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5 康德哲学《纯粹理性批判》这本“天书”讲了什么?这两个字很关键

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继续分享康德的“三大批判”之一的《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哲学《纯粹理性批判》这本“天书”讲了什么?这两个字很关键

01

这本书分为两个大的部分:先验要素论和先验方法论。而先验要素论又分为两个部分:先验感性论和先验逻辑论。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分享了先验感性论中的两个要素:时间和空间。

那第二个部分先验逻辑论究竟讲了什么呢?先验逻辑论其实是讨论了概念及其原理的。它又分为“分析论”和“辩证论”两个部分。先验分析论是建设性的,先验辩证论是批判性的。先验分析是分析我们的知识结构。那我们的知识到底有什么结构,人类的知识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

康德哲学《纯粹理性批判》这本“天书”讲了什么?这两个字很关键

康德说,分析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全部的先天知识分解成为纯粹知性知识的各种要素。这里顺便说一下,康德认为所谓知识就是判断,知识是由要素和关系构成的,而对要素和关系本身不是知识,只要将要素和关系进行判断才是真正的知识。比如“红色”、“蓝色”、“花”这些都是概念,不是知识,而只有“这朵花是红色的”,这里将“花”和“红色”关联起来,并且做出了判断,这样的一句话才是知识。

02

所以,在讨论知识这里“先验分析论”要解决的就是将构造知识的关键要素:概念。进行逐个分析,搞清楚各种概念的来源和区别。而且这里我们要讲的“概念”是纯粹的概念,而不是经验性的概念;而且这里的“概念”不是直观的、感性的概念;而是纯粹知性的概念;这里的概念都是基础的概念,而不是复合的或者派生的概念。比如“红色”是一个基本概念,而“玫瑰红”就是一个“复合的”或者说“派生的”概念。

康德哲学《纯粹理性批判》这本“天书”讲了什么?这两个字很关键

前面我们讲了,我们有两种能力,感性能力、知性能力。感性能力是借助于直观的;而知性能力是借助于概念的。比如我们眼睛感知到眼前有一个“红色的东西”,然后知性告诉我们,这个是一个“红色的苹果”,其实“红色的”、“苹果”这些都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概念,我们的知性借助于这些概念,才能去认识感官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从而得出知识。一切直观都是感性的,来源于外界对我们感官的刺激;一切的概念都源自于人类的思维。而知性的能力,就是对概念做出判断。这里的“知性”,我们也可以理解“理性”。

所以康德说,人类所有的知识的要素是:直观+概念。而且我们需要通过经验+理性才能认识这个世界,经验来自于感官,而概念源自理性。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康德调和了两千多年来,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矛盾。

康德哲学《纯粹理性批判》这本“天书”讲了什么?这两个字很关键

03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所说的“直观”,并不是事物本身,比如之前我们详细分析过,我们看到的一个‘红色的苹果’,只是“苹果”这个物自体的一种表象,我们的直观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而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也就是说,事物的本质,康德称之为‘物自体’。所以,“物自体”是不可知的,这是康德哲学的一个重要结论。

所以,我们可以将认知的顺序简单理解为:物自体(不可知)–> 表象(直观) -> 概念(知性) –> 知识。这里,表象也是一种直观,是我们运用感性能力获得的,当然它来源于经验,即经过我们的感官所获得的信息;而概念来自于人类的思维;而知识,则是对表象和概念进行判断的结果,这个过程依赖于我们的知性性能力。所以康德说,知性能力也就是一种判断能力。换句话说,知性就是一种判断。那怎么判断呢?为此,康德提出了4大类,12个小类的判断维度。它们分别是:

第一:判断的量,包括:全称的、特称的、单称的;

第二:判断的质,包括:肯定的、否定的、无限的;

第三:判断的关系,包括:定言的、假言的、选言的;

