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 蘇州城,是個什麼城?

蘇州城,是個什麼城?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本文由 中駿集團特約製作

在2018年全國城市GDP榜單中

有一座極為特殊的城市

它既非一省之省會

也非直轄市或經濟特區

卻在這份經濟成績單上

常年與一眾聲名顯赫的城市比肩而立

至今仍遠超富饒的天府成都

直逼濱海的港口天津

它就是蘇州

(2018年,蘇州市GDP在全國城市中排名第7,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然而

作為一座現代化都市

其中心地帶卻保留著

一片十分特殊的區域

目之所及

青瓦白牆、高木深巷

與遠處的摩天大樓涇渭分明

(近處的蘇州古城和遠處的蘇州工業園區,攝影師@維生素)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其面積廣闊

佔地約22.63平方千米

相當於30多個北京故宮的大小

(上文面積指蘇州歷史文化保護區面積,包括蘇州古城,山塘線、上塘線兩線以及虎丘、留園和寒山寺三個片區,總面積達22.63平方千米,這也是本文主要涉及的地區;下圖為蘇州古城局部,攝影師@託尼star)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其歷史悠久

雖歷盡2500餘年風雨起落

卻幾乎不曾遷城易址

至今風貌如舊

(蘇州古城始建於公元前514年春秋時期,2500多年中僅有約35年的短暫遷城史,其餘時期均在原址之上,下文引自歷史學家顧頡剛)

蘇州城之古為全國第一,尚是春秋時物

千百年來

一句“天上天堂、地下蘇杭”

更是寫盡了人們對它的嚮往

在多少中國人的心目中

它是繁花似錦的

紅塵富貴風流地

亦是溫柔恬靜的

小橋流水百姓家

(“天上天堂、地下蘇杭”一句引用出自宋代范成大所著《吳郡志》,蘇杭指蘇州和杭州;下圖為蘇州古城的小橋流水人家,攝影師@維生素)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這究竟是怎樣一座城?

又為何如此令人嚮往?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在今天的江蘇省南部

中國第三大淡水湖靜臥於此

三萬頃碧波茫茫

一望無盡

這便是太湖

(請橫屏觀看,太湖,古時也稱“震澤”和“五湖”,按今日面積約2400平方千米計算,合3.6萬頃,攝影師@趙永清)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太湖東南及東部一線

連綿的天目山脈到此氣勢漸平

只剩一些低山丘陵從地表隆起

海拔最高也不過341.7米

(穹窿山是蘇州境內的最高峰,海拔341.7米;下圖為上方山,海拔不足100米,攝影師@張銘琛)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發源自太湖的河流

一路向東蜿蜒流淌

直至匯入江河、注入海洋

古時曾有的

婁江、松江、東江

三者自北向南依次排列

人稱“太湖三江”

(古時的太湖三江中,現僅存婁江和松江,且松江已改稱吳淞江,進入上海境內又稱蘇州河;下圖為流經上海市區的蘇州河,圖片來源@VCG)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由於地勢一馬平川

河流流速愈發緩慢

加之眾多降水匯聚

涓涓水流遇到窪地

小者為塘、大者成湖

其中尤以陽澄湖、石湖、金雞湖等

最為人們耳熟能詳

(石湖,攝影師@伍敏君)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即便千百年過去

今日蘇州市的轄區內

仍有大小河流2萬餘條

湖泊盪漾300餘個

超過40%的地表

均被水域覆蓋

是名副其實的“水鄉澤國”

(以上數據引自徐叔鷹等編《蘇州地理》,下圖為蘇州太湖溼地國家公園,攝影師@李偉林)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水道縱橫交織

湖塘星羅棋佈

一則益於農業

二則利於交通

加上地形據“三江五湖之險”

太湖東部的低山丘陵

又可抵禦洪水和外敵之侵

在古時可謂建都築城的“風水寶地”

(蘇州古城所處地理環境,高亮顯示的是現蘇州市轄區範圍,製圖@陳思琦&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於是距今約2500年前的春秋末期

