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火鍋想要賣得好,怎少得了一款好的鍋底?現在冬季來臨,火鍋正盛行,那麼今年,各地流行什麼鍋底呢?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十多款鍋底,都是火鍋旺店的受歡迎產品,大家看看,是否適合你的餐廳?



金湯鍋底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這個金湯鍋底是我們店裡最熱賣的鍋底,用傳統吊湯方式製作而成,將高湯、二湯、三湯按照一定的比例調出,使湯味道鮮美而不油膩。

這個湯底銷量非常好,我們都是當天製作當天銷售。由於吊湯時間比較長,我們專設兩位廚師來吊湯,負責吊湯的師傅都是早上九點上班,一上班就開始將處理好的食材放到桶內熬製,中間不停地用大勺進行攪拌,防止湯煳底,一直熬到晚上九點下班。


製作:

1.將3年以上的黃油雞25千克,柴雞15千克,雞爪5千克,雞油500克,豬棒骨、豬排骨各2.5千克,老鴨2只,豬手1.5千克斬塊,入鍋內焯水,撈出沖涼。

2.然後放到多個高壓鍋內加水壓1小時,取出,倒在大桶內,加水沒過原料一半以上(一次性加足水,大概100千克),大火重新燒開,熬製剩餘10千克湯,即成高湯。

3.將高湯倒出,桶內繼續加水75千克,大火熬製剩湯10千克,即為二湯。

4.將二湯取出,桶內加水75千克,熬製剩湯25千克,即為三湯。

5.將高湯、二湯、三湯按照1:1:2的比例搭配,加鹽、白糖調底味,上桌涮菜即可。

菌湯鍋底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這款湯味道非常清淡,是客人涮菜前喝的第一碗湯。大部分的菌類我們都是通過雲南菌供應商,請他們從當地農民手裡直接收購,空運過來。在熬湯時,將菌菇,泡菌的湯和雞清湯一起熬製,味道鮮美無比。


製作:

1.將黃牛肝菌、美味牛肝菌各250克,黑虎掌、松茸各150克,松露50克,雞油菌、雞土從菌各100克洗淨,加清水5千克,泡12小時以上(所有菌為乾製品,泡製時如果是夏天需放在冰箱內保鮮,冬天放在外面即可)。

2.將所有菌類和泡菌的湯一起放到吊好的雞湯25千克內,熬製3—4小時,加鹽(500克湯加鹽3—4克)調底味即可。

注:

如果客人是點金湯、菌湯鴛鴦鍋,上桌後客人先喝一碗清淡的菌湯,然後將幹鮑、海參、魚皮、乾貝等珍貴食材放到金湯內煮一下,撈出盛給客人食用,這就是餐前兩碗湯,然後續湯按照順序享用其他食材。

金湯麥仁鍋底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這款火鍋鍋底,既可以稱為鍋底,也可以稱為湯,因為它既可以上桌後直接喝,也可以在喝完後加入湯做鍋底,是一種較有新意且養生的鍋底做法。這款鍋底在我們店銷售很不錯,每天來吃火鍋的消費者有50%選擇這個鍋底,鍋底價格不高,只有15元/鍋,三家店平均日售500份,年銷180萬。

技術點1、雞油先蒸再煉

這款鍋底的製作用到了雞油,煉製雞油的方法很重要,如果直接放到鍋裡煉製,很容易掌握不好火候而使雞油顏色發黑,而且煉出來的雞油有異味。我煉製雞油的方法是將解凍的雞油放到小碗中,加蔥段、薑片用保鮮膜包好,放入蒸箱內蒸,這樣可以有效祛除雞油本身的異味,然後放到鍋內小火煉製,去除料渣即可。

技術點2、頭湯隔水降溫易保存

在製作頭湯時,我們加入了大量脂肪含量豐富的肉類原料,經過12小時熬製,將25千克的水小火熬成15千克,雖然經過了過濾,但湯內脂肪仍然很豐富,有時候頭湯看著是涼了,其實厚厚的油脂下還有餘溫。

如果是在火上一直加熱還好,一旦離開火,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涼透,在高溫的廚房環境裡很容易變質。因此我們採用這種隔水降溫的辦法,使其在短時間內涼透,再放到冰箱內,有效延長其保存時間。

技術點3、頭湯︰二湯=1︰6

因頭湯經過長時間製作,得到的湯很濃稠、很香,如果全部使用頭湯的話,一方面食客吃起來很膩,另一方面增加成本,所以我們用二湯與其搭配,一舉兩得。

批量預製:

1.將母雞4千克、豬前蹄2.5千克、裡脊肉1千克、排骨5千克分別斬塊,焯水,放入不鏽鋼桶內加水25千克,大火燒開後改小火燉12小時,水剩15千克時為宜。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2.用鏟子將肉攪爛攪碎,用漏勺將肉碎、骨頭過濾撈出,用保鮮膜將桶封口,在保鮮膜上用筷子扎幾個孔,放入涼水內隔水降溫,降溫後重新用保鮮膜封好,放到冰箱內冷藏,即成頭湯。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3.將撈出的骨頭和肉加水燒開,小火燉制4小時成二湯。

4.金瓜5千克去瓤蒸熟,用煉好的雞油1.5千克炒至成蓉。

5.原湯(頭湯與二湯按著1:6的比例)3千克燒開,放入炒好的金瓜蓉140克。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6.加入煮好的麥仁450克,放入鹽、雞汁、糖各5克,味精10克,雞精15克調味,勾薄芡即為鍋底湯。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走菜:

1.鍋底湯300克盛入小鍋內。

2.將泡發粉絲20克、煮熟去皮鵪鶉蛋1個、泡好的木耳10克、人參苗5克、打好花刀的鮑魚1個、杏鮑菇15克(改花刀、滑油)輔料擺放在盤內。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3.食用時將輔料倒入鍋內燒開煮20秒即可。一般客人會喝一半左右的湯,剩下的鍋底加二湯或水涮食其他食材即可。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青梅樹番茄鍋底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這個鍋底我們加入了雲南的樹番茄、青梅和自己熬製的醬,樹番茄小酸甜口味、青梅脆甜,自制的醬融合了黃燈籠椒口味酸辣,幾種味道融合在一起,讓湯底呈現出酸辣脆甜的口味。涮菜前可以先喝湯,十分開胃。


初加工:

1.樹番茄3.5千克洗淨,入蒸箱蒸熟,去皮,打成蓉;青梅2千克洗淨,切小粒。

2.鍋內入色拉油100克燒熱,下入海南黃燈籠椒1瓶(300克),糟辣子100克,泡蒜、泡姜各60克,泡青、紅色小米辣共30克,小火慢慢炒香,加雞精、味精各15克,胡椒粉5克,鹽3克調味。


炒鍋:

鍋內入色拉油100克燒熱,下入熬好的醬,小火慢慢炒香,加骨湯4千克、高湯粉35克,大火燒開,小火熬20分鐘,過濾,倒入樹番茄蓉攪勻燒開,臨出鍋下入青梅粒略煮即可。

酸菜血腸鍋底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這款鍋底,是在傳統東北殺豬菜的基礎上改良而來,融合了東北的酸菜、血腸、白肉等,一般推薦給不吃辣的客人,可以單獨成鍋,也可以跟辣鍋搭配做鴛鴦鍋。上桌時,我們會將菜品搭配好,直接上桌加熱食用。蘸料在自助區自行搭配,鍋底也可升級為酸菜血腸海鮮鍋底,這倆鍋底在冬天的時候銷量尤其好。


初加工:

1.東北酸菜500克洗淨,切絲;鍋內入熟豬油50克,下入酸菜炒出香味,倒出。

2.水晶粉絲100克切長段;血腸400克切斜刀塊;凍豆腐200克切片。

3.帶皮五花肉200克放到火上燒淨豬毛,用刀刮後清洗乾淨,入豬骨湯煮七八分熟,撈出切0.3釐米厚的片。

走鍋:

將東北酸菜、熟豬油50克放入銅鍋內墊底,上面擺放上血腸、五花肉片、凍豆腐塊、水晶粉、血腸、海米50克,加調料粉90克拌勻,倒入骨湯沒過原料的2/3,淋蔥油100克,點綴撒枸杞、紅棗、香菇片、蔥段。鍋底上桌後,開鍋煮5分鐘左右即可食用,還可以加涮其它食材。

調料粉:

雞精、鹽、雞粉、味素按照2:2:1:4的比例拌勻。

技術關鍵:

1.蔥油增香味

鍋底中加入蔥油,加熱後會有一種清新的香氣,具體做法:鍋內入色拉油5千克,燒至二三成熱,下入蔥段500克,薑片、胡蘿蔔片各200克,蒜子100克,小火慢慢炸至金黃色、出香味,浸泡1—2小時即可。

