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坤鵬論:他!如何靠保險股將5萬美元翻了1.8萬倍?

要想真正搞明白一件事和它的本質,沒有比從其歷史中找答案更加精準的方法了。
——坤鵬論
坤鵬論:他!如何靠保險股將5萬美元翻了1.8萬倍?

前兩天,坤鵬論把戴維斯家族的簡史講了一遍(《世界第二偉大的選股者 戴維斯家族簡史(上)》、《世界第二偉大的選股者 戴維斯家族簡史(下)》),有些朋友會對此有疑問,認為沒必要寫那麼多。

但是,就像戴維斯所說,“歷史會給你很寬的視角,教你做一個與眾不同、出類拔萃的人。”

所以,坤鵬論不管了解誰,學什麼東西,都會先看其歷史。

因為,歷史可見初心。

只有歷史能夠告訴我們,這個人為什麼牛,這件事當初到底因何而生。

這就是追根溯源,方得始終。

今天,坤鵬論就來講講戴維斯與保險公司的緣起,為什麼他將其稱為自己的母脈。

一、在財政部保險司,戴維斯發現了自己一生的母脈

之前坤鵬論講過,戴維斯因他的《面向20世紀40年代的美國》一書,獲得了紐約州州長杜威的青睞,並聘其為經濟顧問兼演講稿撰寫人。

自此,杜威對於戴維斯而言,就成了亦師亦友,以及伯樂般的重要貴人。

1944年,戴維斯被杜威提拔為紐約州財政部保險司副司長。

就像冥冥中上天的巧妙安排,這段職業生涯,讓他何其幸運地遇到了自己後期常說起的“母脈”——保險公司。

那時候,各家保險公司的最新經營情況都必須彙報並存檔在州政府機構。

要知道,那個時候,要想了解企業真沒現在這麼方便,而戴維斯近水樓臺先得月,對各家保險公司密切地關注了整整四年。

他幾乎每天都在如飢似渴地閱讀保險公司的材料,工作時間內沒看完,就帶回家接著看。

這般努力的初衷其實並不是為了投資,而是戴維斯在其位謀其政,意在力圖推動保險相關制度改變。

也正是這樣的責任心驅使下,他必須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他比誰都清楚地知道,欲改之,必先知之,並且,還要比任何人瞭解得更多,更深入。

不得不承認,這與戴維斯之前的寫作與寫書密不可分。

寫過書的人都明白,不管寫什麼,要想寫好,必須大量查閱相關資料。

只有將自己打造成某個行業的專家,才能真正寫出專業好書。

對於企業運營的瞭解,沒有比財報和數據更加直接、客觀。

戴維斯學會了讀財報,埋首於各家保險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損益表和其他統計計算工作中。

漸漸地,他成為了當時全國首屈一指的解讀保險公司內部運營狀況的專家。

坤鵬論:他!如何靠保險股將5萬美元翻了1.8萬倍?

二、懷揣5萬老婆本,毅然辭職下海做投資

1947年,38歲的戴維斯,毅然辭掉政府的鐵飯碗。

他拿著老婆凱瑟琳提供的5萬美元作為本金,開始了自己一生的投資。

首先,他購買了一家公司的控制股權益,該公司號稱歷史最悠久的保險股票行家,辦公室緊鄰華爾街。

為什麼創業還要買一家公司呢?

這就透露出了戴維斯成熟的商業頭腦。

要知道做企業從0到1是最難的,他本來是想做投資經紀,幫著別人做投資,那麼有這樣的金字招牌以及已有的穩定客戶群,絕對可以省下相當多的時間和金錢。

時間就是金錢,這是成為富翁最基本的認知之一。

對於1947年的大多數美國人來說,5萬美元投資股票簡直就是白日做夢。

而戴維斯推崇的保險股更是股市中的無足輕重,許多都只能在交易所的周圍辦公室組成“買賣雙方直接交易”的市場。

三、劃重點:為什麼戴維斯看好保險股?

為什麼戴維斯會堅定地選擇保險股?

他在保險司工作期間早就注意到,戰爭過後,小股票表現優於大股票,因為小公司不受國會干預,也不用承擔工會壓力,所以能夠抬高價格、控制工資水平。

理論上,普通保險公司也能得益於此。

戴維斯確信,股市整個會呈現上升趨勢,保險股則回報豐厚,風險極低。

為什麼這麼講?

