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8 绩溪坑口 气象非凡,胡氏宗祠

一、话说坑口

坑口村古称龙川,位于绩溪县城东北约12公里处。该村地势独特,风景优美。村前有龙须山高大巍峨,村中有一条小溪(称川)穿村而过,整个村庄布局呈船型。

坑口村静谧地躺在四面环山的一个小盆地里。清澈甘美的登源古溪沿村东由北蜿蜒而南。据《龙川胡氏宗谱》记载:始祖胡炎,原居山东青州濮阳(今属河南),东晋大兴四年(公元318年),敕封散骑常侍兼中领军随元帝南下,镇守歙州(今歙县)。后于咸康元年(公元335年),与绩溪华阳女王氏结为连理,并于两年后迁居此地。坑口村“东耸龙峰,西峙鸡冠,南则天马奔腾而上,北则长溪(登源河)蜿蜒而来,羡其山水清丽,便卜龙川之口荆林里聚族而居”。经1600多年,传至当今的“锦”字辈,计历48世。

说坑口村的古建筑,得先说宗祠。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川胡氏宗祠,被有关专家赞誉是中国古祠一绝。游人到此都要欣赏一番。

坑口村全村几乎清一色胡姓,惟有一家丁姓,这有一个传说:坑口村是条船形,而船在大河大海中航行没有铁锚就无法停船靠港,因此特从外村请来一位丁姓,丁姓犹如铁锚把大船钉住就安宁稳当了。奇怪的是这家丁姓数百年来代代单传,如今执行独生子女政策,却又是生了男丁。龙川人说坑口是块风水宝地,经常聚百年之地气,采日月之精华,经过若干年便有人物涌现。不知是冥冥之中上苍自有安排,还是龙川人在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熏陶中具备了非凡的能力。

二、坑口村集萃

胡氏宗祠:此祠始建于宋代。明嘉靖年间,胡宗宪(梅林公)敕封总督江南七省军务,文有徐渭(字文长)、文徵明等出谋划策,武用俞大猷、戚继光等冲锋陷阵,采用“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剿抚兼施”的抗倭战略,终于荡平倭寇。显赫战功使胡宗宪的仕途登峰造极:官封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并加太保。衣锦还乡便大兴土木,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建成这座三进七开间、建筑面积达1564平方米的祠堂。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大修,1988年至1993年间,又按原规模与风格,各级政府投入资金30万元全面整修。

龙川胡氏宗祠除具有徽州古祠的特点外,其内饰雕刻精美,天井、门楼、廊庑、祭堂、寝厅的梁枋、梁脐、斗拱、雀替、柱拱、柱基、隔扇等建筑构件上木雕千姿百态。宗祠的木雕基本分布门楼、正厅落地窗门、梁勾梁托和后进窗门等四大部分,均以龙凤吉祥、历史戏文、山水花鸟、优美境地等画面为立意构图。花雕采用浮雕、镂空雕和线刻相结合的技艺手法,图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祠堂前进中间,前方大梁雕刻的“九狮滚球遍地锦”,后方大梁雕刻的“九龙戏珠满天星”技艺高超;正厅三面几十扇落地窗门下截平板花雕的荷池胜景、梅花鹿生态写真惟妙惟肖;后进两侧窗门雕刻的几十个花瓶插花图案,瓶与花无一雷同,均属全国罕见,被专家们誉为“木雕艺术殿堂”。祠内有一特异现象:500多年来均不见蜘蛛踪迹,是何原因不得而知,不过少了蛛丝污染的木雕就更显风采。

奕世尚书坊:牌坊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仿木结构,三间四柱五楼,高10米,宽9米,其镂空浮雕的龙、狮、鹤、鹿及明代书画大家文徵明手书镌刻的“奕世尚书”、“奕世宫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会源堂古戏台:建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戏台坐南朝北,面积97.44平方米。台前基础以砖石砌成,台面以木柱支撑,上铺台板,为固定式,俗称“万年台”。台前设有石雕栏板,两侧与看台相连。梁架结构为硬山搁檩式,额枋、月梁、斜撑、雀替等雕饰各种浮雕图案及立体木雕。天井为青石板铺地,十分规整。

绩溪坑口 气象非凡,胡氏宗祠

奕世尚书坊

绩溪坑口 气象非凡,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门廊石狮

绩溪坑口 气象非凡,胡氏宗祠

胡氏宗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