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古代皇帝陵墓也有“豆腐渣工程”?乾隆之子嘉庆皇帝还真就摊上了

这一讲我们介绍嘉庆帝的昌陵。嘉庆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名爱新觉罗·颙琰。生母是乾隆帝最宠爱的孝仪皇后,也就是电视剧《还珠格格》中的那位令妃。嘉庆帝去世后,他儿子道光帝给他上谥号为仁宗睿皇帝。“睿”就是聪明和睿智的意思,就连嘉庆帝自己也自以为如此。《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四年,太上皇帝乾隆帝去世后,嘉庆帝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除掉了贪污之王、大老虎和珅,抄没了和珅的家产。他以为,处置了和珅,就等于拯救了整个官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不肯别有株连,惟在儆戒将来,不复追究既往”。但事实证明嘉庆帝错了,他想得太简单了,杀了一个大和珅,还会有千万个小和珅。因为他没有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因而,在嘉庆帝在位的25年中,并没有多大的作为,反而使清朝进入了多事之秋。

古代皇帝陵墓也有“豆腐渣工程”?乾隆之子嘉庆皇帝还真就摊上了

一、嘉庆帝的窘迫和羞愧

说到昌陵,给人最深的一个感觉就是多事之秋。可以这样说,围绕着昌陵发生的那些事情,无不让嘉庆帝感到窘迫、揪心,甚至于羞愧。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会让一个堂堂大清皇帝有这种感受呢?我们先介绍下围绕着昌陵发生的两件尴尬事。

一是选择风水遭遇尴尬事。

昌陵的修建,开头就不好,就让嘉庆帝感觉不舒服。说来也真是让嘉庆帝心里不平衡,嘉庆帝自己的万年吉地也就是风水宝地,不是自己选择的,而是他的父皇乾隆帝给安排的。本来,嘉庆帝心里就不是很舒服:乾隆帝在乾隆六十年,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把皇位禅让给了儿子,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啊,可乾隆帝并没有真正放权,是交班不交权,朝政大权还是操纵在他这个太上皇手里,而新皇嘉庆帝,那不过是摆摆样子的傀儡而已。太上皇哭,他就跟着哭;太上皇笑,他也得跟着笑。

朝政大权把持在父皇手里也就算了,像选择万年吉地这样的事情,是应该嘉庆帝自己当家做主的。乾隆帝自己曾经说过:“向例,皇帝登基后即应选择万年吉地。”皇帝亲自给自己选择万年吉地这一点他最明白了,这种事都是皇帝自己当家做主的,别人不好插手。嘉庆虽然是一个傀儡皇帝,但人家毕竟已经是成年的皇帝,这一年,嘉庆帝已经三十七岁了,给自己选择万年吉地,还用得着父皇在那里指手划脚吗?

然而,在选择风水宝地这个问题上,乾隆帝确实干了越俎代庖的事情。《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曾非常沮丧地说过:“此吉地乃皇考赐朕之地。”这是嘉庆帝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虽然心里不舒服,嘉庆帝也没敢违背父皇的这种安排。因为这是乾隆帝制定的家法,也就是所谓的“昭穆之制”,就是父子分葬制度

但是清朝的皇帝并没有谁真正遵守乾隆帝的这个“昭穆之制”。嘉庆帝之后,道光帝即位,就第一个破坏了这个制度,东拆西建,本来应该在东陵建陵,却找了个借口,在西陵修建了慕陵。咸丰帝虽然最终把陵寝建在了东陵,可是,最初也曾经在西陵之内选择过万年吉地。咸丰之后,同治帝即位,胆大妄为的慈禧太后就公然破坏了大清家法,把同治帝的陵墓建在了自己陵寝旁边。这样看来,有谁愿意遵守所谓的制度呢?尤其是那些乾纲独断的皇帝,往往会带头破坏。这也就难怪嘉庆帝带有不满的情绪了。

古代皇帝陵墓也有“豆腐渣工程”?乾隆之子嘉庆皇帝还真就摊上了

二是采集物料遭遇尴尬事。

接下来,又发生了一件让嘉庆帝非常尴尬的事情,就是物料不足。皇陵建筑,最关键的就是采集物料,砖瓦木石,都要采集,要选择最好的物料建筑皇陵。而物料之中,最难采集的就是木料,因为皇陵需要大件木料。而木料之中,最难采集的就是金丝楠木。要说建陵这样的事情,那可是国家的头号工程,国家一定会全力以赴干这件事情,怎么会出现物料不足呢?