在吳國大夫伍子胥的主持下

一座嶄新的都城拔地而起

作為逐鹿中原的大後方

更以吳王之名為其命名

人稱“闔閭大城”

(請橫屏觀看,闔閭大城後稱吳郡,隋朝時首次改名蘇州;目前闔閭大城的真實位置仍存在爭議,本處援引《蘇州市志》觀點;下圖為雪後的蘇州城,圖片來源@VCG)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本著“因天材、就地利”的思想

人們並非填河造陸

而是引水入城

四圍城垣上各開兩道城門

由成對的水門和陸門組成

統稱水陸八門

其中水門既可引水、亦可行舟

(水陸八門的修建被稱為“象天法地”,《管子》中有“陸八門,以象天八風;水八門,以法地八聰”一說;下圖為盤門的水門、陸門示意圖,製圖@李乾朗/《穿牆透壁》)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盤門實景,攝影師@張皓一)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自此以後

蘇州城內水網縱橫

開創了中國城市規劃史上

一座里程碑式的水城”

且城內主要河道水面開闊

寬約紫禁城護城河的70%

(根據《越絕書》記載,闔閭大城時期水道寬度可達36米,而紫禁城護城河的平均寬度約52米,下圖為平江路和沿線河道,攝影師@傅鼎)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儘管強盛一時的吳國

最終也沒能成就千秋霸業

但這座城的傳奇故事

才剛剛開始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公元610年

在隋朝文、煬兩帝的宏圖經略下

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全線貫通

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

自此連為一體

(今天京杭運河山東臺兒莊附近河段,多艘船舶排列停靠,等待過閘,圖片來源@VCG)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當時的蘇州城附近

運河自西北方向濤濤而來

在楓橋處轉而向東

直抵城牆西北側的閶門腳下

成為護城河的一部分

並繼續向東南方向流去

(隋唐時期運河和蘇州城的位置關係,製圖@陳思琦&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運河的修建

加上自唐代以來

如火如荼的水利工程

令城外水網愈發暢通

城內河道也日益規整

正所謂

“大河三橫四直,郡郭三百餘巷”

(上文引自《吳地記》,“橫”是指橫向,“直”則是縱向;下圖為山塘河及沿線街道,攝影師@wenidon)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實際上

城內縱向河道的走勢

並非嚴格的南北朝向

而是南偏東7°左右

恰好與當地夏季風的主導風向一致

這就意味著

這些縱向排列的水道

不僅可以連通橫向河道

以調蓄全城之水

還可作為城市的通風走廊

調節和改善局部氣候

(蘇州古城縱向河道朝向,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最為特別的是

河道橫平豎直、有如棋盤

街道縱橫交錯、亦有如棋盤

二者交疊下

水陸相鄰、河街並行

構成極具特色的

“雙棋盤式格局“

經歷朝歷代傳承至今

(蘇州城的雙棋盤式格局,參考自宋代時河道和街道的分佈,宋初時為了便於防守,將水陸八門減少為六門,南宋時又將胥門關閉留下五門,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尤其在明朝時期

城內河道全長達87-92千米

規模堪稱空前絕後

若將它們彼此相連

足以從蘇州一路通向上海

(引自明代《吳中水利全書》)

城內河流三橫四直之外,如經如緯者尚以百計

“雙棋盤式”的格局

令大大小小的河道與街道

相依相伴、相互交織

連通城市的各個角落

交通繁忙的主幹線上

可見“兩街夾一河”的佈局

河道居於兩街道之間

設有碼頭泊岸

便於客貨運輸

兩側街道有時一寬一窄、一高一低

一邊是街市、一邊是住宅

被稱為”上塘“和“下塘”

(一河兩街型,可見於今天蘇州古城的臨頓路北段和平江河南端等,製圖@鄭伯容&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一河兩街型實景示意,拍攝於蘇州同裡,攝影師@郝傳軍)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商業繁華的地帶

