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 北宋為何放棄有“山河之險”的洛陽,而選擇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

都城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是一個國家確立統治並控制疆域的神經中樞。自古以來,都城的選擇都是封建統治者的一件大事,它影響著一個王朝統治的鞏固與繁榮。

在中國歷史上,開封作為統一王朝的都城,僅只有北宋一朝。那麼北宋立國之初,為何會放棄具有山河之險的洛陽,而選擇無險可守的開封為都城呢?

北宋為何放棄有“山河之險”的洛陽,而選擇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

北宋立國之初洛陽與開封建都比較

公元960年,後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代周建宋,都汴京,號東京開封府,史稱北宋。我們都知道,開封雖然是六朝古都,但是它的地理位置以及歷史地位還是要次於洛陽的,畢竟洛陽曾為東漢首都以及唐朝陪都,建都歷史悠久。事實上,趙匡胤在立國後也提出遷都洛陽,但是卻最終取消,而這和洛陽以及開封的建都條件有著密切的關係。

北宋為何放棄有“山河之險”的洛陽,而選擇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

一、雖有“山河之險”,但洛陽建都優勢消失

洛陽位於豫西高原與黃河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早在秦朝就是三川郡的治所。秦代五大直道之一的三川東海道就從洛陽經過,而三川東海道是秦漢時期運輸量最大的交通幹線,可以說是帝國的生命線。洛陽北接黃河,具有先天的水路運輸優勢,大量物資經過黃河內河航運以及陸路運輸都經過洛陽,因此洛陽具有先天的交通優勢。

此外,洛陽的地理位置也十分優越。西據崤山天險,南有伏牛山為屏障,東有嵩山,北臨黃河,再加上四周的函谷關以及虎牢關等關隘要道,洛陽成為了易守難攻的形勝之地。佔據洛陽,西可取函谷關爭奪關中之地,東可出虎牢關逐鹿中原,因此洛陽在漢唐時期不是首都便是陪都。

北宋為何放棄有“山河之險”的洛陽,而選擇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

但是唐安史之亂後,洛陽作為都城的優勢便消失了。首先便是黃河內河航運優勢的不復存在,漢唐時期時期之時,中原地區的水系面貌發生了變遷,洛陽依靠的洛水已經難以通行大船,所謂“漕洛幹淺,船艘不通”,自此以後,洛陽的漕運便一蹶不振。這意味著洛陽通過水運體系從全國調動物資的能力不復存在,因此也難以支撐都城所需物資的巨大消耗。

其次,安史之亂時,洛陽遭到的破壞比都城長安更為嚴重。唐末天下大亂,中和四年,蔡州軍閥秦宗權橫行中原,攻下洛陽後,佔據洛陽月餘,焚燒宮闕,剽剝居民,無惡不作。此後孫儒和諸葛爽又在洛陽“迭相攻伐,七八年間,都城灰燼,滿目荊榛。”到了五代時期,洛陽城已“卑薄頹缺,犬豕可逾”,再也沒有昔日的繁榮景象。

二、定都開封的地理、交通優勢

自漢朝起,大多被王侯將相都將選為建邦立都之地,之所以選取中原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原交通便利,與各地聯繫密切,便於對全國進行統治。

開封地處中原中心,北宋時已發展成為“四方所湊,天下之樞,可以臨制四海”之地。

中國古代交通及通信條件相對落後,北宋統治者為達到“臨制四海”的目的,特將開封選定為的國都。開封成為北宋的政治中心,主要取決於當時已經形成了以開封為中心的龐大的交通網,這張水系交通網向外呈放射狀分佈,各河流間環環相扣,四通八達。

北宋為何放棄有“山河之險”的洛陽,而選擇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

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水,交通漕運更需要水,由於水運方便,開封自唐以後漸成水陸交通樞紐。後周世宗柴榮著力修治以汴河為主的東京航道,疏通漕路。顯德四年,“疏通汴河一派,北入於五丈河,又東北達於濟,自是,齊魯之舟楫皆至京師”。汴河水路的通暢帶來了漕運的興盛,江南大批糧食運來以養京師軍民,城市工商業獲得空前發展。據《長編》記載:

“波流平緩,兩堤平直,江淮扁舟,四時上下,晝夜不絕。”

汴河漕運解決京師數十萬軍兵及部分市民的用糧問題,至宋初已是“當天下之要,總舟車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荊湖之運漕”,水運通達,財貨薈集。因此,北宋定都於洛陽,主要是出於經濟上的考慮,為的是開封的漕運之便,供給京師。

北宋定都開封,除了開封自身的因素以外,還有著更為深刻的政治、經濟背景

一、政治重心仍在北方,但是逐漸東移

“周公大聖人,建都攬形勝,得天地正中。故數千載而不可廢”,這一歷史認識無疑會影響中國曆代政治中心的確立。另外,中原農業文明歷來受到北部邊境遊牧民族的騷擾,計秦漢有匈奴、晉有“五胡”、隋唐突厥,因而提高了北方各省在戰略上的重要性。北宋立國之初,便面臨著嚴重的軍事形勢,燕雲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讓給了遼國,如此“中國北方迤東一帶之天然國防線全部失卻,大河北岸幾無屏障”。遼國的騎兵可以在大平原上馳騁,北宋承接了巨大的軍事壓力。

北宋為何放棄有“山河之險”的洛陽,而選擇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

此外,五代時期運河遭受戰亂摧殘,運輸中斷,關中日漸蕭條,政治中心東移,隋唐時崛起的開封,在安史之亂中成為軍閥爭城掠地的角逐場。朱溫以開封宣武軍力量,代唐建梁,建都開封,開封初步形成全國的政治中心,五代除後唐建都洛陽外,其餘都在開封。割據勢力雖各霸一方,但基本承認中原王朝的正統地位,這為北宋定都開封築下牢固基礎。

二、經濟重心南移,漕運愈發重要

唐代尤其是“安史之亂”時人口大量南遷,南方墾田迅速擴大,水利得到大發展。人口、墾田、水利促成江南經濟空前繁榮,終於使其成為中晚唐財政收入的重點地區,即韓愈所謂“當今賦出於天下,江南居十九”。從此,我國曆史上一個新的格局形成了:北方開始落後於南方。五代十國時黃河流域繼續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封建小王朝政局相對安定,南方經濟與北方的差距拉開。

北宋為何放棄有“山河之險”的洛陽,而選擇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

面對經濟重心與政治中心日漸分離的趨勢,歷代統治者都試圖通過修建運河擴大漕運來加強聯繫。晚唐以來,以黃河為主的內河航運逐漸衰落,但是政治中心對於江南地區的依賴卻更強了,而開封在漕運上沒有黃河天險,大大縮短了與江南的距離,其重要性愈發凸顯。

“汴河之於京師,乃為立國之本。惟汴水橫亙中國,首承大河,漕引江、湖,利盡南海,半天下之財賦,悉由此路而進。”

由此可以看出,開封的汴河甚至成為了北宋的糧食生命線,天下大半賦稅都經過這裡,因此北宋為了保護漕運生命線的現實需要,定都開封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北宋避免藩鎮割據,強幹弱枝的現實需要

北宋立國之初,如何懲五代之弊,避免成為第六個短命王朝,建立起新王朝的長久統治,就成為事關王朝生死的首要問題。趙匡胤為了確保部將不再重演黃袍加身的故伎,便對唐王朝的政治以及軍事制度進行改革。

首先是杯酒釋兵權,收奪武將兵權,以樞密院和三衙分掌軍權,以文臣典兵權並充任地方行政長官,而集政權、軍權於皇帝一身。其次是採用“強幹弱枝”的政策,趙匡胤在收奪兵權的同時,又集天下精兵於京師,即“收四方勁兵,列營京畿,以備宿衛”。調天下軍之半常駐於京師,以此防止“重兵在邊,京師乃單。拂軀以尾,尾不可大,掉之不能,反為軀害”的局面出現。

