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70岁老夫妻,从牙缝里节省出11万,突然去世太让儿女心疼了

70岁老夫妻,从牙缝里节省出11万,突然去世太让儿女心疼了

文\\周暖暖

晚饭,小胡哥(老公)煮了毛豆,炒了辣子鸡,做了凉拌菜,还烧了蛋花汤,另外有紫薯包,三个人的饭显然多了点。

晚饭后剩下不少,冰箱里放不下,我提议小胡哥,汤和毛豆都倒掉吧,明天也不会吃。去卧室待了一会,再去餐厅,我发现婆婆又坐在了餐桌前吃毛豆,还盛了一碗蛋花汤。

“妈你怎么又吃上了,不是吃过了吗?”我问。

“扔掉怪可惜,我再吃点!”婆婆边剥毛豆边说。

一瞬间,突然觉得挺心酸。父母这一代,任何东西都唯恐浪费,吃进肚子里,即使撑着自己,也因没有浪费而心安。

70岁老夫妻,从牙缝里节省出11万,突然去世太让儿女心疼了

前几天,因为天气转冷,一件孕妇裙被我扔进了垃圾桶,因为年底孩子就出生了,夏天的孕妇裙肯定用不着了,使命已尽。

但晚上下班,裙子却被洗干净晾在了阳台上。

婆婆说,生完孩子你偶尔可以在家穿穿,纯棉的还舒服。

在家穿睡衣,不比这舒服吗?如果是以前,我肯定感觉生气,但现在我特别理解。

1

我的父母60年代生人,家境贫寒,经历过物质的匮乏和那个时代的动荡。节俭早已深入到他们的血液和骨髓。即使现在吃穿不愁,经济条件好了,但坚持半辈子的节俭习惯还是改变不了。

妈妈买菜,总是习惯找便宜的买,美名其曰都是一样吃;因为血压高需要吃药,她计算到每一颗药的成本,坚决买大盒,理由是大盒一天的量合1.7元,小盒就要2元了。

爸爸更是只挣钱,不舍得花,一点一滴存起来,攒起来。一件衣服穿了又穿,甚至感冒也舍不得去医院。但儿女上学交学费、买房时,几千几万拿出来毫不含糊。

70岁老夫妻,从牙缝里节省出11万,突然去世太让儿女心疼了

家里看了十几年的老电视,修了几次了,我买回去新的液晶电视。他却逼着去退掉,理由是电视看着挺好的,不能看了再换。甚至我们姐弟上学时用坏的钢笔,也被他收集起来用橡皮筋整整齐齐捆着,告诉我们笔坏了,可以找零部件换用,让我们哭笑不得。

工作挣钱后,对父母的这些习惯,曾经有一段时间我想过要扭转,要改变,多角度给他们讲道理:

有病不看,酿成大病花钱会更多;

东西坏了就扔了吧,修来修去多麻烦,时代不同了,现在能买得起;

儿女都大了,你们也要学会享受,钱是流动的,越花越有!

…… ……

父母嘴上答应着,但生活一切照旧。让我特别愤慨,也感觉特别挫败。但这两年,年龄的增长,随着自己结婚生子经营家庭,反而释然了,慢慢理解了父母。

70岁老夫妻,从牙缝里节省出11万,突然去世太让儿女心疼了

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那样物质的匮乏和生活的动荡,无法切身体会他们无意识的恐惧感。怕浪费、什么都吃下去、什么都攒起来的心态,早已形成了惯性,和他们的生活习惯融为一体了。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改变真的太难了!改变不了,我们做子女的就接受吧!

2

老家有一对按辈分我叫哥嫂的夫妻,70多岁,育有三个子女,儿子大学毕业从医,现在已升为院长,一女儿开超市,一女儿做汽车维修的生意,每家经济条件都很好。孩子们经常给父母零花钱。

夫妻二人在家经营几亩田地,喂鸡养羊,生活的很简朴,好东西总留在子女回家吃。

平时有零工还会主动去做,孩子都劝父母不要干了,平时打打牌、逛逛街,安享晚年吧。但是老两口不答应。

平时大嫂管钱,去年春节临近,她对大哥说:“今年过年养的羊,杀两只,给孩子们每家分一些,卖三只差不多能卖五千元,我手里有六千元,到时候去银行存个整数。”

70岁老夫妻,从牙缝里节省出11万,突然去世太让儿女心疼了

但想不到的是,腊月26晚,大嫂突发疾病,骤然离世,医院都没走到,孩子也没见最后一面。让子女们悲痛不已,处理完母亲后事,整理遗物时发现好几张存折,竟然达11万,现金6250元。

老两口五亩薄田,养大三个儿女,每年卖点农产品,偶尔打个零工,一点一滴竟然攒了这么多钱!这钱怎么攒的,子女们都明白,生活细节中,牙缝里省的!三个孩子心痛到极致。

大嫂的女儿大病一场,半年后提起母亲还泣不成声:我们都不缺钱,我多希望她再活几年,对自己好点,钱能花在自己身上。

3

我们的父辈、祖父辈,一代一代好像都是这样为子女而活。时刻保持着对未来的担忧和恐惧,物质喜欢积攒,金钱喜欢存起来。

有位大爷,年近60,七八年前去外蒙打了几年工,每年能回来一次,条件特别艰苦,赚了五十多万。回家后,为一个儿子在老家建了三层的小洋楼,为另一个儿子在县城买了楼房。现在两个儿子都已成家,夫妻二人仍然住在老房子里却毫无怨言。经常还在到处打零工,帮衬孩子。

70岁老夫妻,从牙缝里节省出11万,突然去世太让儿女心疼了

他们这一代人一辈子为孩子活着,盼完儿子盼孙子,甚至盼望重孙子。

小胡哥(老公)的爷爷奶奶就是这样,七十多岁的人了,每次见到重孙子都特别高兴。过年给糖宝包了一个大红包,我坚决不要,结果老人竟然生气了:“老奶奶给重孙子的怎么能不要?!”

现在我更深层次理解了所谓的“养儿防老”,一代一代的人,养育也并不是仅仅防老,大多数时候是一种精神寄托,生活的意义和未来的希望。

就像老人和周围亲戚邻居之间攀比的,无怪乎是谁家儿子先结婚娶媳妇,谁家先抱孙子,谁家孩子更有出息了,谁家重孙子出生了……

我们嗤之以鼻看不上的事情,在他们眼中却是生活的全部意义。

所以,试着去理解你的父母吧,眼界不同,经历不同,生活阅历不同,习惯和方式就大不同,改变不了他们的习惯,就尽力去包容和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