一般來說,每當產品生產商投資設計一種適銷對路的產品時,就要對廠房和商品本身的改進投入很多,而保險公司則不然:

它們的產品總是推陳出新,而且,不需要昂貴的工廠和實驗室,也不製造汙染,基本不用太多投入;

它們還能正大光明地將客戶的錢投資以獲取利潤;

它們還能抵禦經濟衰退,經濟低潮期來臨時,消費者會推遲大宗購買,比如:房、汽車、家用電器等,但他們不能推遲交納住房、汽車以及人壽保險費用。

當經濟陷入泥潭時,人們被迫處處節約,經常宅在家裡,減少駕駛里程,這樣一來,交通事故減少,索賠也隨之減少,汽車保險商受益匪淺。

經濟蕭條導致利率降低,保險公司的債券投資組合應付因此增值。

這些因素把保險公司的收益從正常經濟週期中解放出來,並賦予他們抵抗經濟衰退的能力。

關鍵是,他們從每個新顧客那裡獲取保費,當理賠或是保單到期時才支出現金。

保險公司擁有的債券和抵押資產都是用顧客的錢買來的,假設沒有意外的、耗盡投資組合的索賠事件,保險公司就能積累起一大筆屬於其股東的隱藏資產。

而耐心的投資者只需要等著隱藏資產不斷膨脹,其他投資者加盟,然後抬高價格。

戴維斯將它稱為股東鍊金術,不需要煮鍋、配方和符咒,任何投資者都能受益。

從上面的內容中,我們可以隱隱在其中看到格雷厄姆價值投資的影子。

可能大家還不知道,格雷厄姆同樣也是當時保險精算行家崇拜的對象。

而戴維斯也研讀過格雷厄姆的著作並欽佩他的觀點。

1947年,他還當選為格雷厄姆股票分析師協會的主席。

可以說,保險公司不但玩轉了複利術,還能從保單需求猛增中撈取好處。

比如:新婚夫婦買了房和車,就需要三種保險:人壽、房屋和汽車。

而且,股市有牛熊,保險行業卻是“長命牛市”。

當股市的牛市行將滅亡,投保人卻不緊不慢,他們活著的時候支付保險費用——對抗死亡,由他們的繼承人收斂賠償金。

戴維斯認為,保險公司就是“喬裝改扮的實力公司”——瘋狂般地發展,但卻不被人們認知。

也正是隨著對保險行業瞭解越深,他越覺得自己不能等待了。

即使,老闆兼良師杜威很可能在1948年贏得總統競選,而自己很可能也打入華盛頓,擔當政府高官。

但,戴維斯還是對保險業情有獨鍾,他要用一生去投資,因為那是他的“母脈”。

坤鵬論:他!如何靠保險股將5萬美元翻了1.8萬倍?

四、沒人掏錢就自己來,終成正果

理想總是很性感,現實卻總是很骨感。

1947年到1948年,戴維斯走訪全國各地,尋找優秀的保險股票。

同時,他還把思想灌輸給基金會、撫卹基金和有錢人,希望有人能聽從他的建議購股,讓他去經辦操作,以得到佣金。

可惜結果基本都是對牛彈琴,顆粒無收。

最後,戴維斯將精力從保險和經紀業務轉向自己的投資組合,開始在保險這一被冷落的行業裡挑選購買健全而有希望的公司股票。

正是基於前面的分析,當保險股價格低廉之時,戴維斯乘機入手, 他最初的投資組合中有很多小型公司,這些小型公司被大公司收購之時,就是戴維斯收穫的季節。

他抓住了大戰後房屋保險、汽車保險、人壽保險的高潮,避開了週期性表現不佳的公司,比如:安泰等,尋找那些富有進取精神、低成本運營的複利機器。

而複利機器這個名詞就是戴維斯對自己精挑細選出來的好公司的暱稱。

近50年間,戴維斯就是生生地將妻子給的5萬本金變成了9億。

1994年臨終時,他已經將初始資本擴大了1.8萬倍。

並在47年間,保持了巴菲特不相上下的平均年化投資回報率——23.18%。

坤鵬論:他!如何靠保險股將5萬美元翻了1.8萬倍?

