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官厅村――中国第一通海运河(马濠)指挥所

本栏目曾经对青岛黄岛区官厅小区的水杉树进行过报道,今天重点介绍全村的历史概貌。马濠运河作为胶莱运河的重要一环,其开凿历史曲折反复,而官厅村恰恰承载着这段重要的史实;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明初的人烟稀少、遍野草莽,发展到今天的高楼林立、经贸发达,官厅村又是一个重要的见证者。

官厅村――中国第一通海运河(马濠)指挥所

官厅村,位于唐岛湾北岸,马濠运河西岸中南部,东与濠南头村以马濠相隔,西与孙家沟村毗邻,北与张宝湾村交界,占地面积约120亩。南、北(唐岛湾、胶州湾)两面碧海浩淼,东、西(安陵山、黄山)两面“两峰夹峙”,山海互映,环境优雅。2006年,全村有1262户、3219ロ人,居民有张、王、姜、薛等姓氏,多为汉族。

相传,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张姓兄弟三人由灵山卫北街逃荒来到这里,当行至唐岛湾畔时,忽然看到前方金霞万道,红光满天。好奇地匆匆走近一看,原是一只七彩凤凰落于此处,顿时既惊又喜,倒头便拜。忽然凤凰一声长鸣,冲天而起,驾云乘风而去。兄弟三人精神大振,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况且又是官员设厅住过的地方,于是就地取材,捡石为基,夯土为墙,伐木为檩,以茅草披顶,建起简易茅屋居住。大哥居东,俗称东南屋;二弟居西,俗称西南屋;三弟居北,俗称西北屋。兄弟三人团结和睦,以种地为业,随潮“下小海”,并服务于马濠河运,逐渐繁衍,续嗣三支。

因为此地曾有开凿马濠运河的工程督修指挥等官吏设厅驻扎过,兄弟三人便称此地为官厅。官厅村由此得名,沿用至今。至20世纪40年代,张姓已繁衍到十余代,有200多口人。村民房屋为草披屋或海带叶子屋,虽高低错落,却排列有序。

王风照一家,于20世纪70年代由胶南县灵山卫东门外村迁来,住村东。姜姓于20世纪70年代由青岛迁来,住村中部。薛、刘等其他诸姓,于20世纪80年代后陆续迁来。

官厅文物古迹颇多。据考证,在村东部距马濠半里许,为元明两朝督修马濠运河的“官厅”所在地,占地面积约数亩。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四月,马濠修通后,官离厅移,“官厅”不复存在。只有当年的四座石碑直立于此,每座高约1.5米。一座为装饰性的 “龙头碑”。另三座为记事碑,记载了建造马濠运河的历史过程和为工程出过力的乡绅姓名等内容。20世纪60年代损失两座,80年代中期损失一座。仅存的一座,碑阳镌刻了《新开胶州马濠之记》,为明朝时进土出身、曾任河南道监察御使等职的即墨人蓝田所撰;碑阴为乡老题名。现字迹隐约可辨,古风犹存。1997年迁移至马濠公园碑亭内,加以保护。

官厅村――中国第一通海运河(马濠)指挥所

(马濠碑记)

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住村中部的村民张大中过八十寿辰时,远在外地做官、状元出身的外甥特地为他送来一块寿匾,上面镌刻着“八品寿官”四个金黄色大字。字迹苍劲有力,花纹古朴典雅,称“八品寿匾”。为了悬挂这块匾牌,张家特意在家门口修建了一座大门楼,高大、雄伟、壮观,实属罕见。门楼前还设有一上马石,高约1米,宽约80厘米。寿匾与门楼保存了160余年,1970年左右被毁。

在村东南部,原有一座土地庙,四周有围墙环绕,占地约30平方米,是人们祈祷、祭祀的场所。“文革”时期被拆除。

在村西南部,早年有一方形巨石。用石击之,咚咚作响,称“木鱼石”。解放后被毁。在村南部也有一巨石,状如狗趴于地,称“石狗”。有人戏称为看门大将军,在为官厅村看守门户。20世纪70年代被毁。

在村西部有一座高大的古墓,高约3米,为附近薛辛庄村薛氏祖墓。四周各有一尊石人,高约1米,为和尚状,双手合十,形态安然,栩栩如生。传说石和尚的脑袋是摸不得的,摸了便会肚子疼。“文革”时期,古墓被平除。

官厅村先民以种地为业,并随潮“下小海”。直至1945年本地解放前,全村大多数村民仍以务农为主,仅有几户季节性的木瓦匠和一户机匠(织土布)。主要农作物有地瓜、花生、玉米、小麦、高粱、谷子等。全村人均土地不过两亩,亩产粮食仅百斤上下。先民们为了生存,有的打长工,有的打短工,有的当“佃户”(租地种),常年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日子。玉米面掺着野菜,可谓家常便饭。可以用来充饥的野菜主要有牛角嘴、灰菜、曲曲芽、刺刺毛、荠菜、山菜、野茄子等十余种。据老人说,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连续三年大旱,颗粒无收,许多村民被迫背井离乡。

