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耶路撒冷和希伯來大學的空氣裡飄著什麼?


耶路撒冷和希伯來大學的空氣裡飄著什麼?


· 這是第288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 關注秦朔朋友圈 ·

耶路撒冷是一個神的殿堂、兩個民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聖地,它還是唯一一個擁有天國和塵世兩種存在維度的城市。

——《耶魯撒冷三千年》

耶路撒冷和希伯來大學的空氣裡飄著什麼?

出特拉維夫本古裡安機場沒多久,看到遠處盛開的一樹一樹的三角梅,國內都是矮小的灌木、零散的花朵,在以色列這裡卻是筆直的樹幹、碩大的樹冠、密集的花朵,一大片濃濃的紫紅色,不禁令人好奇,也竟心懷喜樂。

耶路撒冷和希伯來大學的空氣裡飄著什麼?

三角梅,代表一種熱情和堅韌不拔的頑強奮進的精神。猶太人很愛種樹,據說是因為樹那種牢牢紮根、經歷雨雪風霜的樣子,代表了一個理想的存在狀態。所以,當別的國家植被覆蓋率降低的時候,以色列的樹比一百年前還多得多。

從本古裡安機場到希伯來大學只有45分鐘的車程。一路上感覺天空很高,淡藍,雲朵碩大而輕盈。這裡的土壤、岩石和房子的顏色都是一致的,淡淡的黃色,讓人內心平靜。這裡竟是中東!

我的思維還停留在飛機上閱讀的《耶路撒冷三千年》那些屠戮、背叛、焚燒聖殿的情節裡,以及最近新聞裡說以色列與黎巴嫩真主黨停火了,伊斯蘭合作組織卻又在強烈譴責以色列總理領土吞併計劃……但眼前卻是如此平靜。

去年7月,我去了硅谷,參訪了斯坦福大學和奇點大學。高科技和創新是這個時代的“宗教”和靈魂,硅谷肯定是聖城,寫過的《硅谷和奇點大學的空氣裡飄著什麼?》提煉道,指數型增長的曲線要經過漫長的幾乎不發展的平庸期,過了一個絕處逢生的“死亡谷”(Chasm),爆發出不可收拾的發展能量。奇點大學飄著的就是一種追求和等待未來到來的內在能量。

今年9月,我跟隨騰訊的青騰匯全球私訪團,探索以色列創新體系,來到了真正的三大宗教勝地耶路撒冷,又一次朝聖,一次真正的朝聖,不僅關乎高科技,也關乎宗教文化等等……我很喜歡騰訊青騰大學總監製作人曹美英女士說的,在一半海水,一半沙漠的以色列,這次不光聚焦科技,而是跨界的探索,特別期待在商業、科技文明之外的“文化溯源”第三視角,全面瞭解推動以色列科創進步背後的底層基因。他們的課程設計和參訪安排很有機。

耶路撒冷和希伯來大學的空氣裡飄著什麼?

青騰匯是騰訊重磅發佈的新一代企業家創始人俱樂部,這次一起來參訪有不少名人,比如著名文化人主持人汪涵、得到APP創始人羅振宇、著名產品經理梁寧、凱叔講故事創始人王凱等等,還有不少科技公司創始人,如豐巢科技CEO徐育斌,天準科技徐一華,深藍科技陳海波,Discuz!夥伴雲創始人戴志康等二十餘個創始人。他們相互碰撞,每天都有人說出動人心魄的故事,並用文字記錄心得。創業者一定是一群思考者。

9月是猶太民族的贖罪月,贖罪日是希伯來曆提斯利月之第十天,也被稱為“敬畏之日”,總結、反思、道歉。這個時節來訪學,頓覺內心威儀整肅。以色列今年的第二次大選也正在舉行,偶見街頭有大幅宣傳照片,其餘的氛圍並不太強烈,過新年的外在氛圍也不強烈,安之若素。也許幾千年來,他們見過的大場面太多了。

耶路撒冷和希伯來大學的空氣裡飄著什麼?

