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2 鄭孝胥的行書之病

鄭孝胥(1860~1938年),近代政治人物、書法家。福建閩侯人。1882年(清光緒八年)舉人。曾歷任廣西邊防大臣,安徽、廣東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

鄭孝胥的行書之病

鄭孝胥

鄭孝胥書法工楷、隸,尤善楷書,取徑歐陽詢及蘇軾,而得力於北魏碑版。所作字勢偏長而蒼勁朴茂。為詩壇“同光體”倡導者之一。作為“同光體”重要詩人與知名書家,鄭孝胥本來可以成為福建地域文化研究對象。然而,1932年,鄭孝胥策劃成立偽“滿洲國”並出任總理大臣,淪為漢奸,遂為國人痛恨、鄉人不齒。

鄭孝胥的行書之病

鄭孝胥書法

鄭孝胥的行書,難以具體指證其來源,但是可以推測他借鑑過蘇軾、黃庭堅以及當時書家翁同龢、楊守敬、吳昌碩等人,並將隸書、魏碑和漢簡的筆法融入其中。

他的行書尤其是大字形成了明顯的特色:行筆迅捷爽快、輕重錯雜,不拘一格;單字結構頎長峻偉、緊密開張,顯得精神抖擻。在當時書壇,他理應占據一席之地。

但是,仔細推敲,鄭孝胥行書中的問題亦復不少。

鄭孝胥的行書之病

鄭孝胥書法

首先,筆法方面。

他在行筆豐富的同時顯得雜沓不純,錘鍊不足,信筆的瑕疵比比皆是。第一,起筆。無論橫畫還是豎畫,他在起筆時都常常露鋒,造成一種刻露之氣。有時為了避免這種效果,他採用頓按起筆然後迅速提起,但又形成“釘頭”的形狀。

第二,轉接。鄭孝胥在處理筆畫變換方向後的連接時力不從心,尤其是橫筆轉豎筆最為滑稽與突兀,形成“聳肩”。

鄭孝胥的行書之病

鄭孝胥書法

第三,中怯。古人稱筆畫中段不堅實為“中怯”,鄭孝胥的長橫畫中就常有中怯之筆,說明他不能自如地控制筆毫。

第四,撇捺筆畫一味舒張,盡瀉無餘。他的捺筆由漢簡書法啟示得來,但是有時處理得過於隨意,顯得與作品整體氣息不夠協調。

鄭孝胥的行書之病

鄭孝胥書法

其次,結構方面。

由於沒有大量對臨前人行書,鄭孝胥在單字結體上沒有思想包袱,他自信地按照自己的日常書寫習慣組織字形,加入耳濡目染的一些流行時尚,經過調整取捨達到熟練的自動化程度,形成自己的結構模式:縱橫挺拔、執拗硬朗、生機盎然,但同時也存在匠心不足、模式單一、拼湊混雜的弊病。

鄭孝胥的行書之病

鄭孝胥書法

第三,章法方面。

書法中什麼樣的章法最好?並無一定之規,不同的書體與幅式側重點不同,行書書體無疑要追求豐富、生動的效果。鄭孝胥的行書單字結構已是“爭先競後之色人人見面”,如果章法意識匱乏,把它們簡單地排列在一起,則勢必導致整幅作品的單調乏味。

鄭孝胥的行書之病

鄭孝胥書法

鄭孝胥的條幅與中堂類作品在章法上幾無可觀之作。他的行書唯在用於楹聯時處理起來比較妥帖,這是因為楹聯對章法要求相對簡單的緣故。

鄭孝胥行書聊備一格而已,攀比書法大師,他尚不具備資格。

鄭孝胥的行書之病

鄭孝胥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