原来,按照计划,昌陵所用的木料,大件部分比如三大殿的梁枋架木等都是金丝楠木。之所以使用金丝楠木,主要是这种木料木性稳定,彰显高贵。明朝时期,皇家修建的陵寝、庙宇等,大件木料都是金丝楠木。正是这个原因,明亡清兴后,清朝的皇帝建陵时,也喜欢使用金丝楠木作为大件木料。可是,金丝楠木成材缓慢,生长期长,那些大件金丝楠木成材至少也要在百年以上。经过明清皇帝的长期采伐,金丝楠木已经很匮乏了。而且,这种木料大都生长在川、广、云、贵的深山密林之中,采伐和运输都极为艰难,当时就有一种说法“进去一千,出来五百”,也就是说,一千人进去采伐木料,只有五百人能活着出来。

木料短缺的事很快有了反馈结果,金丝楠木不够。怎么办呢?有人给嘉庆帝出主意说,皇上,这事好办,按照老祖宗的成例办就行了。嘉庆帝一听有成例,很高兴。可是,当他明白过来的时候,又失望了。

原来,大臣建议他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办法,就是拆掉北京城的庙字,用那些楠木料建陵。嘉庆帝想起来了,他的老祖宗确实做过这样的事情。当年修建顺治帝的孝陵时,由于金丝楠木极度缺乏,就是拆毁了北京城内明朝嘉靖皇帝进香的两座建筑——清馥殿和锦芳亭,把那些金丝楠木构件用来修建了孝陵。所以,大臣建议,故伎重演,拆掉北京城内的庙宇,那些金丝楠木构件总够建陵用了。

嘉庆帝此时心里犯了嘀咕,如果拆一两座建筑,就能解决问题还好办,问题是要拆毁所有的北京庙宇,来满足自己建陵,那样岂不是要得罪众神灵吗?那自己可要成为千古罪人了。再者,嘉庆帝对建筑工艺也很清楚,不管什么物料,金丝楠木也好,松相木也好,都要用油饰彩画覆盖,有什么意义呢?史料记载,嘉庆帝下旨给承办大臣说:“向来,吉地殿宇俱系油饰彩画,木质不露于外,即易以松木,未尝不可。”嘉庆帝说完这些话,自己都觉得很轻松。大家知道,松木和金丝椭木不可同日而语。嘉庆帝在这个问题上肯做出让步,主动调整木料,使用比较廉价的松木作为建筑材料,看出来他还是很务实的,是非常明智的做法。

古代皇帝陵墓也有“豆腐渣工程”?乾隆之子嘉庆皇帝还真就摊上了

二、营建陵寝的贪污大案

发生了这样两件非常尴尬的事情,不管怎么样,嘉庆帝还是可以忍受。可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让极有涵养的嘉庆帝怒不可遏了。在昌陵营建的过程中,居然发生了谁都想不到的大案子。

这个案子让嘉庆帝最为痛心疾首,因为居然有人胆敢在当朝皇帝的陵寝工程中贪污银两,这无异于在太岁头上动土,令人发指。究竟是谁这么大胆子,胆敢贪污皇帝造陵墓的银子呢?大家可能会异口同声地说:那一定是和珅。因为他位高权重,连嘉庆帝也要怕他三分。而且,最关键的是,和珅曾经参与了嘉庆帝昌陵的相关工程。但这个贪污犯确实又不是和珅,因为到昌陵兴工建设的时候,和珅已经被嘉庆帝清除掉了。不是和珅,这个胆大妄为的人会是谁呢?