官厅村――中国第一通海运河(马濠)指挥所

(马濠旧影)

由村向南里许便是唐岛湾,湾内风平浪静,波涛不惊。湾边的濠南滩,面积达数千亩,以出产蚶子而远近闻名。昔日清明节前后,人们便到唐岛湾“下小海”,扒蚶子,摸蛤蜊,抓蟹钓鱼。清末民国初期,村民开始制做木帆船,长一二丈,俗称“小打网”。每年清明谷雨前后,人们驾驶帆船在唐岛湾、积米崖、老龙石等附近海域捕捞刀鱼、鲅鱼、黄鱼、墨鱼等海产品。休鱼季节,则修船补网或开展短程海上运输。20世纪40年代,村里还有两三家养船的。后因泊船不便等原因,村民逐渐放弃了养船的行当。

解放战争时期,村民们积极组织“出夫支前”。1947年5月,本村出动20余人组成的担架队支援孟良崮战役,随军转战两个多月。同年7月,又出动6人组成的小车队运粮,支援胶东战役。

1948年冬,驻青岛国民党军为掩护其主力从海上南逃台湾,将已解放的薛家岛占领,以马濠东岸为前沿防守阵地。国民党军时常到村里抢夺粮食、家禽、家畜等财物,甚至连猫狗也都抓去吃了。村里的房屋门板被拿去修碉堡,青壮年被抓去充军。百姓敢怒不敢言,稍有不从便会遭到暴打。1949年6月薛家岛再次解放,官厅村又迎来了新生。

官厅村――中国第一通海运河(马濠)指挥所

(开发区建设初期的马濠)

20世纪70年代初期,村里掀起“农业学大寨”高潮。在冬春季节,全体村民齐动手,整地改土,兴修水利。村里的小块地变成了大块地,村南的盐碱地经垫沙换土变成了肥田,村北的丘陵高坡变成了梯田。全村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成为胶南县“农业学大赛”先进单位,也赢得了国际友人的关注,先后有叙利亚、阿尔及利亚等国代表前来参观访问。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村集体收入和村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村里按统一规划标准打旧房、建新房,留存了四百多年的低矮的“四六尺”草披屋被拆除,“草房变瓦房,小房变大房,街道变宽畅”。本村率先成为全公社第一个新农村,被评为山东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当年,在村中部栽植了250棵水杉树。成行成排,引人注目。水杉为当地稀有树种,是从千里之外的南方引进的。1992年旧村改造时,只保留了55棵。如今,这些水杉已长成参天大树,枝繁叶茂。

官厅村――中国第一通海运河(马濠)指挥所

(1970年代官厅片农村影像)

村民们历来重视教育。清朝末年,富有人家就送子女到外村求学,或自办“私塾”。1932年,青岛特别市在附近濠北头、濠南头村设立公学堂,村民大都送子女到那里求学。

1950年,在村前建起了官厅初级小学。20世纪60年代公办小学改为民办。1980年春,在村西岭建起了官厅联办中学,设初中班,附近焦家庄、孙家沟、红卫、张宝湾、濠北头、濠洼、濠南头8个村的初中学生到此就读。1992年,改称青岛开发区第二职业高中。2002年迁至原青岛开发区实验中学,更名为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同年,在村西部新建了区富春江路小学。

1958年,建起了村办托儿所,后为幼儿园。1993年,在村北建起了大地幼儿园。1996年,改称长江路幼儿园(属长江路街道办事处)。

1985年3月28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在村东奠基。本村地处开发区中心地带,耕地均被征用。村“两委”借助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先后建起了橡胶厂、节能设备厂、大理石厂、服装厂、鞋厂、建筑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及餐饮服务等20余家企业,经济效益逐年递增。村民们做工、经商或开展多种经营,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1989年,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官厅村改称“黄浦江路居委会”。2000年,又改称“黄浦江路社区居委会”。1993年,村里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旧村改造。至1998年,村里的平房全部变成了排排楼房。同年,村民皆办理了“农转非”手续,成为非农业人口。

自1998年起,村集体出资为村民安装了天然气管道。为原居民报销部分暖气费,水电费、家庭财产保险费由村集体承担。村集体出资为老年人办理了农工商养老保险,每月还发给部分医疗保健费。“五保”老人住进了老年公寓,村集体每月为他们各承担600元生活费。居民花费的医疗费在3000-30000元之间的,村集体报销60%。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均报销,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发给部分奖金。

1999年,在齐长城路西侧建起工业通用厂房2万平方米,引进了华强机械项目。2000年,投资建设了紫金山路商业街。2001年,在长江路街道办事处工业园内投资建设通用厂房2万平方米,租赁给马来西亚企业海士茂公司。相继建设通用厂房万余平方米,对外租赁。2002年,投资4000余万元在村西建起官厅农贸市场,面积达3万平方米。同年,村经济收入和人均经济纯收入列人青岛市十强村。本村曾被评为山东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先进文化社区。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3.4亿元,人均纯收入10034元。