五、戴維斯選股絕招——和我的夥伴會面

還記得坤鵬論以前說過的閒聊法嗎?

戴維斯絕對是這方面的行家裡手。

在決定自己投資後,他依然繼續走訪全國各地,但不是去遊說有錢人,而是為了自己作投資分析。

他和保險公司的CEO們會面,詢問新近業績和未來打算。

面對面的交談使他可以把“虛張聲勢的人和實幹家區分開來。”

可以說,上門調研,戴維斯絕對是先鋒。

CEO們通常對於未來只有一個大致的目標,戴維斯會盤問他們說出細節。

如果一家公司對長期利潤增長做出十分肯定的預測,但又說不清達到目標的具體計劃,戴維斯就會十分反感,將其劃入疑問名單。

他很喜歡問的一個問題是:“如果你擁有一把尚方寶劍,可以擊敗一個競爭對手,那麼你的目標是誰?”

在得到答案後,他會記下CEO提起的對手公司的名字,再去調查其股票。

因為他相信,一個讓同行感到畏懼的公司,肯定有其獨到之處。

戴維斯把這種實況調查叫做“和我的夥伴會面”。

因為歷史告訴他,偉大的文明是由偉大的領袖建造的,他就要在公司決策人的行列中尋找偉人。

這就是戴維斯的卓越經理人投資理論。

六、和格雷厄姆一起為分析師做貢獻

在開辦自己的公司後,戴維斯還專程去見了格雷厄姆。

那時候,後者正肩負著把股票分析從零散知識轉化為嚴肅學科的使命。

為此,格雷厄姆為華爾街的計算能手們申請了更好的培訓和更高級別的證書,呼籲上市公司採取更可靠的統計方式。

他的努力換來了紐約證券分析師協會的成立,而戴維斯也加入了該協會。

當時,分析師可沒現在這麼高大上,他們屬於華爾街中薪水很少,不引人注目,缺乏優越感的一群人。

由於戴維斯積極參與並表現出了相當出色的組織能力,他很快升遷為協會主席。

坤鵬論:他!如何靠保險股將5萬美元翻了1.8萬倍?

七、曬曬戴維斯階段成績單

與此同時,戴維斯之前精挑細選的股票正在雀躍般地複利。

開辦小公司的時候,他只有10萬美元的資產,也就是5萬現金和價值5萬美元的紐約交易所席位。

一年後,他的淨資產達到了234,790美元,7只保險股票讓他享受了如今高科技股那樣的騰飛。

1954年,他結束了7年的自營職業,進入了富人行列。

而人壽保險公司的收益增長速度就如同日後的電腦行業、醫藥行業以及麥當勞和沃爾瑪一般。

1950年,保險公司股票賣出只有4倍收益;10年後,已達到15倍至20倍收益,實現了3倍增長。

八、戴維斯如何辨識贏家和輸家

當然,戴維斯並不是不加選擇地購買保險股。

他在短暫的政府官員生涯中,摸索出了一條區分贏家和輸家的規律。

首先,他通過對數字的分析來查明“公司是在盈利還是窮得叮噹響?”

這需要掌握業內普遍使用的一些會計技巧。

其次,一旦確定公司處於盈利狀態,他就把注意力轉移至使資產複利的投資組合上,他會把可靠資產,比如:政府債券、抵押資產、藍籌股和可疑資產區分開來。

有一次,他正打算投資一家表面上很吸引人的保險公司,但突然發現其投資組合充滿了垃圾債券時,立馬收手。

戴維斯通過數字瞭解公司情況後,他會轉向公司的管理水平。

和決策人會面,和CEO交談,話題無所不包,從公司的銷售隊伍到理賠,再到公司戰勝對手、贏得新客戶的策略等。

在對保險公司品質的考察結束後,戴維斯就要對價格進行考評了。

可以說,他的安全邊際相當苛刻,出手價很低,而股價波動反而是他選股指標中最不重要的一個。

但是,某個公司如果處於比較長的低價期,他會認為,這是公司內部出現問題的標誌,最有可能的情況是,知情的局內人在拋售股票,牆倒眾人推的情況就會發生。

坤鵬論:他!如何靠保險股將5萬美元翻了1.8萬倍?