这个大贪污犯不是别人,竟然是嘉庆帝的至亲大舅子盛住。所以,这件贪污大案,对嘉庆帝打击很大,因为万万没有想到竟会是他。

要说这个盛住,嘉庆帝待他确实不薄。看在孝淑皇后的面子上,《清仁宗实录》记载,嘉庆帝给他加官晋爵,由侯爵晋升为公爵:“晋封孝淑皇后兄一等侯盛住三等公。”还令他管过很多实惠的部门,比如内务府、工部、户部。高官厚禄,可以说是给足了面子,应该知足好好报答皇上了但让嘉庆帝极为失望的是,这个大舅子太不成器了,竟然是一个贪婪成性、怙恶不悛的惯犯。

盛住这人贪财。早在嘉庆五年,他管内务府的时候,就把宫里面的玉器珍玩倒腾出来,变卖银两,贪为己有。被人告发后,嘉庆帝觉得非常没有面子,就处置了盛住,兔去了他的京官差使,委任他为西陵总管内务府大臣,专门操持自己的万年吉地工程。嘉庆帝也是一片好意,觉得盛住总该吸收教训、实心效力,为自己干点儿实事、挽回之前的面子了吧。可是,令嘉庆帝没有想到是,盛住这一去,竟然走上了不归路,居然犯下了弥天大罪,多次侵贪陵寝工程款。

在陵寝禁地内开采石料,中饱私囊。在陵寝的后山,有青、红、白三种颜色的标记桩,材质或木头或石头,质地虽然不同,但作用是一样的,那就是在上面写着“皇家风水禁地,严禁入内”,任何人在风水界桩之内都不允许挖沙、取石、打猎、采集果子等等。这种规矩,连周围的老百姓都明白,看到这些标记,就要止步不前了,否则被巡山兵丁发现,可要重惩不贷。但是,盛住不管那一套,他居然命人在风水禁地之内开塘取石,中饱私囊,真是胆大妄为。这件事情被人告发,嘉庆帝极为震惊,心想这家伙不要命了吗?怎么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呢?按照律例,本应该处斩。但嘉庆帝还是顾念孝淑皇后的亲情,把盛住流放到了乌鲁木齐,没有杀他。嘉庆十年,盛住死在了流放地。

古代皇帝陵墓也有“豆腐渣工程”?乾隆之子嘉庆皇帝还真就摊上了

盛住一死,嘉庆帝还觉得对不住这位大舅子,毕竟是死在了外地于是,嘉庆帝还给了盛住一定的恤典,表达自己的怜悯之情、眷眷亲情可是,到嘉庆十三年,事情发生了逆转。嘉庆帝接到举报说,盛住在西陵期间,有重大贪污行为,而且数额特别巨大,达到白银9万两之多。

这真让嘉庆帝震惊了,他难以相信是真的。难道自己还对不起他吗?难道他真的敢贪污万年吉地的银两吗?可是,事实俱在,证据确凿。嘉庆帝除了惊讶,还能怎么样呢?事情千真万确,盛住指使属下双福和鹤龄,贪污了9万两工程白银,并且还有记录的账簿。嘉庆帝真是怒火中烧,整个昌陵工程也不过200万两白银,他自己就贪污了9万两之多真是岂有此理!嘉庆帝立即采取了断然措施:

第一,下旨训斥。《清仁宗实录》记载,盛住已在三年前就去世了,嘉庆帝能怎么办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训斥:“设使其身尚在,朕必亲为廷讯,加以刑夹板责,立正刑诛。”意思是,盛住如果活着的话,一定要先夹手指头,给他夹断,然后再打板子,打得他皮开肉绽,最后再斩首示众。看来嘉庆帝真是气坏了。

第二,杀掉双福和鹤龄。这两个人是盛住贪污案的经手人,虽有替罪羊的嫌疑,但嘉庆帝对这两个人并没有手软,先刑夹,夹断手指;再打板子,打得皮开肉绽,然后处斩,两人受尽了折磨。

第三,处置盛住的家人。在处置双福和鹤龄的时候,嘉庆帝命将盛住的三个儿子达林、庆林、丰林,和他的两个孙子崇喜、崇恩押赴刑场,跑在那里观看双福和鹤龄行刑的全过程。之后,这些盛住的家人被发配到黑龙江和吉林效力赎罪。

大家看一看,嘉庆帝最痛恨的就是贪污,没想到自己的陵寝工程竟然摊上了这事,真让他很伤心。

三、皇帝的陵寝竟然也有豆腐渣工程

提到豆腐渣工程,我们都会觉得在民间还可以,大臣为皇帝建陵,那可是非常严肃的一件事情。无论用料、工艺等,都该是货真价实,尽善尽美,工序极为严密,怎么会出现豆腐渣工程呢?

