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林鳴:中國大工程建造已到可以選設最高目標的時代

圖為活動現場

中國建造了當今世界上的很多大工程,建造大工程是中國取之於民、用之與民、集中力量辦大事的一種方式。建國之初建大工程是為了讓人民能夠自力更生;改革開放之初建大工程是為了適應快速的發展;現在建造大工程是為了滿足人民對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中國大工程聚集了全中國,乃至於世界上的優質資源,使得建造的方法和技術很容易發生質的飛越。這種質的飛越再通過交流和分享,將引起更大範圍的量變。

下面我將從目標、創新、管理三個方面,來討論中國大工程的建造經驗。

時代決定了大工程的建造目標,我是中國的橋樑工程師,參與建設了港珠澳大橋,它是世界上最長的橋島隧跨海工程。大橋的建設將粵港澳大灣區更好地連通起來,形成超級城市群,要讓更多人有條件居住在這片適宜更多人居住的地方,實現宏觀的“綠色”、永久的“綠色”。大橋自身的建設和運營也在朝著綠色和可持續的方向發展。港珠澳大橋的鑄造技術,減少了近千萬方的海上挖泥量,縮短了近三年的海上作業時間,保護了瀕危物種中華白海豚。研發了隧道新結構體系,突破了過去100年歐美沉管隧道的剛性和柔性結構體系,免除了隧道運營期間每兩年就要在其上方進行的淤泥清理工作,節省了數十億元的工程維護費用。我的體會是當前中國大工程建造已經到了可以選擇設定最高目標的時代,通過不斷超越世界先進的工程理念和技術,帶給人們過程與結果更美好的體驗。為全球可持續發展不斷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當今中國具備更多的創新機會,更好的創新條件。我們能突破已有的技術侷限,也能發展屬於自己的核心技術,我們擁有更大的創新空間和創新自由。

港珠澳大橋建設了一條6.7公里的成管隧道,是同類隧道中最長的。為了確保高品質,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現代化預製工廠,首次實現了8萬噸沉管多點分散頂推,曲線沉管工廠化預製。結果是兩條流水線只用4年時間就完成了整條水道的預製,並且做到了近百萬方混凝土澆鑄無一裂縫。最終接頭是55公里港珠澳大橋的最後10米,要在水下30米完成合攏,我們通過功法創新,融合中國最先進的鋼結構技術、世界先進的水密技術和液壓技術,免除了傳統方法大量潛水作業,並將高風險的外海作業時間從6個月縮短到1天。需要注意的是創新意味著向未知邁進,創新與風險的矛盾,在中國大工程建造中該如何解決呢?中國幾代工程師、科研人員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堅持科研先行、堅持實驗先行”的方法。就是在工程存在重大風險的地方,要先進行科研攻關。在可以允許失敗的地方先進行驗證實驗。港珠澳島隧工程建設期間,將工程直接建設費的4%投入科研攻關,總共進行了136個驗證實驗,確保了大橋高質量、高速度、高效益地完成。我的體會是中國大工程建造技術通過創新能夠超過世界已有的同類技術,這種能力的必要條件是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國家的體制,充分條件是中國幾代的工程師、科學家與科研人員在實踐中獲得的科學的工作方法,以及世界先進的科技可以為我所用。

最後討論大工程建造管理方面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在科技高度發達、工程條件極大改善的環境下,認識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難,我們需要在認識方面下更多的功夫。最大的短板決定了大工程的建造水平,我們需要能夠補短板的工作方法,需要更加註重細節。大工程造物,更造人,我們需要培養高素質的工程師、更多高技能的工人。為了讓隧道在未來120年有長壽的基因,不僅需要很好的材料,還需要基礎可靠、結構可靠。於是我們一邊進行工程建造,一邊根據工程條件提出了抗風險能力更強的沉管隧道結構體系,與50米水下施工更加可靠的軟土基礎處理方案,並委託中國的7家科研單位和4所大學開展背對背的平行論證,新的結構與基礎方案得到實施以後,不僅隧道的沉降控制水平達到了國際同類隧道水準的3倍以上,還建成了一條滴水不漏的沉管隧道。我的體會是——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科學,以人的安全和綠色可持續為主線,就能找到大多數的工程認識問題和細節問題。有些問題用現有的技術就能解決,對於現有技術無法解決的問題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讓我們能夠站在全球眼光,整合全球資源,使用先進科技手段,發展出屬於我們自己的核心技術,最後做一個總結。

經驗往往滯後於實踐,在中國大工程建造中我們注重於總結,因時因地去適應變化。唯一不變的就是要以變去應萬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