2.酸菜提前炒

在配鍋之前,一定要將酸菜提前用熟豬油炒香,這樣鍋底才會越涮越濃郁。

3.水晶粉不泡

水晶粉不要提前泡,否則開鍋後容易煮爛

濃湯大骨鍋底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在東北除了殺豬菜,還有一種菜品備受歡迎,那就是烀(hu,燉的意思,東北叫烀)大棒骨,同樣我們將其做成一款鍋底。烀好的棒骨上桌後,可以在等待其他涮品的時候提前食用,也可以用它燉湯,這樣涮鍋的時候,隨著骨湯燉的時間越長,湯底鮮味也越來越濃郁。


初加工:

1.取帶肉的豬棒骨5千克剁成大塊,沖水,浸泡3—4小時,撈出,冷水下鍋焯水,撈出清洗乾淨血沫。

2.取湯桶,加冷水15—20千克,下入棒骨,加大蔥2根、薑片100克、香葉5片、八角5個、桂皮30克,大火燒開,小火烀至八九分熟,大概40分鐘,倒出3/2的湯,鍋內下入豆中寶大醬300克,繼續小火烀10分鐘,關火浸泡20分鐘。

3.將豬棒骨取出,放涼後入冰箱冷藏;將桶內的湯與提前倒出的湯混合均勻,自然放涼,入冰箱冷藏。

兌鍋:

取銅鍋,棒骨4個加熱後放入銅鍋內,倒入兌好的骨湯2.5千克,加調料粉40克(製作參考上面“酸菜血腸鍋底”),淋蔥油20克,放入蔥段、薑片、枸杞、黃瓜片點綴即可。

技術關鍵:

1.不蓋蓋烀棒骨。烀棒骨的時候最好不要蓋蓋,不然排骨容易烀過,吃起來太爛乎,影響口感。

2.此鍋底不建議涮食毛肚、黃喉、鴨血、鴨腸等,因為鍋底味道清淡,不能很好的遮掩其異味(他們最好的搭配是麻辣鍋底),此鍋的搭配是涮食肉類、海鮮等。

老蘭州漿水鍋底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漿水菜又名酸菜,流行於西北地區,幾乎每個蘭州酒店的廚房都能找到製作漿水菜的大罈子。這款鍋底就是以漿水為元素製作的火鍋。漿水的製作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傳統的做法,一種是快捷的做法,前者費時費力,但口味好,後者速度快,酸味略顯不足。先來看看兩種漿水的製作方法。

傳統漿水製作:

1.芹菜、捲心菜各5千克洗淨,分別切成段和大片,晾乾水分。

2.水50千克燒開。

3.選用陶瓷容器,倒入開水5千克,晾至水溫摸著有一點燙手,放入麵粉1千克左右拌勻,不要有小疙瘩,下入芹菜、捲心菜,加入少許老漿水(上次製作漿水留下的)做引子,倒入剩下的水,密封常溫發酵2天即可使用。

快捷版漿水製作:

1.芹菜5千克切段,洗淨,焯水,撈出控幹水分。

2.水50千克燒開,放涼倒入陶瓷容器內,放入芹菜、酵母20克,密封,常溫發酵1天即可使用。

兌鍋:

鍋內入色拉油10克,下入辣椒段、蒜片各5克熗鍋,倒入漿水1千克燒開,加鹽5克調味,倒入鍋內,用香菜、枸杞點綴即可。

小貼士:

1.製作漿水時候,容器切記不能有油,否則漿水就會壞掉。

2.每次取漿水時,都要用單獨的勺子,勺子不能沾水和油。

日式昆布味噌鍋底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現在很多年輕人喜歡日本料理,我們投其所好研發了這款湯底,用日本的味噌醬,結合用海帶、柴魚片吊湯的方式做底湯,味道鮮美。


初加工:

1.將雞精、味精各2克,白糖、福泉燒汁各10克,東古一品鮮4克,廣東米酒20克,一休味噌醬15克,所有料混合均勻。

2.湯桶內加水5千克、海帶500克、柴魚片50克,大火燒開,小火熬成鮮美的湯底。

兌鍋:

取小鍋,加入78克混合醬、枸杞5個、大棗1個(一分二)、大蔥段1個、姜1片、自制湯1千克、海帶10克、豆腐3片,上桌加熱後涮菜即可。

小貼士:

可以根據口味,適當增減混合醬。

臺灣沙嗲鍋底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沙嗲醬、沙茶醬在火鍋中多用來做蘸料,我們將其做成了鍋底。很多人容易將兩者混淆,其實它們是不同的醬,一般進口的沙茶醬會被稱為沙嗲醬,其色澤為橘黃色,質地細膩,辛辣味突出,鹹味濃略帶甜味;而常說的沙茶醬,多是產自福建、潮汕,色澤淡褐,呈糊醬狀,具有大蒜、圓蔥等特殊的複合香味、蝦米和生抽的複合鮮鹹味,以及輕微的甜、辣味。我們將兩者結合,鮮上加鮮。


初加工:

將沙茶醬、沙嗲醬各40克,無鹽蝦皮、雞精、味精、大喜大牛肉粉各10克,白糖5克,黃油(加熱融化)、天秤魚露各30克,所有配料混合在一起。

兌鍋:

取小鍋,加入185克混合醬、小蔥白1段、小米椒1個(一分二)、開水1千克,上桌加熱涮菜即可。

小貼士:

可以根據口味,適當增減混合醬。

花瑤族酸湯魚鍋底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湘菜調味特色是“酸辣”,以辣為主,酸寓其中。不同於貴州的酸湯魚鍋底主要以西紅柿發酵獲取的酸,此鍋底的“酸”來自兩個元素。一是酸泡菜之酸,比醋更為醇厚柔和,二是老壇剁椒熬的酸湯,剁椒經過乳酸發酵,酸的更有風味。再加上湖南的辣妹子辣椒醬,調和成了這款酸辣口的湯底,用來涮魚菜非常搭配。當然,涮完魚後可以繼續涮食其他食材。

初加工:

1.黃辣丁1千克從背部切開,去掉內臟等,洗淨,用乾淨毛巾把水分吸乾。

2.取大盤一個,底部放碎冰,拍緊,將洗乾淨的黃辣丁擺好。



炒鍋:

1.鍋燒熱,下入菜子油30克燒至八成熱,下入生薑25克、老壇剁辣椒300克、辣椒粉30克炒出香味,倒入骨湯2.8千克燒開,過濾去渣。

2.鍋內入菜子油20克,倒入老壇泡菜200克炒出酸味,倒入過濾的湯汁燒開,加鹽10克,辣妹子辣椒醬70克,雞汁12克,鹽、雞精各10克,麻辣鮮15克,白醋30克調味,倒入鍋內,加白胡椒粉6克,放蒜苗5克。點菜後,將鍋底和加工好的黃辣丁一起上桌即可。

湘派鱖魚涮涮鍋底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這款鍋底同樣適合涮魚類,但口味比酸湯要清淡得多,主要是豬骨湯加魚骨熬製而成。涮鱖魚時能保留魚的本味,鮮上加鮮。


初加工:

1.鱖魚700克宰殺制淨,從背部片開,骨肉分開,脊骨切段,魚頭、魚尾做造形,魚肉去刺,切成0.7釐米厚的片。

2.取碎冰裝盤、拍緊,將魚片整齊擺在冰上,上面放檸檬片,將金針菇、苦苣各50克,紫貝菜30克,高山娃娃菜100克插在冰上,邊上放西紅柿片50克、蘿蔔絲100克。

炒鍋:

鍋內加豬骨湯2.4千克燒開,加煎過的魚骨熬至湯還剩2千克左右,加鹽10克、雞粉5克、雞汁20克調味,倒入純牛奶25克調勻,倒入鐵鍋內,撒白胡椒粉6克、枸杞3克即可。點菜後,將鍋底與加工好的鱖魚片一起上桌。

小貼士:

魚骨先煎再熬,湯色更白;攪打魚丸加液體攪拌時,分三次加入,第一次放60%、第二次放30%、第三次放10%,朝一個方向手法從慢到快。

海鮮鍋底

12款各地流行鍋底

我們餐廳在大連,當地人吃飯肯定離不開海鮮,辣鍋涮海鮮會奪掉海鮮的鮮美,這款鍋底就是專門為了海鮮而研發。鍋底製作簡單,主要用裙帶菜提鮮,口味清淡,還可以用來涮食菌類、青菜,蘸料顧客自己搭配即可。


初加工:

1.裙帶菜5千克洗淨;湯桶內加水50千克,裙帶菜冷水下鍋,燒開煮10分鐘,關火放涼過濾取湯。

2.梭子蟹1只洗淨,一切為二;文蛤2個、大蝦1只洗淨。



兌鍋:

取小火鍋,將梭子蟹、文蛤、大蝦、洗淨的裙帶菜10克放入鍋底,加鹽、味素各5克,倒入燒開的裙帶湯500克,加香菜2克點綴即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