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這款機槍號稱"希特勒鏈鋸",你可知真正德國鏈鋸也是重要裝備?

這款機槍號稱

德國MG 42通用機槍在軍迷圈裡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這種設計精良、性能優秀的機槍及其前身MG 34機槍在整個戰爭期間都是德國步兵的火力支柱,以射速快、火力猛、壓制力強而著稱,而且MG 42採用衝壓技術製造,便於批量生產,向來被譽為"二戰最佳機槍"。MG 42機槍在戰場上贏得了極高的聲譽,被盟軍士兵稱為"希特勒鏈鋸",因為其開火時的密集槍聲猶如鏈鋸啟動,而且威力也足以比肩可以切斷參天大樹的鏈鋸。不過,今天我們不談這款經典武器,而是聊聊真正的德國鏈鋸,恐怕很多人不知道,對於二戰德軍而言,鏈鋸的價值絲毫不亞於MG 42。

這款機槍號稱

■被稱為"希特勒鏈鋸"的德軍MG 42型通用機槍。

鏈鋸是我們都比較熟悉的機械工具,比如《德州電鋸殺人狂》之類的,當然,開個玩笑。其實,我們更多地在伐木作業中看到這種工具,伐木工使用鏈鋸將樹木齊根切斷的情景相信大家都見過。鏈鋸的原理是利用動力驅動帶有鋸齒的鏈條沿著導軌運轉,對材料進行切割,根據動力來源的不同又分為電鋸、油鋸、風鋸等類型。鏈鋸的起源至今仍有爭議,通常認為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類似鏈鋸的工具最初是外科醫生髮明的切骨工具,用於切開堅固的骨頭。到19世紀時,工業用鏈鋸開始出現,而在二戰之前及戰時,世界上最好的鏈鋸是由德國生產的。

這款機槍號稱

■採用鏈鋸原理設計的醫用骨鋸,被認為是現代工業用鏈鋸的原型。

最早的鏈條循環運轉的鏈鋸是美國人塞繆爾·本斯於1905年發明的,而便攜式鏈鋸誕生於1918年。德國工程師安德烈亞斯·斯蒂爾在美國人的設計基礎上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款電力驅動的伐木用鏈鋸,並在1926年申請了專利,因此被視為現代鏈鋸的奠基者之一。斯蒂爾設計的第一款電鋸重量約48公斤,功率3馬力,由兩人操縱。1927年,德國多瑪公司發明了第一款使用汽油機驅動的鏈鋸,同樣是雙人操縱,命名為"A型鏈鋸"。1929年,斯蒂爾也開發了自己的汽油機動力鏈鋸,重量45公斤,功率6馬力。斯蒂爾還創辦了自己的公司,開始量產鏈鋸。值得一提的,斯蒂爾型鏈鋸在問世後非常暢銷,並銷往現代鏈鋸的誕生地美國。

這款機槍號稱

■德國工程師安德烈亞斯·斯蒂爾被譽為"現代鏈鋸之父"。

這款機槍號稱

■1929年斯蒂爾設計的第一款汽油機驅動的雙人鏈鋸。

斯蒂爾並未停下革新的腳步,在1932年採用了新型鏈條,提高了切割效率,1936年又為鏈鋸加裝了離心式離合器,可以更好地控制鏈條運轉,使鏈鋸功能更加完善。在二戰期間,斯蒂爾在1943年完成了自己的終極設計:K43型動力鋸,採用8馬力汽油機驅動,動力更強,同時部分採用了衝壓件和輕合金材料,使重量下降到36公斤,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鏈鋸。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斯蒂爾型鏈鋸都是雙人操縱的,一個人操作鏈鋸頂端的引擎,另一個人抓住鏈鋸末端的小握把,兩人合力抬起鏈鋸進行切割作業。

