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隐形冠军”不是未来,在中国千万不要提倡

最近,王煜全在得到App的“邵恒头条”——中小企业如何成为“隐形冠军”

的这一期节目留言中发表了与文章不大相符的观点:

“隐形冠军不是未来,在中国千万不要提倡!”

这个点评独到鲜明,也引发了热议。而在王煜全的知识城邦的留言中,也有不少有意思的评论,不乏见地与格局。

“隐形冠军是一种竞争策略,但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适合占山为王的企业家,而对那些念念不忘改变世界的企业家来说,需要成长为苹果或者特斯拉那样引领风潮、改变人类生活的企业,他的版图是星辰大海。”

“隐形冠军是一种自我锁死的模式,他们控制的规模何尝不是恐惧?”

“你想成为你所在行业的关键点,可这个点也会成为你的绊脚石。”

不过,留言中引用最多的还是王煜全的那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未来是科技主导的时代,即使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基于为全球产业链做配套的背景基础,也积累了大量的隐形冠军,但是,这并不值得称道,更不能作为中国实力变强的证据和依据。

那么,他为什么这样说?德国的“隐形冠军”模式,中国为何不能照搬复制呢?

到底什么是“隐形冠军”?

1986年,德国管理学大师赫尔曼·西蒙第一次提出了“隐形冠军”的概念。并对此定义了三条标准:第一,它必须拥有其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排名前三的位置;第二,它是一家中小型公司,营业收入不高于50亿美元;第三,它应该是一家社会知名度低的公司。

“隐形冠军”不是未来,在中国千万不要提倡

德国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出口大国。从过去十年人均出口量来看,美国排名第八,人均出口量仅仅是德国的1/4。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向经济观察报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在德国,99.5%的企业为中小型企业。整个德国境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隐形冠军”,德国每100万人口拥有16家隐形冠军企业,这一比例为全球最高。

德国经济所依托的大部分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都出自中小企业,可以说,中小企业是德国经济的核心动力。这些主要分布在制造业和汽车领域的中小企业孜孜不倦地追求着一条金科玉律:

追求极致的专业,倾向于拓宽事业的深度,而不是广度。

“隐形冠军”并不利于全球协作

不得不说,德国的“隐形冠军”是创新的,他们精耕细作,对研发大量投入,同时却也是保守的。随着全球化和专业分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但是在德国,更多的隐形冠军倾向于“制造”,而非“购买”,它们不相信战略联盟,也不热衷于业务外包。

他们倾向于在很窄的细分领域深耕,让自己在这个领域无可替代。

但是不得不说,与排斥资本市场注入情况相同,将外包和协作拒之门外,便也隔绝了长板协同的创新生态。

没有协作,成果只能用来瞻仰。苹果生产手机、电脑、要找中国来代工,却不能去找可以做到比中国制造水平更高的德国企业,这不仅仅是价格原因,还有德国的很多“隐形冠军”只能定制,无法量产的现状。

这是事实,也是我们的优势。我们也许制造水平没有那么精密,却开放,能够帮助创新企业做产品调整、做加工修改。而日本、韩国、德国虽然制造水平精益求精,但是却无法支持科技产品的大规模生产。

今天科技创新,离不开制造,即使有协作,主要还是美国创新和中国制造的协作,但是未来的创新,更多的是以跨国协作为主。

“隐形冠军”既不是市场的主导者,也不是产业的主导者

不得不说的是,“隐形冠军”都有着较高的领域市场占有率,这样无疑为其蒙上了一层低调而强大的“优等生”的神秘感,但是市场的高占有率,并不代表就是市场的主导者和产业的主导者。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例子,德国海因公司,是一家只有700万美元收入的公司,生产专供小孩用来吹肥皂泡的“普斯特菲克斯”牌肥皂水,但产品出口全球50多个国家。高度专业化,向深度进军而非广度扩展就是这个“隐形冠军”的一大典型特点。它们不像大型企业那样占据整个行业,只极力在产业链上游、下游进行纵向延伸。

“隐形冠军”不是未来,在中国千万不要提倡

但是,这种深度依赖上下游而又如此细分的企业会存在多久?谁能预料呢?它们主导不了市场,更不能主导产业,它们只是满足了当下的市场需求。

随着诺贝尔化学奖的颁发和报道,锂电池再次成为一个高频词汇被搜索和研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我们了解到,从产业链的角度考虑,锂电池(专业性材料)的附加值占比是最高的,利润率也是最高的。在产业链中电池系统的价值占整车的21.4%。

而在产业链的电池制造环节,行业的话语权只掌握在生态主导者手里,比如锂电池领域最牛的电池制造商宁德时代。据最新发布的宁德时代业绩报告,2019年第三季度装机量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从第二季度的46%上升至63.6%。

据高工锂电(GGII)统计表明,2019年第三季度国内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为12.12GWh,宁德时代在今年第三季度的装机量为7.79GWh。可以说,生态主导者市场控制力强,能以核心研发推动产业升级,这是能够决定行业技术发展的走向,拥有主导产业升级的能力。

看似在一个领域市场占有率极高,但却既不是市场主导者,也不是产业主导者,而只是控制了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虽然在产业链中不可或缺,但只是技术改进,没有科技突破,没有主导产业升级的能力,因此一旦本产业因为科技进步而升级,这些隐形冠军就会被甩下,只有具有市场控制力或者能以核心研发推动产业升级的企业才能度过难关,延续辉煌。

“隐形冠军”为什么值得我们深思?

隐形冠军的成功是一种偶然,但是在德国也有一定的必然和政治环境因素。

德国联邦外贸与投资署署长JuergenFriedrich看来,德国隐形冠军的形成是诸多因素的共同造就,19世纪的小国邦联历史,尊重技艺的传统,双轨制的职业培训体系,地缘战略中心的地理位置,以及德国很早就有的全球化意识等等,甚至,如果深入探究,隐形冠军的现象很可能和民族的语言也具有隐秘的关联。

正因为如此,它们“时刻关注企业的增长速度”之下的与资本方的博弈和警惕,值得我们借鉴和深思,但是,“隐形冠军”并不值得效仿!

“隐形冠军”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提出“工业4.0”的德国,并不是全球前沿科技的风口,也不是全球经济的领导者,似乎也没有携工业4.0优势超越美国的能力。反而是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创新企业不可或缺的制造基地。

德国的“工业4.0”也强调弹性化生产。但它的弹性化是客户端的,不是供给端的。举个例子,你要买一辆车,工业4.0可以做到个性化订制,让你选择颜色、内饰、配件。而实现个性化订制的前提,是产品没有大的更新换代。所以,“工业4.0”只适合技术变化不快的大企业,对接不了创新生产。

然而,这样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业不会被替代。中国制造业虽然领先,却存着一个窗口机会。10-20年内,我们就可能面临被替代的危险。

真正挑战中国制造地位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先进制造。它用自动化来解决量产问题,这也是今天美国的创业重点。如果中美科技对接不顺畅,恐怕10年之内,美国自己的制造业就会崛起。到那时,中国的科技企业所面临的形势将会更加严峻。

2020年CES前哨考察团正在招募。CES展是我们关注并深度参与的展会之一。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简称CES),由美国电子消费品制造商协会(简称CTA)主办,旨在促进尖端电子技术和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

王煜全已经连续三年带领前哨考察团前往,2020年将一如既往。此外,我们还邀请到了前物理学家、现科学作家万维钢作为特邀嘉宾共同领展CES,和王煜全一起全程讲解科技企业以及背后的产业故事。欢迎加入我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