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鬼方,歷經商周,野火燒不盡,活躍了一千多年

殷商西北部有許多與商為敵的遊牧民族,卜辭中出場率最高當為(上工下口)方,而鬼方無疑是商周時代西北部最為神秘的部族,雖然在卜辭中較為低調,只見於一期和四期卜辭,但後世文獻對武丁伐鬼方的事多有記載,鬼方也一直被後世視為商代西北部最為強大的勁敵之一,是中原文明的一大害蟲。鬼方本是遊牧部族,居無定所,其活動範圍較廣,又其族系複雜,支系較多,難以定性,據說西周末年一度活躍於陝、甘地區的獫狁(xiǎn yǔn)也是出自鬼族。

夏商時期,西北部的主要威脅即來自鬼方,猶其商朝前期的數次遷都也或多或少與鬼方有關。到商朝中期以後鬼方越來越猖獗,直到盤庚遷殷,商勢力逐漸強大,等武丁即位後製定伐鬼戰略,對鬼方進行強勢掃蕩。《易經·既濟》記載:“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武丁花了整整三年時間才將鬼方征服,而《竹書紀年》中說武丁征服鬼方是在即位32年後,那麼這32年間,武丁不可能從未去征討過鬼方,或從一個側面說明鬼方不易征服,武丁必定下了血本。相關鬼方的最早事件是《世本》記載的“陸終娶鬼妹女嬇(kuì)”的事,陸終有六子,即為女嬇所出。

鬼方,歷經商周,野火燒不盡,活躍了一千多年

“鬼”的來歷跟上古時期的祭祀活動有關,其甲骨文有類似“面具”一樣的東西。具體形式是巫人戴著鬼面具手舞足蹈,做一些誇張的動作,以表示對神靈的敬畏,並用來跟神靈溝通。後世鬼魂、幽靈等意象正是由此引申而來,並賦予其某種超自然的神力。董來運《漢字文化解析》中認為“鬼”來源於上古時期族人對頭顱的崇拜,很多民族都有用人頭骨製成面具的習俗。而後世的雕刻文化可能也起源於這種頭顱面具的習俗,這就像人俑取代於人殉的過程一樣。不管怎麼說,“鬼”的來歷脫離不了人類野蠻時期的崇拜和祭祀。

鬼方,歷經商周,野火燒不盡,活躍了一千多年

鬼的甲骨文

武丁征服鬼方後,開始對鬼方進行政治考驗。“王勿從鬼。”、“貞王從囗伐巴,帝受估。”這組卜辭是商王貞問可不可以讓鬼方替他去征伐巴方(今山西呂梁一帶)。由此可見,鬼方雖然被征服了,但商王還是對它心存芥蒂,這也符合鬼方一直以來反覆無常的本性。鬼方為了免去商王的猜疑,將抓獲的“羌俘”獻給商王。卜辭:“貞王令鬼、丙剛於京。”商王令鬼方去殷都附近的京地進行剛祭。“剛”的甲骨文由網狀和兵器組成,可能是對“羌俘”進行射殺血祭的一種祭祀方式。“壬辰卜,爭,貞惟鬼(它攵)。”、“貞不惟之(它攵)。”、“允惟鬼眔周(它攵)。”這組卜辭每一行都有一個“(它攵)”,據於省吾解釋認為“割解”,即分解犧牲,是一種祭祀時使用犧牲的作法。照此說法,上組卜辭可以解釋為商王將鬼方、周方獻上的奴隸解割後用以祭祀神靈。

鬼方,歷經商周,野火燒不盡,活躍了一千多年

鬼方戰斧

鬼方雖然心性無常,但可以肯定,部分鬼族是誠心歸附商王的,卜辭中有“小臣鬼”的記載,可見鬼族有成員在商王畿任職,這充分體現商王對該支鬼族的信任。商王還在西北部鬼族活動地闢有重要場所,交由鬼族人打理。卜辭:“己酉卜,賓,貞鬼方,昜亡禍。五月。”昜,商代昜國,與鬼方為鄰,商王貞問鬼方、昜國的安全問題,結果顯示:無禍。可見商王對這支鬼族是非常重視的。

鬼方被武丁征服後,遭到肢解,部分歸順,另一部分則繼續遊牧。到了武乙時期,鬼方在經過長長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後,再度死灰復燃。於是商王朝就近調兵派周部族對鬼方開始新一輪的征討。據《古本竹書紀年》記載:“(武乙)卅五年,周王季伐西洛鬼方、戎,俘二十翟王。”當時鬼方出沒於西洛(陝西西北部)地區,周王季歷對其進行了討伐,橫掃鬼、戎、翟(狄),俘獲稱王級首領二十。周部族因此也為商王朝立了大功,得到了嘉獎。《周易·未濟》說的“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很可能指得就是這件事。經過武丁、武乙大部削弱鬼方後,鬼方勢力大大縮減,正式退出西北屏障。

鬼方,歷經商周,野火燒不盡,活躍了一千多年

到了周代,鬼方趁中原社會大動盪之際逐漸復甦,又開始將爪牙伸入中原地區。出土於清代的西周初期銅器“小盂鼎”記載,周康王時,鬼方入侵,於是周王派西周大將盂率軍出征,大敗鬼方,活捉鬼方首領,抓獲俘虜上萬,斬首數千人,還收繳大量戰車、馬匹、武器及祭祀犧牲等物,是西周戰爭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

儘管鬼族受到如此重創,但仍然除之不盡,驅之不走。西周晚期,從厲王開始,周室政治腐敗,國內動盪,鬼方後裔獫狁再次趁虛而入,直到周宣王中興後才被武力鎮壓。《周金文存》錄有一春秋銅戈“梁伯戈”銘曰:“抑鬼方蠻”,可見春秋時鬼方還相當活躍。鬼族最後的歸宿不得而知,據推測,除了一部分鬼族人繼續向北遷徙,另一部分鬼族人可能在長期的戰爭與兼併中被融入華夏,據說後世隗姓的其中一支可能跟鬼族後裔有關。近代有中國、原蘇聯、蒙古多國考古學家發掘及研究證明,鬼族人遷到了南西伯利亞東起貝加爾湖西至巴爾喀什湖一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