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儿皇”石敬瑭入手,谈谈后汉的兴起与灭亡

公元947年,契丹大军攻入汴梁,后晋灭亡,中原军民奋起抗击时,太原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国号汉,自称后汉高祖,年号天福十二年。

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儿皇”石敬瑭入手,谈谈后汉的兴起与灭亡

一、石敬瑭与后汉的兴起

刘知远本是沙陀部无姓平民,自认姓刘,初为后唐李源的部下。在李嗣源与后梁军战于德胜时,刘知远曾营救过石敬瑭遂成为石敬瑭的亲信。李嗣源即帝位后,命石敬瑭为北京留守,因刘知远曾效护援之力,石敬瑭奏请皇上将他调于自己麾下,署为牙门都校,成为心腹之人。当石敬瑭在太原密谋联络契丹反叛朝廷,刘知远与桑维翰都是石敬瑭的得力助手,他虽与石敬瑭一样主张投靠契丹,但却不同意向契丹称儿臣、割让燕云十六州。

石敬瑭举兵反叛,后唐派张敬达率五万大军进围晋阳,刘知远任马步都指挥使,以五千之众死守晋阳,立下汗马功劳,深得石敬瑭赞赏。石敬瑭攻入汴梁,命他主管禁军,负责京师城防,经其整顿部署都城秩序肃然,无人敢违抗法令,躲避藏匿在外的士民也很快回家复业。

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儿皇”石敬瑭入手,谈谈后汉的兴起与灭亡

天福二年(公元937年),刘知远连续被任命为检校太保、许州节度使,仍主管禁军。第二年又先后命为检校太傅、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尉、加同平章事。因自以为佐命有功,耻与庸劣无功的杜重威同制加官,执意不受,并闭门不出数日。

石敬瑭对刘知远的居功自做非常恼怒,欲夺其兵权,勒令返归私第。宰相赵莹以为不可,石敬瑭纳其建议,派人至刘知远宅第宣谕,刘知远才勉强受命,从此与石敬瑭貌合神离。天福五年(公元940年),石敬瑭任他为邺都留守,仍兼侍卫亲军马步都指挥使,将他挤出朝廷;第二年,又改任北京留守、河东节度使,免除其禁军都指挥使之职,由杜重威代替。于是,刘知远更加愤郁不平,萌生异志。

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儿皇”石敬瑭入手,谈谈后汉的兴起与灭亡

刘知远萌生异志图

石敬瑭死后,石重贵任刘知远为中书令。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契丹入寇太原,朝廷命刘知远为幽州道行营招讨使,率兵二万予以抗击。结果大破契丹伟王,斩首三千余级。三月,唐廷又封刘知远为太原王,兼北面行营都统。第二年封为北平王。

开运三年(公元946年)八月,刘知远招诱吐谷浑酋长白承福入朝,将其部众安置在太原东山,畜牧于岚、石之间。另一酋长白可久率部投弃契丹,被委任为观察使,目的是招诱白承福归顺。刘知远得知后即上表朝延,任白承福为大同节度使,遣发其部落分置于河阳诸州;后又诬告白承福谋叛,与契丹相通,竟以兵围杀其家口四百余人,籍没其家赀。从此吐谷浑由强变弱,而刘知远却因得其财富与人马而强大起来。他广募士卒,收编诸军散卒数千人,步骑达五万人,成为诸镇之冠。

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儿皇”石敬瑭入手,谈谈后汉的兴起与灭亡

当石重贵与契丹结怨之时,刘知远深知其中的危险,但他不加论谏,只是暗地里保全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当契丹南下,他毫无入援之意,专力守御本境;契丹攻入汴京,他分兵把守四境,防止受到侵袭。同时,他还奉三表于耶律德光,表示祝贺,提出只要道路一通,就遣使入朝贡献。耶律德光:

“赐诏褒美,及进画,亲加儿字于知远姓名之上,仍賜以木拐。胡法,优礼大臣则赐之,如汉赐几杖之比。”

他表面上拥戴耶律德光称帝于中原,并不断遣使入汴梁进献奇缯名马,实际上却是探听虚实,静观待变。部下劝他举兵进取汴梁,他说:

“用兵有缓有急,当随时制宜。今契丹新降晋兵十万,虎据京邑,未有他变,岂可轻动哉!且观其所利止于货财,货财既足,必将北去。况冰雪已消,势难久留,宜待其去,然后取之,可以万全。”

等到耶律德光深感中原人民难以制服,准备北逃之际,他认为时机已到,便在部下文武将吏的劝进下,于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三月,在太原称帝,因冒姓刘,故以汉为国号,史称

“后汉”

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儿皇”石敬瑭入手,谈谈后汉的兴起与灭亡

刘知远称帝图

二、“三镇叛乱”