北宋為何放棄有“山河之險”的洛陽,而選擇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

“守內虛外,強幹弱枝”政策的推行,直接造成“天下甲卒數十萬眾,戰馬數十萬匹,並萃京師。比漢唐京邑,民庶十倍”的後果。中央既然集中了重兵,對於糧食的需要便急劇增加,這就要求京城所在地必須滿足駐地軍民士庶的糧食需要和奢侈用度。當時的社會經濟和交通運輸的狀況下,漕運物資供應直接關係到國家中樞政權的生死安危。

為了這數量巨大的糧食供應,朝廷不得不選擇便於漕運江淮米糧,又能照顧北方和西北方邊防的地方來建都,而位於運河北段的開封便是當時最適合的地方。

但是,北宋定都開封卻忽視了內憂外患的社會環境,給北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一、造成了冗兵、冗費的局面,激化了階級矛盾

由於失去了長城的防衛優勢,遼國騎兵可以直入中原,開封又無險勢可倚,北宋只有在軍事佈局上煞費苦心,將重兵駐守在京城周圍,企圖以此來彌補軍事地理條件的欠缺。宋初,禁軍約22萬,其中10餘萬便駐紮在京城內外,“今京師砥平衝會之地,連營設衛,以當山河之險”。

此後,隨著“養兵”政策的實施,北宋軍隊的規模不斷擴大,到仁宗皇佑初年,全國軍隊竟擴至140萬。同樣,在京軍隊也不斷擴充,結果出現大量冗兵,冗兵必然造成冗費。而冗費的解決,只能靠增加財賦稅額,加緊向東南人民搜刮。

北宋為何放棄有“山河之險”的洛陽,而選擇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

年復一年的搜刮使江南人民深受其害,江淮之間“谷常貴而民貧均”,這就必然激化階級矛盾,北宋末年,東南人民由於不堪忍受過重的賦稅剝削,爆發了方臘領導的農民起義。階級矛盾的激化,又使國家財政陷於窘境,加深統治危機,北宋陷入了進退不得的兩難局面。

二、使得北宋政權過早亡於外患

開封地處黃河中下游,屬沖積平原,地勢平曠,無險可守,周圍既無名山為其藩籬,又無大川為其遮擋,地理形勢一覽無餘,外族極易深入腹地,直接危脅中央政權。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以後,契丹以幽州為南京,騎兵一動,開封便只有黃河這道天塹作為屏障了。

北方屏障盡失,使得開封周圍的形勢愈加嚴峻。後晉將都城定在開封,對這一政權的存亡產生了重大影響。在後晉企圖擺脫契丹控制而發動北伐時,契丹擊潰了晉軍,迅速轉入反攻,從反攻至攻陷開封,前後僅用二個月時間,可見開封門戶之洞開,防守之薄弱。

北宋為何放棄有“山河之險”的洛陽,而選擇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

北宋以開封為都城後,雖上下都希望收復幽雲,但收復失地並非易事,契丹鐵騎仍可隨意南犯,沒有任何限制。尤其在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軍大舉南下,深入宋境,十一月,直打到開封北郊之重鎮澶州。急書一夕五至,朝廷上下為之震恐,此事實際上給宋都開封敲響了警鐘,但是宋庭上下卻沒有重視。

此後,金滅遼,在一年內的時間裡對北宋發動兩次進攻,由金境迅速突破到開封,開封無險可守的後果最終顯現出來,宋欽宗在城破時搏膺悔恨,悔恨當初沒有聽從种師道遷都之議。

北宋為何放棄有“山河之險”的洛陽,而選擇定都無險可守的開封?

小結

北宋立國之初,舊有古都長安、洛陽的衰落,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得漕運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因此不得已定都於無險可守的開封。北宋統治者出於去藩鎮之弊的需要,再加上應對北方軍事威脅的現實需求,將重兵屯聚於京師附近,加重了北宋的冗兵、冗費的局面,激化了階級矛盾,最終北宋在金的鐵蹄下覆滅,而開封也永遠失去了都城的地位。

參考文獻:

《運河與兩宋國計論略》,作者:曹齊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