青騰匯以色列創新探索安排的第一站就是位於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大學。希伯來大學1918年籌建,1925年建成,是以色列綜合實力第一的綜合性大學。

希伯來大學第一屆董事會理事成員包括愛因斯坦、弗洛伊德、馬丁·布伯和哈伊姆·魏茨曼等。愛因斯坦在建校當天,用法語講了相對論。截至2018年10月,希伯來大學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員中,共誕生了8位諾貝爾獎得主,2位菲爾茨獎得主,3位圖靈獎得主,3位以色列總理,4位以色列總統。創新體系,肯定離不開高校這一環。

最老的校區(斯科普司山校區,主校區)現在是人文社科為主,整個校園綠植種類豐盈,錯落有致。雖然是猶太學校,但可見穆斯林女學生來來往往。我的第一印象是,多元共存的智慧,這裡已經耐心摸索三千年,而且還在隨著時間進步。

聽希伯來大學副校長與創新與創業部主任Itay的介紹,除了我以前就知道的,以色列人對失敗的高度容忍,連續創業者眾多,相信教育能帶來繁榮和自由,軍隊裡的實戰創新和社交圈等之外,還有幾個新的知識點和體會,比如,鐵穹系統(主要用於攔截射程在4公里至70公里範圍的迫擊炮彈和火箭彈的襲擊)是18、19歲的4個年輕人首先研發的,97%的攔截率,所以,以色列才能在四周無友好國家的處境中,保全自己,甚至才令人感到安全和平靜。

耶路撒冷和希伯來大學的空氣裡飄著什麼?

還有,中美貿易爭端中,以色列為了和中國保持並加強合作關係,抵住了美國的不斷施壓。中以關係正處於創新合作的蜜月期。這次參訪過程中,每一個演講者的PPT全是中英文雙語版本,甚至是純中文版本;商學院有中文標識;以色列國旗、中國國旗、美國國旗放在一起的場合也有很多。Itay說,中國是和諧社會,以色列是多元化社會;中國有獨一無二的模式,以色列也有獨一無二的模式,有很多的合作機遇。

另外,他講到,以色列大學生普遍都是當完兵,甚至過完間隔年,想清楚自己要怎麼發展,才去讀大學,一般年齡已經24、25歲了,心智更成熟,特別愛提問,做深層思考。以色列文化本質是辯論,真理越辯越明,大學生也是知行合一的。

對於以色列的創新體系形成的積極因素,我有一個初步的大綱式的概括,那就是:

  • 漫長的鬥爭歷史以及解決不了的矛盾,給了後世探究每件事情的每個細節足夠的耐心,那種無論發生什麼事把事情做好的耐心和創意。
  • 猶太教追求知識和智慧,兩千年來最受尊重的人就是學者和研究者,這是創新的底色。
  • 軍隊是用生存壓力激發人獨特潛能、科研能力、技能、領導力和社交圈的地方,大學是給人才平均水平打底子的地方。大學生都向往那佔比僅8.3%的高科技產業。
  • 政府積極引導,以色列創新署每年投資初創企業5億美金,組織250名專家評審3000個申請項目。成功了歸還本金,失敗了不要緊,這幾年成功的概率達到1/3。

還有更多的因素,總之,以色列已經形成自己越來越好的創新生態。

耶路撒冷和希伯來大學的空氣裡飄著什麼?

那麼對於“生態”的感受,筆者這次是有新的體會的,就是大家想問題的角度、價值觀,無形之中契合度非常高。整個社會是有一股“思想流”的。

我們去了希伯來大學另一個校區——吉瓦特拉姆校區,那裡主要是計算機等理工科學院。但各處散落著愛因斯坦的手稿真跡,比如他寫給兩任妻子和一個情人的情書手稿等等,溫情脈脈瞬間流淌四溢。科技也是關乎人的,人是有溫度的。

也是在這個校區,我們聽了2005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被譽為“以色列最有智慧的人”,羅伯特·奧曼教授的關於博弈工程的演講。

他已經89歲了,白鬍子飄飄,“仙風道骨”,他堅持站著講課,講課中要求認真聽講,不能拍照,課前課後可以友好地合影,並且希望我們不覺得這是冒犯。猶太人很誠實,尊崇自己的內心感受,喜歡直來直去,不會繞彎子。

耶路撒冷和希伯來大學的空氣裡飄著什麼?