可是,事情就让嘉庆帝遇到了。他不断接到举报,说昌陵的工程质量有问题,而且越来越明显,豆腐渣工程名实相副是石像生拼凑。有人举报,万年吉地石像生有拼凑之嫌。嘉庆帝命人赶紧前往查验,结果发现石像生武士的头盔簪缨为拼接;石脚子脖子上的小铃铛为拼接;大象牙尖为拼接。史料记载,嘉庆帝对此极为重视,命令查办大臣调查清楚,据实上奏,并做出了处理意见:“将该监督交部严加议处;著原办之监督商人,如式各半赔修;其该年管工及事后未能查出之各大臣,并著查取职名,交部严加议处。”简单说,就是赔银补救,并查办承修大臣。

古代皇帝陵墓也有“豆腐渣工程”?乾隆之子嘉庆皇帝还真就摊上了

二是渗漏。嘉庆帝不断接到举报,说万年吉地的各个建筑,不断出现渗漏问题。这问题很严重,因为,一旦建筑出现渗漏,就说明工程做法有问题,比如建筑的角度不对,对接不严密等等。另外,一旦出现雨水渗漏,建筑物就不坚固了。更让嘉庆帝难以接受的是,这种渗漏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多建筑都不同程度存在着,比如神厨库、宫门、配殿、大殿、明楼等等。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的建筑都存在渗漏现象。这让嘉庆帝感到非常震惊,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情。

三是糟朽。就是建筑物的木料出现糟朽。嘉庆帝在接到举报的同时,还接到了物证——一个封固的盒子。嘉庆帝打开盒子,看到的是一块碎木头。当他明白这就是万年吉地东配殿檐子角掉下的碎木的时候,他又一次惊呆了。嘉庆帝不敢相信,刚刚竣工5年的皇陵,居然会如此破败。对此《清仁宗实录》有记载,说:“檩木并有糟朽、脱落。”他还接到报告说,万年吉地的建筑,已有多处出现油漆、彩画脱落。这是必然的,木料都糟朽了,那些附着在上面的油饰彩画肯定会有脱落。嘉庆帝无语了,他简直难以相信,刚刚竣工5年的万年吉地,竟然如此糟糕。自己的万年吉地原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豆腐渣工程,这让非常自负又很自信的嘉庆帝简直难以接受。

四、修了10年的大碑楼

让嘉庆帝意想不到的事情又发生了。那就是在他去世之后,他精心选择的最信任的接班人道光帝,居然冷落了他,糊弄了他。嘉庆帝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道光帝干了一件对不起他的事情,那就是拖延或推迟大碑楼工程。

大碑楼是俗称,学名叫圣德神功碑楼,里面有两通赑员驮石碑,就是俗称的王八驮石碑。这两通石碑,一个刻满文,一个刻汉文。碑文的内容是嘉庆帝一生的“丰功伟绩”。对于嘉庆帝,这个石碑很重要,关乎他一生的名节。《清宣宗实录》记载,道光帝一继位,就立即表态:“今昌陵大礼告成,应恭建圣德神功碑。”并在嘉庆帝入葬昌陵地宫后一个月,开始操持大碑楼工程,表明自己会尽快修建大碑楼,使父皇功德昭于世人。

可是,道光帝是说得快做得慢,从道光元年开始操持,一直到道光十年工程才告结束。谁也没有想到,以国家之力,修建一座建筑,竟然花掉了10年的时间,而其他皇帝在修建大碑楼的时候,一般用两三年,最多不会超过4年的时间,而道光帝建大碑楼,竟然用10年的时间,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采料艰难。大碑楼工程,和昌陵开始修建时一样,需要大量楠木。所以,采伐楠木、柏木是当务之急。道光帝向湖南、湖北等有关省份下达任务。可是,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成材慢,容易采伐的地方,已经没有了,而大件木料在深山密林之中。二是运输困难。运输这种木材,在那个年代,只有使用水路,一般来讲,要沿着长江顺江而下,再沿着运河北上。到达北京后,要运到西陵,仍然很艰难。所以,辗转需要很长时间。