九、美國沒機會,出手日本走向世界

美國20世紀50年代的牛市一直繼續到了60年代,這對於戴維斯而言,幾乎沒有出手的機會,就連最中意的保險股也早已摘掉了賤賣的帽子。

戴維斯再次走在了別人的前面,他的視野開始伸向國外,海外投資歷程開始了。

1962年,他簽約參加分析師的日本之旅。

那時候的日本主要向美國出口廉價紀念品,“日本製造”在美國意味著“這是垃圾”。

很多美國人都不敢想象,日本還有股市!

美國分析師在日本受到了極為熱情的款待,他們個個在日本人看來,都是一張張美元。

確實,索尼、豐田給了他們不錯的初步印象。

但是,在看到日本公司的統計報表後,分析師們都寒心了,那水分之大,就像在數字周圍密佈著煙幕,始終無法發現什麼有價值的東西。

訪問結束,除了戴維斯和另一位加州投資人——詹姆斯·羅森沃德,其他人都不願意在日本投資。

而戴維斯和羅森沃德從訪問初就組成了一個少數派。

兩人經常蜷縮在大巴的後座,共同研究日本公司的統計數字。

而羅森沃德恰恰是日本數字統計技巧方面的專家。

很快,戴維斯二人就脫離了大部隊,自行去日本的保險公司拜訪。

結果,他們瞭解得越多,就越確信,他們碰上了鴻運,還是特別大的那種。

日本的公司大體都受到政府和本國文化的保護,使他們免受自由競爭浪潮的衝擊。

而日本的保險公司更是受到額外的優待,因為日本政府希望獲得一種慰藉感,那就是他們並不缺乏用於賠償受害者的資金,哪怕是下一次大地震來臨。

戴維斯他們發現,日本20家保險公司分攤了國內大部分的財產/意外災害保險業務,而美國有1萬家保險公司做著同樣的事。

這20家公司中有5家控制並享受著擔保的市場份額、財政部的精心呵護,並被准許向客戶索要比美國保險公司高出2到5倍的保險費用。

遭遇車禍和其他不幸的受害者還要經受嚴格質詢,以證明其索賠有據可依。

他們的索賠要求還經常被拒,目的就是維持最低支出率。

在羅森沃德的幫助下,戴維斯發現,日本整個保險行業便宜得出奇。

而且,在日本,保險公司投資組合賺得的收入還是可以免稅複利。

這種被稱為“災難儲備金”的積累簡直就是一筆無法抗拒的隱藏資產,其真實數目早就超過了最悲觀預測所估計的損失價值。

離開日本經過香港時,戴維斯迫不急待地約了已經進入日本的美國保險公司AIG的高管吃午餐,進一步蒐集情報。

席間,戴維斯獲得了一個重要信息:“日本人都是憂鬱症患者。”他們對癌症保險如飢似渴。

回到美國後,他立馬購買了日本五大保險公司中的四家,日本保險股佔去了他總資產的10%。

同時,這次日本之行,還促使戴維斯增加了AIG的持股,因為這家公司是美國全球化的保險巨人。

AIG具有多元化、國際化的特徵,富有創造力,而且很節儉,它那獨斷專行的CEO漢克·格林伯格,就是和戴維斯和巴菲特一樣,一分錢錢掰成兩半花的小氣鬼。

在日本大獲全勝後,戴維斯的國際投資之路一發不可收拾,他將目光投向南非、歐洲、遠東,甚至是俄羅斯。

很快他就擁有了一個聯合國保險股票組合,1965年,他甚至打破自己“向拉美說不”的戒律,買了四隻墨西哥保險股,同時還有一隻愛爾蘭保險股、一隻南非保險股。

到此,戴維斯家族的歷史算是告一段落,後面坤鵬論會就幾個重要的話題進行介紹,比如:什麼是戴維斯雙擊,這個家族的投資原則是什麼等。

請您關注本頭條號,坤鵬論自2016年初成立至今,創始人為封立鵬、滕大鵬、江禮坤,是包括今日頭條、雪球、搜狐、網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網站或自媒體平臺的特約專家或特約專欄作者,目前已累計發表原創文章與問答6000餘篇,文章傳播被轉載量超過800餘萬次,文章總閱讀量近20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