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清末潮汕最后一位进士:潮阳人范家驹

范家驹生于清光绪八年(1882),别名芝生,号蹶翁,潮阳县和平中寨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入庠,次年中举人(《潮阳姓氏丛谈》)。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他赶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并中进士,故也是潮汕最后一位进士。范家驹“生性恬淡,不慕荣利,亦鲜交游,只以所学对新进后辈启迪训诲。”(1944年9月17日《粤东报》第四版《范家驹逝世》)范氏中进士后第二年,即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廷宣布废除科举。为了适应新式教育之需,潮阳县不少有识之士着手创办学堂。家驹见家乡潮阳县境广阔,人口众多,宽阔农村学子求学无门,便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与郑邦任等将位于峡山蝴蝶山南坡的六都书院,改建为潮阳六都高等小学堂。该书院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校舍有三进并厢房24间,每年租谷300余石,为生童膏火之资,这也是学堂的重要物质基础。六都高等小学堂入学学童除本邑外,还有邻县甚至福建省云霄、诏安县等地的。六都高等小学堂的创办,为周边新式教育起了带动作用。潮阳各地乡村先后建立了小学堂,推动了潮阳教育事业的发展。范家驹除手执教鞭外,还经常向执掌教育的官员和六都、东山学堂的校政当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潮阳教育事业的发展。

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适应抗战需要,培养抗日骨干,中共潮汕中心县委决定参照“陕北公学”模式,以“延安抗大”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创办“西山公学”。1938年7月,中共普宁县工委宣传部长马士纯受组织委派带领原在兴文中学任教的黄声、邱秉经等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教师到揭阳县和顺乡石牛埔墟(今属揭西县金和镇)义亨公祠创办“西山公学”,同年9月,“西山公学”改称“南侨中学”,以“汕头暹罗华侨抗敌同志会”创办,黄声任校长、张华云任名誉校长。后因人数不断增加,1939年初中共潮汕中心县委决定在揭阳县水流埔墟创办南侨二校,邱秉经为校务主任;在潮阳县和平乡创办南侨三校,派马士纯为校务主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潮汕地方史》)南侨三校设在潮阳县和平下寨上埔。中共潮汕中心县委派人与范家驹知照此事,得到他的大力支持,他不顾乡间反动势力的阻挠,亲自为该校题写校名,并公开与南侨中学领导人马士纯交往。范家驹作为当时的著名乡绅,对南侨三校的支持态度,有助于南侨三校的顺利开办。二、三校创办后,“南侨中学”全校共20个班级,在校学生1000多名,为抗日战争输送了一大批抗日骨干。南侨三校后改名潮阳和平中学,现改称潮阳南侨中学。

范家驹是民国时期潮汕著名书法家,“生平以粥字自给”。“我潮之专以粥字为生,不事其它副业者,捨氏之外,不数数觏也。”(《范家驹逝世》)

清末潮汕最后一位进士:潮阳人范家驹

范家驹书法(汕头市博物馆收藏)

1925年12月21日,范其务(志陆)接任汕头市市长。他见到汕头到处都有范家驹的书法,“对氏之字颇为赏识”,并向人“揄扬”。范其务是大埔县人,致使市井不少人产生误解,“遂有以氏为大埔人者”。其原因在于范先生“夙鲜交游,人多耳其名,未详其实,且潮汕范姓又甚少,故有此误会也。”(《范家驹逝世》)

潮汕范氏,确实人数不是很多。据潮阳市地方志办公室1999年编《潮阳姓氏丛谈》记载:潮阳范氏人口共6021人,占全市总人口0.3%,列潮阳姓氏人口第44位。可潮阳范姓却是不凡之辈。温丹铭在《潮州福老民族考》一文中说:“今潮州客族皆出于宋元之后,福老一族尚有秦汉遗族与否不可得而知。所可知者,其一则晋时所徙入者为潮阳范氏。《潮阳县志》:范思禺,远祖昌谷,举孝廉,仕晋郎官,始辟榛莽于潮阳。此潮州最早之民族也。”(《温丹铭先生诗文集》)范家驹曾藏有古本《范氏宗谱》,也有记述潮阳范氏先祖范昌谷是有文可考的“衣冠入潮第一人”(《潮阳姓氏丛谈》),且人才辈出。范思禺三子范烋授官苏州吴县并落籍,裔孙中还出了一个著名文人范仲淹。

1944年8月,范家驹“病逝于家园”,享年64岁。范家驹为“我潮文士,名著粤东”(《范家驹逝世》),在潮汕书法发展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现代书法家、峡山人周子,就是范家驹之门生弟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