人煙稠密、建築密集

兩側房屋背水而建

直接坐落在駁岸之上

河道則在中間穿行而過

成為沒有街道、狹窄幽深的水巷

(有河無街型,可見於今山塘河、學士街、桃花塢大街及十全街等附近,製圖@鄭伯容&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有河無街型實景示意,圖片來源@VCG)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而在居住區

河道一側鋪設街道

另一側則建設房屋

成為常見的”一河一街“模式

(一河一街型,今平江歷史文化區、山塘街附近多有分佈,製圖@鄭伯容&陳睿婷/星球研究所)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一河一街型實景示意,拍攝於山塘街,攝影師@李嘉菲蘭)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當河街交錯

或是兩街相連時

一眾形形色色的橋樑便誕生了

在各類史料中

從唐朝時期的木橋

到宋朝以後的石橋

蘇州城的橋樑數量不下300座

詩人曾稱其為

“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

其中

有的長達數百米

(上文詩句引自唐·白居易《正月三日閒行》,因木橋的顏色,被詩人稱為”紅欄“;下圖為寶帶橋,橋長300餘米,共53孔,位於古城東南角的澹臺湖口,請橫屏觀看,圖片來源@VCG)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有的數十米

(覓渡橋,長81.3米,攝影師@陶老師)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有的則僅有數米

(蘇州城中小橋流水,攝影師@陶老師)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千姿百態的橋樑

將蘇州城的河道與街道

彼此緊密相連

一個”小橋流水人家”的蘇州

就此誕生

(引自唐·杜荀鶴《送人遊吳》)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閒地少,水港小橋多。

如果說

河道與街道組成的“水陸棋盤”

在橫向上撐起了整座城市的骨架

那麼填充在“棋盤”網格中的各類建築

則將在縱向空間上

為城市注入新的靈魂

(南宋時期碑刻平江圖,是我國現存最早、最詳細完整的城市平面圖,其上標註各類地名610餘處,包括交通線路、各類建築等,十分精細;下圖為平江圖結構及部分地名,製圖@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在古城的天際線中

最引人注目的

莫過於一眾高聳的

古塔

作為天際線的第一層次

其高度一般在30米以上

相較於周邊玲瓏小巧的民居

顯得格外巍峨挺拔

其中位於城北的報恩寺塔

九級樓閣層層堆疊

高度達76米

簷角飛翹、風姿秀逸

是蘇州城內極為醒目的地標

(報恩寺塔,也稱北寺塔,始建於三國時期,被毀後於宋朝重建,圖片來源@VCG)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坐落在城南的

瑞光寺塔

七層塔身高約43米

平面同樣呈八角形

與報恩寺塔一南一北遙相呼應

(瑞光寺塔,攝影師@李秉航)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相比之下

城東的羅漢院雙塔

則顯得小巧多了

不僅塔身格外纖細

塔高也僅有33米左右

但雙塔並立、東西對峙

卻又呈現出別具一格的對稱美學

(羅漢院雙塔,始建於北宋,攝影師@盧文)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若要說蘇州現存最為古老的佛塔

則是位於城外虎丘山的

雲巖寺塔

(雲巖寺塔,也稱虎丘塔,攝影師@陶老師)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其始建於五代時期

歷盡滄桑超過千年

儘管自明朝起

塔身便開始產生傾斜

但至今數百年來卻依然屹立不倒

和山上蒼翠的林木一起

佇立在古城邊緣

(引自宋·王禹偁《虎丘山》)

出城先見塔,入寺能登山

蘇州古塔林立

多源於三國時期以來

江南地區佛教的興起

正所謂

(引自唐·杜牧《江南春》,可見南朝時期江南地區佛寺眾多)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而在宋朝時期

大規模的修葺和重建

更是延長了它們的生命力

蘇州曾建有100多座寶塔

至今保存完好的超過20座

透過它們

今人終得以窺見些許往日的圖景

(一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令寒山寺千古留名;下圖為今日的寒山寺,前方為梵音閣,後方為普明寶塔,圖片來源@VCG)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天際線的第二層次