這款機槍號稱

■斯蒂爾公司於1943年推出的KS 43型鏈鋸。

說了一大堆德國鏈鋸的歷史,那到底跟德軍有啥關係?各位看官稍安勿躁。鏈鋸最主要的應用場合就是伐木,因此高效的德式鏈鋸發明後,除了用於林業外,也裝備了德軍工兵部隊,用於在戰場上砍伐木材,構築工事。眾所周知,軍隊在作戰時經常需要構築防禦工事,那種使用鋼筋混凝土和磚石結構的永備型工事需要消耗大量資源、人力和時間,通常只用於重點設防目標。而在野戰條件下軍隊經常修建的其實是結合自然地貌,就地取材構築的土木工事,德軍也是如此。此類野戰工事最常用的兩種建築材料就是木材和泥土。木材在修建工事時使用相當廣泛,例如佈設鐵絲網、修建木柵欄、鋪設便道、架設橋樑、搭建戰壕護牆、構建射擊掩體、設置路障等等,因此需求量很大。泥土還好說,木材往往需要從就近的樹林中進行砍伐獲得。在鏈鋸發明前,士兵只能用斧頭和人力鋸伐木,費時費力,而鏈鋸無疑大大提高了伐木的效率,有助於加快防禦工事的修建速度。

這款機槍號稱

■二戰時期的美軍士兵使用人力鋸切割木材,拉大鋸、扯大鋸,不如來把德國鏈鋸!

在戰爭前期,德軍一直處於進攻狀態,較少採取靜態陣地防禦,野戰工事的修建規模較小,多在城鎮、火車站、通信中心等重要地點修建警衛哨所,或者在河流溝谷上架設軍用便橋,對木材的需求量不大。然而,隨著德軍在1941年至1942年冬季在蘇德戰場上遭遇挫敗,修建野戰陣地成為德國前線部隊的重要日常工作,在一些關鍵地段和有利地形上大規模地修建防禦工事。一個典型德軍防禦陣地通常由1~3道戰壕和若干用於躲避炮火、儲備彈藥物資的土木掩體構成,還要有交通壕通往陣地後方,便於運送給養和派遣增援。

這款機槍號稱

■一處復原的二戰野戰防禦陣地,可見大量採用木材作為護牆。

到1943年時,隨著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德軍在東線戰場上徹底轉入戰略防禦,連綿不斷的野戰防禦陣地成為德軍阻擋蘇軍反攻的重要依託。戰場形勢的變化也同樣反映在德軍野戰工事的構築方式上。戰爭中後期,德軍的土木工事比戰爭前期更為複雜精巧,其目的是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構建可以抵禦炮火打擊並適於各類武器發揚火力的堅固射擊陣地。

這款機槍號稱

■二戰後期的東線戰場上,一名德軍士兵隱蔽在工事內觀察前沿情況。

這款機槍號稱

■1944年初,隆美爾元帥視察大西洋壁壘,海灘上遍佈了大量木製防登陸障礙。

在1941年到1943年間,德軍野戰部隊對於木材的需求量大幅增加,在構建防禦陣地時,伐木作業成為德軍的日常勤務之一,而鏈鋸的重要性在此時得到凸顯,尤其是KS 43型鏈鋸的問世可謂恰逢其時,極大地提高了作業效率,因此在東線戰場上得到廣泛使用。在西線戰場上,鏈鋸的身影也出現在"大西洋壁壘"的建築工地上,雖然這條海岸防線以眾多的大型混凝土堡壘而著稱,但實際上絕大部分工事依然是土木結構,此外數量眾多的灘頭障礙物也都需要大量木材,所以伐木工作的強度一點不比東線小,鏈鋸自然屬於部隊急需的重要裝備。所以,在戰爭中後期,MG 42型機槍和KS 43型鏈鋸是德軍必不可少的兩把"鋸"!

這款機槍號稱

■直到今日斯蒂爾公司仍是世界頂尖的鏈鋸生產企業。

本鏟史官已開通微信公眾號,更多軍事歷史內容請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裝甲鏟史官(ID:PanzerCS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