他講的一點我印象非常深刻,博弈的雙方,目標並不是完全相反對立的。即便在戰爭的框架下,每個國家之間其實還是存在合作空間的,比如不使用毒氣,不使用核武器。博弈工程就是用博弈論來設計實用的系統,它最精髓的概念,就是激勵。要給對方理由可以按照你的意願行動,必須給予相應的激勵。這讓我想到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上策,先勝而後戰(算定戰)是存在的。

聽總拉比大衛·拉烏的演講,他說到一點,我感到猶太人的生活中無處不存在博弈論。(注:拉比是法律認證的猶太教最高宗教領袖)他說,當他在裁決的時候,他儘量讓輸的一方內心也儘量好受,心服口服。他們的作用是使得猶太人的生活細節更加周到、順暢。為了一點小細節,比如能不能抽電子煙,他們可以用一部書體量的爭論去說清楚它。

拉比不就是猶太人的博弈工程師嗎?整個猶太世界就是個與時俱進的生態系統,出現什麼新現象,他們充滿了學習精神和學習動力,想要找到更好的辦法,使得雙方不那麼對立,使得事情往好的方向發展。

當有學員問總拉比,人生的意義是什麼的時候,他說,“我們信神,神創造了這個世界。生命的意義,是讓你開心,也讓你身邊的人也開心。”

耶路撒冷和希伯來大學的空氣裡飄著什麼?

我在青騰匯安排的中餐館牆上看見一句話,“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連毫無預備的一瞥中的隻言片語,都能透露出某種聯繫。這個社會是問題導向的、美好導向的、建設性的社會。當社會充滿了問題和矛盾,有些會頹廢衰敗,有些會越戰越勇。

以色列的科學家們也是這樣做的,希伯來大學有個計算機視覺領域著名的教授Amnon Shashu,1999年他開始研發汽車自動駕駛防撞系統Mobileye,2017年,Intel用153億美元併購了Mobileye(目前為止,以色列收購案中最大的一筆)。他和合作者Ziv Aviram二次創業,又做成一個估值10億美金的獨角獸OrCam(以色列僅18家獨角獸),用打造自動駕駛汽車的技術,幫助視覺障礙者辨識生活周遭的事物,改善盲人及視力障礙者、閱讀困難者的生活,讓他們重獲獨立自主。他們設計高科技項目,思考的確實是如何造福人類。

位於耶路撒冷,近幾年每年投資5億美元支持創業創新項目的以色列創新局,他們言談中總會涉及一個詞,那就是“生態”。以色列每年的初創公司每年都在上漲,不是某個政府舉措的關係,而是生態的關係。

整個社會,從拉比們、教授們、創業者們、政府官員們,都是想著解決新的問題,設計更好的方案,讓這個世界和他人都能更美好些。這就是創業生態的共識。

在耶路撒冷,一個建築是三個宗教的聖地(如大衛王墓),一個建築是一個宗教六個教派的聖地(如聖墓教堂),一個街角三個宗教建築組合成一個三角形彼此對望(如苦路第三站附近),是常態。

人們卻用智慧耐心地解決問題,首先是安全,然後是每一件事情的最妥帖的處理,最後是未來如何更幸福地生活。如果科技是實現目標的手段,那麼就不遺餘力、無可挑剔地去發展它。

在大衛王塔附近的一個叫做Walton大街噴泉花園,我看到缺水的以色列,如此美妙的音樂和噴泉中,兩個年輕男子正在月色和水幕中盡情跳舞。不可思議卻讓人平靜。

耶路撒冷和希伯來大學的空氣裡飄著什麼?

這個季節的耶路撒冷,三角梅正盛開,熱情和頑強的,都在噴湧。還有某種自由。

看到更多龐大的“三角梅樹”的時候,我突然發現,三角梅是疊加到了巨大的塔松上,覆蓋了整棵樹,所以顯得特別巨大。它改變了整個環境,成就了一個新的物種。猶太人就是能夠隨著時光流逝創造新的事物,無論環境如何,衝突如何,矛盾如何,它們都能找到新的解決方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