則由一些特殊的建築佔據

它們高大偉岸、頗具氣勢

高度一般在16-37米之間

在城市邊緣

最醒目的便是

城門樓

蘇州歷史上共建有城門17座

有的僅是城牆上開挖的門洞

有的則加蓋高大華麗的樓閣

(引自晉·陸機《吳趨行》)

閶門何峨峨,飛閣跨通波

包括今人重建的城門

也多建有門樓

以氣宇恢弘之勢

鎮守在古城四方

(相門,位於蘇州城東側,攝影師@秋羅)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而在古城內

同樣坐落著一座座氣勢宏偉的

高大建築

例如

城中玄妙觀內的三清殿

上建兩層重簷、九條屋脊的

重簷歇山頂

下有內外共計100根立柱

撐起佔地超過1000平方米的龐大殿閣

建築歷史之悠久、規模之宏大

在江南地區乃至全國

都稱得上鳳毛麟角

(三清殿,建於南宋,是中國現存體量最大的宋代木構建築,攝影師@盧文)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規模僅次於三清殿的

則是古城西南側的大成殿

它擁有兩層重簷、五條屋脊的

重簷廡(wǔ)殿頂

是蘇州文廟中最為顯著的地標

(故宮太和殿也是重簷廡殿頂,下圖為蘇州文廟大成殿,攝影師@陶老師)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文廟由范仲淹

創建於北宋時期

並同時在此興辦府學

用以講學授課、培養人才

這種“廟學合一”的體制

開地方辦學之先河

被各州縣紛紛效仿

自此以後

蘇州文脈流轉、人才輩出

清朝時期共產生狀元26名

佔全國的23%之多

堪稱“狀元之鄉”

(蘇州府學最早稱“州學”,下圖為蘇州文廟孔子像,後方即為大成殿,圖片來源@VCG)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由佛塔、道觀、城樓、府學等

一系列高大莊嚴的建築

塑造了一個暮鼓晨鐘的蘇州城

而10米以下空間裡

又是一個怎樣的蘇州呢?

蘇州的

民居建築

大多為1-2層

高約3-7米

它們多以院落的形式

在橫河、橫街之間組團分佈

稱為“弄”

院落房屋之間緊緊相靠

僅留出狹窄的通道供人們通行

是為“巷”

(平江路附近的小巷,攝影師@陶老師)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深巷中清淨幽深,宜於居住

臨街則繁華喧鬧,適宜經商

因而街道旁多為帶店民宅

後宅前店、上宅下店

甚至直接成為商業街市

(雪中的山塘商業街,攝影師@Zhou半仙)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而實際上在唐中期以前

蘇州城並非後人所見的

“百十街坊、千餘幽巷”

而是類似長安城的市坊制

無論是百姓居住的“坊”

專門用於貿易的“市”

還是衙署所處的子城

都被高牆圍合

彼此嚴格分離

然而

隨著農業生產如日中天

手工業發展蒸蒸日上

加之運河通達南北

蘇州一躍成為全國的財賦重地

(引自南宋諺語)

蘇湖熟,天下足

定時定點開放的交易場所

逐漸無法滿足高歌猛進的貿易需求

於是自宋朝起“市坊制”逐漸解體

取而代之的是

商業區域毗鄰交通樞紐

且民居按街巷分佈的

“街坊制”

也就是今天人們能看到的場景

(蘇州城中的街坊,攝影師@wenidon)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尤其在當時的閶門附近

大運河、山塘河、護城河

及入城水道均在這裡交匯

南北舟車、外洋商販

也紛紛齊聚於此

堪稱“萬人碼頭”

(請橫屏觀看,閶門外,攝影師@張銘琛)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城內的商業貿易受此吸引

逐漸向閶門一帶聚集

到了明清時期

甚至徹底突破城牆限制

形成閶門至楓橋

閶門至虎丘以及閶門至胥門

三條繁華的商業軸心

(城市商業中心的變化,製圖@陳睿婷&鄭伯容&趙榜/星球研究所)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一時間

