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瞭望」垃圾焚燒發電廠為何“吃不飽”

◇垃圾供應量不足會造成發電廠頻繁起停,有可能產生新的汙染及鄰避效應

◇統籌規劃可再進一步算細算深。垃圾處理量不高的項目不建、垃圾產生量較少的縣市不建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作者|鄔慧穎

在“垃圾圍城”日益嚴峻的形勢下,因具有“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等特點,垃圾焚燒發電近年在許多地區成為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置和綜合利用的重要方式。近期,《瞭望》新聞週刊記者在江西省三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蹲點調研瞭解到,原先令人頭疼的生活垃圾已成為相關企業眼中的“香餑餑”。同時部分垃圾焚燒發電廠也出現“吃不飽”現象,企業成本倒掛、汙染隱患加大,產業發展遇到新問題。

從“埋垃圾”到“垃圾發電”

撫州市臨川區撫北工業園區有個“大胃王”——撫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天約有1000噸垃圾送入這裡集中處理。

“前幾年,聽說撫州市要建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我們長舒一口氣,這可解了燃眉之急。”撫州市城管局綜合科負責人黎明說。

垃圾填埋是大多數城市解決生活垃圾的主要方法,此前撫州市也如此。但這種方式不僅浪費土地,存在汙染土壤和地下水等隱患,而且撫州的垃圾填埋場還遭遇飽和問題。

撫州市垃圾填埋場運行前期,服務範圍僅限於市本級,但隨著其他縣、區及附近鄉鎮的垃圾都運來後,到2014年已瀕臨飽和。“那時候跟‘勒緊褲腰帶過日子’一樣,擔心填埋場哪一天完全飽和。”黎明說。

不僅是撫州,高安、萍鄉等地的垃圾填埋場也出現簡易填埋、汙染隱患持續存在等問題。高安市環衛處主任諶大光表示,儘管一些城市建立了一批較高水平的衛生填埋場,較好地解決了二次汙染問題,但是處理能力有限,服務期滿後仍需投資建設新的填埋場,進一步佔用土地資源。

垃圾填埋場如何處理?生活垃圾該扔到哪裡?隨著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技術逐漸成熟,這些問題得以破解。

本刊記者在江西萍鄉、撫州、高安三地調研瞭解到,自當地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運行之日起,垃圾填埋場就已封場處理,再無生活垃圾運入。而在發電廠,記者看到,廠區內環境乾淨整潔,聞不到異味。在廠區中控室,工作人員緊盯著實時監控屏,確保從垃圾倉、投料口、焚燒爐到出渣口等環節有條不紊運作。

“廠區就像一個‘大胃王’,只要把它‘喂得飽’,年發電量可達8000萬千瓦時。”高安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相關負責人裴建明說,經過發電廠內部各項工藝處理,發電後的煙氣得到淨化,排放指標達到歐盟標準;產生的爐渣經篩選後,可製成用於鋪設人行道的室外磚;剩下無法循環利用的飛灰,則經過固化封存後無害化填埋。

部分地區出現“搶垃圾”現象

垃圾焚燒發電不僅從源頭解決了“垃圾圍城”現象,更是一種“變廢為寶”的節能措施,為社會帶來綠色經濟效益。但記者調研瞭解到,部分地區的“大胃王”開始出現吃不飽的情況。

目前,垃圾焚燒發電主要收入渠道是上網電價收入和垃圾處理費補貼。按照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的相關政策,垃圾焚燒發電可被國家電網全額收購,並享受每度電0.65元的電價補貼。垃圾處理費補貼,則由各地自行定價。

“本廠區垃圾日處理量可達600噸。就是說,每天生活垃圾實際處理量越接近600噸,發電量越高,但目前還未達到預期。”裴建明介紹說,經第三方前期調研,估算高安市每日可產生700噸以上的生活垃圾。2018年7月發電廠併網發電,但運行1個多月後發現,每天收運的垃圾平均只有450噸,無法讓生產線滿負荷運行。

之後,企業找到了“搶垃圾”這一出路。通過自行與豐城、樟樹、上高、宜豐等地協調,企業將這些地區的生活垃圾運至高安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處理。“目前來說是一個雙贏的局面,企業效益提高,其他地區垃圾也得到了資源化處理。”諶大光說。

撫州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也遇到了類似問題。該廠由中節能撫州環保能源有限公司負責運營。公司總經理助理柴志艇介紹,項目分成兩期建設,日處理生活垃圾共達1200噸,在第二期投產前,項目一直保持良好運行狀態,垃圾量充足且有溢出。

“但二期投產後,1200噸的日處理量,只達到了800噸。”柴志艇表示,儘管政府規劃資溪縣的生活垃圾12月底將進廠處理,但該縣每日垃圾產生量約50噸,無法填補這個“大洞”。

中國環境保護集團有限公司江西大區市場總監曾武清表示,“垃圾量嚴重不足,企業會選擇停爐。但在起爐和停爐階段,焚燒爐的氯化氫等環保指標本身就不穩定,而過於頻繁起停,若出現臭氣引發鄰避效應甚至是汙染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據一名業內人士介紹,“吃不飽”問題主要出現在中西部地區,四川、雲南等省份的多個縣市都出現過垃圾量供應不足問題,江西某地的垃圾焚燒發電廠在今年就出現因垃圾量不足而停爐的情況,這對企業來說也是硬傷。

區域統籌亟需完善

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垃圾焚燒發電廠“吃不飽”有多重原因,建議從打破地區壁壘、加快推進垃圾分類以及完善有關部門管理舉措等方面入手,促進產業良好發展。

第一,城鄉環衛一體化發展問題。據萍鄉市環衛處工作人員張鑫介紹,許多地區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工作還在推進過程中,部分偏遠鄉鎮可能會出現垃圾收運不足、不及時的情況,導致項目垃圾實際收集量與預算量不符。

第二,行政區域壁壘問題。據瞭解,每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在開建前都已劃定服務範圍,只有相關部門批准後才能更改。柴志艇告訴記者,在出現垃圾供應量不足問題後,他們公司也曾想過從鄰近縣區運輸垃圾過來處理,“但沒有明確規定,所以我們也不敢做。”

第三,前期測算與垃圾發電廠佈局問題。一名項目負責人說,“一些地方垃圾實際產生量與立項前第三方測算數據有所出入。”據該負責人介紹,第三方測算時大多通過戶籍人口數量來計算垃圾產生量,但是江西等中西部地區的縣級市為勞動力輸出城市,常住人口與戶籍人口差距較大,造成測算數據與實際情況不一致的問題。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與住建部聯合發佈了《“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底,設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佔無害化處理總能力的50%以上。

目前,江西生活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實行區域統籌規劃。裴建明認為,統籌規劃可再進一步算細算深。一方面,相關部門做好前期調研,垃圾處理量不高的項目不建、垃圾產生量較少的縣市不建,按多個鄰近縣區統一建設的方式進行規劃;另一方面,若部分項目已出現“吃不飽”情況,鄰近縣區應不再新建項目,而是要統籌規劃統一處理。

柴志艇建議,要繼續加大力度推進垃圾分類,通過分類讓垃圾熱值得到進一步提高,從而增加垃圾焚燒發電廠的發電效能。

張鑫認為,目前大部分垃圾焚燒發電廠和城鄉環衛一體化都是P2P項目,地方政府可以通過競標方式,將兩者交給同一家公司負責,“不僅更易於管理,而且企業垃圾收運能力與焚燒發電密切掛鉤,有利於同步推進。”

關注同花順財經微信公眾號(ths518),獲取更多財經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