縣有千金通融,則胥役得乘而牟萬金之利;督撫有萬金之通融,州縣得乘而牟十萬之利” 。於是,各級官員層層受賄,狼狽為奸,幾乎是無官不貪汙,無吏不行賄。正如時人所說,清中葉以後的官員,廉與不廉的分別,只在於“廉者有所擇而受之,不廉者百方羅致,結拜師生、兄弟以要之” 。

  因此,乾隆中期以後,揭出不少的大貪汙案。乾隆寵臣和珅,在當政的二十多年中,攬權納賄,積聚起驚人的財富。當和珅在乾隆帝死後,被嘉慶抄家時,對和珅家產總數的最低估算也達“數千萬兩之多,最多達到億兩左右” 。還有些官吏,為了填滿欲壑,竟到了玩視民瘼的令人髮指的地步歷.史.網。嘉慶時,廣東英德縣知縣陳寅,於審辦案件並不隨時完結,以致數年之內,在押病斃人犯共有數十餘名。這種情況並不是廣東一省才有。地方官員推遲案件的審結,是因為這些地方官“欲藉案件索贓,多方搜剔,或以一人而牽連眾人,或以一案旁及他案,輾轉追求,公差四出。而胥役等每至一村,索詐使費,有錢則正犯縱令他逸,無錢則旁人亦被牽連,必至賄賂已通,欲壑已滿,始肯審結一案。而由縣詳府,由府詳司詳院。一杖責可完之案,而百姓身家已破,甚至“久禁囹圄,長途解送,因此拖斃人命” 。

  1790年禮部侍郎尹壯圖上疏道:“各督、撫聲名狼藉,吏治廢弛。臣經過地方,體察官吏賢否,商民半皆蹙額興嘆。各省風氣,大抵皆然” 。及至乾嘉之際,隨著王朝的盛極而衰,吏治腐敗問題表現得更加突出。嘉慶時期,爆發了白蓮教、天理教等農民抗爭,社會衝突激化,更使政府財政大受衝擊。嘉慶五年八月曾談到追賠的原因:“年來辦理軍務需用浩繁,目下大功將次完竣,一切善後事宜均需籌撥款……理應按限完交” 。嘉慶帝無奈地說:“大不法小不廉,吏治不清,民生何賴?甚至大缺一萬,中缺八千,形諸白簡,此非彰明較著者乎?…… 朕澄敘官方,首先責己,力行節儉,永杜貢獻。諸大吏受任既重,養廉又優,貢獻之費已除,權門之索又絕,必應清白乃心,為國宣力。然而風氣未移,俗態猶故,時有在朕前藉端嘗試,巧言利國,實皆利己,似此者不一而足。” 這時鴉片開始流入中國, 而中國的白銀開始大量外流,使中國對外由出超國變為入超國。嘉慶帝屢申禁令,一旦案發,“失察賣放之監督及委員吏役人等一併懲辦不貸” 。道光四年進口鴉片高達一萬二千六百三十九箱,“上自官府縉紳,下至工商優隸,以及婦女、道士、僧尼,隨在吸食,置買菸具,為市日中” 。至道光年間終於發生鴉片戰爭。

  乾隆末期以後,“盛世”之謂已徒有虛名。封建統治的腐敗沒落,預示著清皇朝日漸衰落的命運。封建統治的腐敗沒落,激化了國內階級矛盾、民族矛盾,乾隆朝末期以後,農民革命的烈火迅速燃遍了大江南北Iug。白蓮教川楚陝農民大起義,從嘉慶元年開始,歷時九年,使清廷耗銀二萬萬兩,嚴重地打擊了封建統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