蘇州城內外

車水馬龍、摩肩接踵

千帆競渡、百舸爭流

糧食、絲綢、棉紡

刺繡、木刻、傢俱

各類農產品和手工藝品

從這裡運往全國各地

乾隆年間

一卷12米長的巨幅畫卷

記錄了從虎丘、山塘河到閶門、葑門

直至雲巖山的姑蘇盛景

畫面中共計一萬餘人、兩千餘房屋

四百餘船隻、二百餘店鋪

當時蘇州城之繁華興盛

由此可見一斑

(請橫圖觀看,清·徐揚《盛世滋生圖》,也稱《姑蘇繁華圖》,下圖為城西北虎丘至城東南葑門外的局部,超長長長長圖預警,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堆金積玉地,溫柔富貴鄉”

這樣一個自古繁華的蘇州城

不僅是富商大賈的聚集地

更是文人雅士的理想國

而在這兩類人的碰撞和創造下

便誕生了家喻戶曉的

蘇州園林

(此處及下文所指的主要是蘇州的私家園林,下圖為拙政園和蘇州博物館,攝影師@wenidon)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和街坊市井的喧鬧不同

這些園林更像是一片片城中山林

疊石疏泉、花木繁盛

亭臺樓閣掩映其中

詩情畫意、境界獨特

正所謂

(引自明·計成《園冶》)

雖由人作,宛如天開

園林中的第一要素

在於理水

蘇州城內水網密集

湖塘相通、河溪相連

因而池、瀑、泉、澗的運用

在園林中俯拾皆是

可謂“無水不成園”

(留園,始建於明,盛於清,中部水景是其精華之一,攝影師@維生素)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第二要素則在於疊山

太湖和周邊的低山

是園林石的絕佳來源

尤以因常年水浪衝擊

而遍佈孔洞的

太湖石

以及苔蘚叢生的黃石最為典型

園中奇石或如峰巒林立、或點綴林間

如入幽壑山林

(獅子林,因假山奇石如獅子而得名,攝影師@王亞飛)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第三要素是為

花木

春天玉蘭、牡丹

夏季滿池蓮花

秋時楓葉桂菊

冬日翠竹寒梅

加之蒼勁的百年古樹

花木的生長塑造了園林的四季

(留園,攝影師@伍敏君)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最後的第四重要素

便是建築

廳、堂、軒、館、樓

閣、榭、坊、亭、廊

各類建築疏密相間、佈置靈活

且多輕巧樸素、極少繡闥雕甍(méng)

從而和山、水、花木融為一體

(拙政園,攝影師@方托馬斯)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蘇州園林最盛時當屬明代

其數量共計271處之多

如今依然保留有108座

高院深牆中

詩詞、書畫、篆刻

雕塑、戲曲、建築

盡是這座城市輝煌的往昔

(蘇州歷史城區保留的園林分佈,製圖@陳思琦&鄭伯容/星球研究所)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王侯將相、文人墨客

商門貴胄、市井平民

他們的故事和創造

造就了這座城市的靈魂

但數千年往事已成雲煙

蘇州還是那個蘇州嗎?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實際上

蘇州城並非真的“經久不衰”

自建城以來

春秋吳越之戰

東晉蘇峻叛亂

南北朝侯景之亂

隋朝滅陳之戰

五代十國割據

金兵、蒙古南侵

元末張士誠兵敗

以及清軍屠城等

幾乎每次朝代更替

這座城市都被戰火付之一炬

商業凋敝、民不聊生

(引自唐·李延壽《南史·侯景傳》,南北朝侯景之亂時期,由於戰亂、旱災和蝗災,江南地區饑荒嚴重)

千里絕煙,人跡罕見

但在一次次崩潰和震盪後

卻又一次次浴火重生

(陽光下的蘇州城,遠處的新城區若隱若現,攝影師@田春雨)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近代以後