第四:判断的模态,包括:或然的、实然的、必然的。

康德哲学《纯粹理性批判》这本“天书”讲了什么?这两个字很关键

04

前面我们讲了,知识的两个要素包括:直观和概念。而要获得真正的知识,就需要运用知性能力,或者说判断力对直观和概念之间的关系进行区别。前面我们也讲了直观来源于人的感官,是经验性的,经验的知识不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因此不是康德所关心的重点。而康德哲学真正关心的是“概念”。

我们知道直观可以分为经验性的直观和纯粹直观,比如时间和空间就是纯粹直观,而其他任何直观都只有在这两种直观基础上才能存在,比如我们不能想象一个东西没有在任何时间和空间里而存在。按照同样的思路,概念其实也分为:纯粹的概念和经验性的概念。比如“苹果”这个概念是纯粹的概念吗?当然不是,他是我们的祖先们看到了一个红红的,可以吃的,甜甜的一个挂在树上的东西,然后把这个东西命名为“苹果”,所以“苹果”这个概念是经验性的,不是纯粹的。那么哪些概念是纯粹的呢?

康德哲学《纯粹理性批判》这本“天书”讲了什么?这两个字很关键

05

康德将这些纯粹的概念称之为“范畴”,而且将它们也分为了四个大类,12个小类,提出了著名的“十二范畴”:

第一:量的范畴,包括:单一性、复多性、全体性;

第二:质的范畴,包括:实在性、否定性、限定性;

第三:关系的范畴,包括:依存和自存、因果和隶属;共联;

第四:模态的范畴,包括:可能与否、存在与否、必然与否。

康德哲学《纯粹理性批判》这本“天书”讲了什么?这两个字很关键

“范畴(Kategoria)”这个词最早是由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来的,一开始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范畴篇》中提出“十范畴”。亚里士多德把时间、空间称为范畴,还有像实体、偶性、状态、能动和受动等,共有10个范畴。

后来在别的地方觉得不够用,亚里士多德又加了5个范畴。康德认为亚里士多德提出“范畴”是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其贡献在于找到了一些最有普遍性的概念。所谓范畴就是最有普遍性的概念,普遍到无所不包,是所有概念的基础。如因果性,世间没有任何一个东西能够逃得了因果性。再比如“量”和“质”的范畴,这些都是最为基础的、最纯粹的概念。

一个概念如果普遍性达到这样一种哲学程度,就是天地万物没有任何一个事物不能适用于这个概念,那么这个概念就是“范畴”。它跟经验的概念不同,经验的概念如动物、植物甚至物体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这样一些概念的普遍性是有限的,都属于科学的概念,不属于哲学的概念,所以不属于范畴。

06

我们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今天我们讲了“先验逻辑论”中的“先验分析论”,而首先分析了“概念”,并且对“概念”的核心“纯粹概念”即“范畴”进行了介绍。我们一步步深入到了康德哲学的腹地,“范畴”是康德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

康德哲学《纯粹理性批判》这本“天书”讲了什么?这两个字很关键

一开始我们就介绍了,康德的这本书《纯粹理性批判》,他要回答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成为可能”。什么是先天综合判断,“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有原因”这就是一个先天综合判断,因为它是基于“因果性”的范畴而做出的判断。

康德认为在人的知识里面有两大成分:先天的和后天的。后天的成分是经验性的,是后天获得的,先天的成分是由人的主体预先提供出来的,这两方面组合起来就构成了人的知识,缺一不可。所以他认为经验派和理性派双方都有片面性,知性和感性、知性和直观缺一不可。

康德哲学《纯粹理性批判》这本“天书”讲了什么?这两个字很关键

“知性无直观是空洞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目的”,这是他的一句名言。

直观当然是感性的,要有感性的内容,但它本身单独成不了知识,要成为知识,必须有先天的概念和形式,这两者合起来才构成知识。范畴就是一种先天的形式,范畴就像直观中的“时间和空间”一样,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先天条件和基础。

如果说,没有了时间和空间,我们无法直观地感知这个世界;那么,没有了范畴,我们就无法理性地认识这个世界。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是这些,如何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小播读书”或分享给您的朋友,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