是年六月,刘知远兵不血刃,一路顺风地进入洛阳,入居官中,汴州百官奉表来迎,各地藩镇相继来降。留守幽州以戍卫大梁的一千五百名契丹兵卒,被刘知远全部杀死;张琏率幽州兵千镇守邺城,刘知远遣使前去招抚,答应张琏投降后可归乡里,当张琏信以为真,开城出降后,又将他及将校数十人诛杀。罪大恶极的杜重威投降后,不仅不严惩,反而被封为太傅兼中书令楚国公。这三件事,使刘知远大失民心。司马光评论说:

“杀幽州无辜千五百人,非仁也;诱张琏而诛之,非信也;杜重威罪大而赦之,非刑也。仁以合众,信以行令,刑以惩奸;失此三者何以守国!”

刘知远称帝后,仅仅一年就患病身亡。在此之前,杜重威就借刘知远患病煽动叛变,因此刘知远死后,顾命大臣苏逢吉等秘不发丧,下诏将杜重威及其三子斩杀,立年仅十八岁的刘承祐为帝,史称后汉隐帝。

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儿皇”石敬瑭入手,谈谈后汉的兴起与灭亡

平定“三镇叛乱”图

​杜重威被斩,李守贞又联兵叛乱。他自以曾为晋世上将,颇有战功,对刘承祐年少登基,怀有轻视之意。为此,他暗中招纳亡命,养死士,修城堑,缮甲兵,昼夜不息。乾祐元年(公元948年)三月,李守贞在河中自称秦王,密通契丹,并联合凤翔节度使王景崇与长安赵思绾,共同反叛后汉,史称“三镇叛乱”。后汉朝廷闻讯三镇谋叛,惊惶失措,即刻遣将讨伐,但不设主帅。

由于诸将怯懦畏敌,互相猜防,以致出师无功,徒耗国家资财,朝廷只好以枢密使郭威为西面军前招慰安抚使,统辖诸军。郭威“抚养士卒,与同苦乐,小有功辄赏之,微有伤常亲视之;士无贤不肖,有所陈启,皆温辞色而受之;违忤不怒,小过不责。由是将卒咸归心于威。”第二年七月,郭威率军攻克河中,李守贞自焚而死;赵思绾在长安,势穷投降,被任为华州留后,后腰斩于市;年底攻克凤翔,王景崇亦自焚身亡。

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儿皇”石敬瑭入手,谈谈后汉的兴起与灭亡

隐帝骄纵图

三、后汉隐帝

“三镇叛乱”被平息,隐帝越加骄纵荒淫,不理政事,朝中大臣则勾心斗角,相互傾轧。隐帝依靠苏逢吉等宠臣,设计杀死了权臣杨邠、史弘肇、王章,并尽灭其族;任命谄佞贪暴的苏逢吉全权掌管枢密院事,下令诛杀了郭威家属。郭威闻讯,遂召集诸将校,状告杨、史、王三人冤死之事,并说:

“吾与诸公披荆棘,从先帝取天下,受托孤之任,竭力以卫国家,今诸公已死,吾何心独生!君辈当奉行诏书,取吾首以报天子,庶不相累。”

其亲将郭崇威等皆说:

“天子幼冲,此必左右群小所为,若使此辈得志,国家其得安乎!崇威愿从公入朝自诉,荡涤鼠辈以清朝廷。”

郭威遂命郭崇威为先锋,自统大军随后,长驱渡河南下,河北诸镇将官纷纷响应。郭威兵临汴京,隐帝率军出城迎战,但手下诸军官兵却纷纷弃戈迎降,隐帝被迫退回京城,只见城头守军早已树起降旗,使他进退不得,被乱兵所杀。

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儿皇”石敬瑭入手,谈谈后汉的兴起与灭亡

四、后汉灭亡

郭威率军进入汴京,刘诛等被捕处斩,苏逢吉等自杀。诸军在城内大肆抢掠,使烟火四起,郭威立即下令严禁劫掠,不从者斩,混乱局面才得以改变。

从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儿皇”石敬瑭入手,谈谈后汉的兴起与灭亡

郭威驾请太后临朝听政,拟迎刘知远的侄儿武宁节度使刘赟继位。刘赟尚未到达汴京,镇州、邢州就前来报急:契丹主将数万骑入寇。太后命令郭威率领大军前去迎击。郭威北渡黄河,驻扎于澶州,手下将士数千人忽然哗变,裂黄旗为袍披在他身上,高呼万岁,拥为皇帝。郭威进而南下汴京,刘赟被杀于宋州。后汉灭亡,时乾祐三年(公元950年),仅二帝、四年。郭威受后汉“禅让”,于广顺元年(公元951年)正月,即皇帝位,国号周,史称后周。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