由於運河改道

閶門的繁榮景象不再

但滬寧鐵路的修建

人民路等幹道的拓寬

又令

觀前街石路一帶重新崛起

成為蘇州城新的商業核心

至今仍熱鬧非凡

(觀前商業街,攝影師@wenidon)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而入城水量的減少

令城內水道的淤塞和汙染愈發嚴重

加之城市建設填埋大量河道

到20世紀80年代初

水道長度僅剩25千米

還不到明朝時期的30%

(蘇州城內水道變化,製圖@鄭伯容&趙榜/星球研究所)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然而自1986年後

人們開始重新探索城市發展的方向

整個歷史文化區域的

水陸格局、建築風貌

均受到嚴格保護

古遺蹟“修舊如舊”

新建築“新舊相融”

(1986年,首版《蘇州城市總體規劃》頒佈,要求全面保護古城風貌的同時建設新區;下圖為蘇州博物館新館,2006年建成,設計師貝聿銘,攝影師@維生素)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主幹道周邊建築

最高不超過24米

以保留由佛塔、城樓、殿閣等構成的

古城高層天際線

(靜靜矗立的報恩寺塔和平門,攝影師@陶老師)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的確

蘇州城已不再是那個蘇州城

兩旁高樓林立的新城區

將接過它承載數千年的使命

成為新的經濟引擎

創造這座城市新的傳奇

(遠處是現代化的蘇州工業園區,攝影師@維生素)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保護區之外

人們也不再居於

粉牆黛瓦的民居之中

代之以更為現代化的人居體驗

中駿集團便是懷揣對這片古老土地的敬畏

於蘇州姑蘇區築就中駿天薈

生活在這裡

既有繁華的城市配套可享

又有世界文化遺產集群可近

擁享古城精粹與現代繁華的雙重生活方式

(中駿天薈住宅區,位於姑蘇區,緊鄰區政府)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2019年2月

中駿天薈入駐姑蘇區

從此開啟了中駿的“姑蘇故事”

天薈是中駿全球第13座天字系作品

屬於中駿產品中的最高級序列

它以城市千年地脈為基底

擇址姑蘇正心

洞察在地化人居需求

融合交通、健康、教育、商圈優勢

打造別具一格的居住體驗

(中駿天薈住宅區的內部環境,垂詢熱線0512-63889999)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

.

.

歲月更迭、時代變遷

蘇州城早已不是原來的模樣

但即便千百年過去

每當人們談論起

心中的江南水鄉

依然能從這裡的

小橋流水、青瓦白牆、亭臺樓榭中

看到這方水土的

鍾靈毓秀、繁榮富庶、風流瀟灑

也看到這座城市

2500年來經久不衰的生命力

所以更多時候

我依然相信

蘇州城

還是那個蘇州城

(此城何人初見月,此月何年初照人,攝影師@張銘琛)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創作團隊

設計/插畫:鄭伯容&陳睿婷

動畫:趙榜&鄭伯容

地圖:陳思琦

審校:王朝陽&李張子薇&擼書貓

【參考文獻】

[1] 陳泳. 蘇州古城結構形態演化研究[M]. 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2] 徐叔鷹. 蘇州地理[M]. 古吳軒出版社,2010.

[3] 蘇州市地方誌編委會. 蘇州市志[M]. 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

[4] 張光瑋. 古地圖中的蘇州古城河道變遷[J]. 建築史, 2012(3).

[5] 汪前進. 《平江圖》的地圖學研究[J]. 自然科學史研究, 1989, 8(4).

[6] 閆水玉. 蘇州古城空間格局的自然適應性及生態智慧探索[J]. 西部人居環境學刊, 2017, 32(06).

[7] 魏嘉瓚. 蘇州古典園林史[M]. 蘇州三聯書店,2005.

【招聘】星球研究所長期招聘城市地理、人文地理、經濟地理、自然地理、天文生物、歷史考古、建築等各領域撰稿人,以及商務策劃等,請在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查看

... The End ...

星球研究所

一群國家地理控,專注於探索極致世界

苏州城,是个什么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