逸闻录《马濠》

马濠,位于村东2公里处,系横跨山东半岛之胶莱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口为唐岛湾,北口为黄岛前湾,是元、明两代相继开凿的我国唯一的一条通海运河。元朝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莱州人姚演提出开凿胶莱运河,被朝廷批准。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元益都等路都元帅阿八赤发兵万人督开胶莱运河。运河“南起灵山海口,北抵三山岛,长三百七十里”。马濠南口灵山海口,即现唐岛湾。开凿马濠时,“遇石而罢”。

相传,马濠开挖时,附近只有一户马姓人家居住,故亦称马家濠。

明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正月,按察司副使王献授命正式开凿马家濠。王献雇役民,选将士,备器材,在“离元人之旧迹少西七丈许”开凿运河。“其始也,土石相伴,其下皆石”。为摧石岩,“取彼巨石,焚以烈火,沃以水潦”,方得以“摧坚破顽,化为灰尽”。整个工程始于正月二十ニ日,毕于四月二十ニ日。王献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将“长十又四里,宽六丈余,深半之”的马濠凿成。

传说,重新开凿马家濠时,遇到坚石,白天挖开夜间淤塞。因工程进展缓慢,皇帝龙颜大怒,把指挥开凿运河的大臣斩了多名。王献授命后,查看地形,走访群众,广泛听取意见,但还是没有良策。眼看工期将至,他整天愁眉不展,默默无语,茶饭不思,夜不能寐。一天夜里,他沿着开挖运河的地方不停地来回走动。至半夜三更时,忽然听到有微弱的声音。寻声望去,但见灵光一闪,出现了一个小红孩,站在一个玉盘里钓鱼。只听他说道:“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黑狗血、热油炸。”王献听后,恍然大悟。第二天,他责令兵丁把周围所有的黑狗都捉来,杀掉取血。又命先在岩石上覆以热油,再淋上狗血。顿时,岩石迸裂。这样,马濠运河就顺利地挖通了。

马濠通航以后,“南北商贾舳舻络绎往来不绝,百货骈集,贸迁有无,远迩获利矣”。《胶州志》载,商贾自淮南来者,俱取道于此,民食所赖以济”。往来船只经马濠入胶州湾,过“胶来运河”,进人渤海湾,直达京师。不仅大大缩短了南粮北运的航程,保证了海上运输的安全,而且也促进了运河沿岸各地的经济发展。

斗转星移,时代更迭。后来,由于胶莱运河“海沙所壅,水潦淤积”,马濠随之而 废。清朝时几度议修,但并末实施。仅一条残壑浅沟留存。

1984年7月,马濠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5月,青岛开发区管委投资680万元,对马濠运河分三段进行整修。南北两段为暗涵,中段为明渠。在中段明渠之上,修建了一座清代风格的石拱桥。在明渠东侧,修建了占地2.23公顷的“马濠公园”。如今,散发着古人智慧和现代气息的马濠运河成为开发区一道靓丽的景观。

官厅村――中国第一通海运河(马濠)指挥所

(马濠运河新貌)

《张风正》

民国初年生于本村一农民家庭,家境贫寒。他性情刚烈,好打抱不平。1924年,张风正在当地组织起约有百名会员的“大刀会”组织。会员以长刀为武器,胸佩“护符”,上书“天地两亲,炮子两分”字样,宜扬“刀枪不入”。起初他们以练武强身为目的,后演变为抗捐抗税。1927年8月,“大刀会”组织攻打驻王台镇的国民政府军。他率领会员参加了战斗。战斗失败后被俘,遭杀害。

《张吉梅》

1929年7月生,194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薛家岛解放初期,在当时仍处敌战区的青岛以送报为掩护,为我党跑地下交通。建国初期,任青岛市粮食局粮库主任等职。1958年出国参加援蒙建设,是当时薛家岛唯一的一名援蒙干部。1962年从蒙古回国后,由青岛返乡。1970-1984年十多年间,任村党支部书多、官厅片党总支部书记、薛家岛公社党委委员、黄岛区人大代表等职。

20世纪70年代初期,他领导村民整地改土、兴修水利,将村周半数的丘陵薄地经取石换土、深耕深刨后变为良田。在村东、村北分别建起两座水塔和一座大口井,实现耕地自流灌溉。当时,本村粮食亩产高达千斤,在胶南县榜上有名。1976年在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时,他领导村民建起了排排瓦房,将街道改造得整齐宽敞,一举改变了旧村面貌。1984年退休,1999年病逝。

《张书祥》

1912年12月生,2005年病逝。年轻时学过木匠,技艺高超,是远近闻名的能工巧匠。194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薛家岛区官厅乡副乡长、乡党总支书记、中共薛家岛区区委委员、薛家岛公社副社长、党委委员等职。1962年回到村里,任村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努力生产,建设家园。“文革”时期,他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但仍积极做些工作。

《张书华》

1947年12月生,197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官厅村党支部副书记、薛家岛公社水利队队长、村党支部书记等职,黄岛区第四、五、六、七、八届人大代表,青岛市党代会代表。1986年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带领村民创业致富,进行旧村改造,大力发展集体经济。2002年被授予青岛市劳动模范称号,同年被评为山东省学习“三个代表”先进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