古代皇帝陵墓也有“豆腐渣工程”?乾隆之子嘉庆皇帝还真就摊上了

第二,工程繁琐。大碑楼工程分三步走。先修建碑楼,大碑楼工程中,修建高达30多米、重檐歇山顶、四面开窗的碑楼,已经是很艰难了。但这只是工程量的三分之一。接着,做石碑,也分几步走。先要做好两通大石碑,要把重达30多吨的大石碑竖立起来谈何容易,那要使用古代一种叫做天秤的技术,才可以完成。然后,在上面刻碑文。这些碑文要道光帝亲自撰写,以示对父皇嘉庆帝的尊崇。道光帝绞尽脑汁,极力回想父皇的丰功伟绩,写成了2597字的汉字碑文,再把汉文翻译成满文。然后是找书法家书写碑文,这个书法家要找两个,个书写汉文,一个书写满文。写完后,再将碑文呈给道光帝阅示,看看有没有问题。一切准备好以后,再把碑文隆重送到陵寝,在那里再组织专业人员,敬谨镌刻。

这一切完成,工程并没有结束,还有四角巨大的华表需要建筑。华表做完后,大碑楼周围大面积的海墁需要开槽、打桩,一层层垒砌,工程浩大而漫长。

尽管如此,倾全国之力建筑大碑楼,一般也就需要三四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别人的大碑楼都是这样的,可道光帝居然用了10年的时间。这么长的时间,不能使嘉庆帝的功德碑竖起来,道光帝要拿出充足的理由,不然是难以让人信服的。道光帝无话可说,因为他违背了自己的诺言,愧对自己的父皇。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使他这么做呢?

原来是道光帝因忙自己的事情,有意拖延了父皇的大碑楼工程。就在大碑楼工程开始的时候,道光帝就开始忙碌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在东陵界内选择万年吉地,修建陵寝。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道光帝正在忙于他自己在东陵的万年吉地工程,即宝华峪陵寝。这项工程非常浩大,花费掉了道光帝大部分精力。可想而知,营建一座大碑楼尚且很费力,再加上宝华峪陵寝的工程,道光帝岂不是力不从心了吗?道光帝要怎么办?他动了小心思,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干完自己的事再说。到道光七年,自己的宝华峪陵寝工程就已经结束了,连同宝华裕妃园寝、公主园寝、神厨库等重大工程全部结束。这个时候,他才想起了父皇嘉庆帝的大碑楼工程。这当然就要耽搁时间了,如果嘉庆帝泉下有知,会怎么想呢?

五、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

昌陵工程虽被称为是豆腐渣工程,那也只是相对而言,是相对其他的帝陵而言。我们经过实地考察,并查阅档案资料发现,嘉庆帝的昌陵还是非常有特点甚至令人拍案叫绝的建筑精品。

最关键的一点,是设计精深。这种设计理念,不是设计师的,而是嘉庆帝的思想。嘉庆帝还真开动了脑筋,发挥了自己的大智慧。嘉庆帝在建陵上,是很有想法的,他想把陵寝修建得豪华一些、体面一些。可他又很担心,如果超越了旁边的雍正帝泰陵,人们会说他是个不肖子孙,那还了得!于是,他左思右想,有了主意。

古代皇帝陵墓也有“豆腐渣工程”?乾隆之子嘉庆皇帝还真就摊上了

史料记载,嘉庆五年九月初二日,嘉庆帝向承修大臣下旨:“外式照泰陵,内式照裕陵修建。”大臣们接到谕旨,反复琢磨,终于明白了,暗暗翘大拇指——皇上实在是太聪明了。

嘉庆帝这道谕旨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地面建筑,大家看得见的,都按照旁边雍正帝泰陵的样子修建,这没有问题,别人说不出什么来的。从碑亭、石像生,到三大殿、方城明楼,这些地面上看得见的建筑,都按照泰陵的修建。

那么,大家看不到的“内式”,也就是地宫则按照乾隆帝裕陵的样子修建。这可不得了,裕陵的地宫是清帝陵中最豪华的,里面到处布满了雕刻。有梵文和藏文30111字,此外,还有五欲供、五方佛、八大菩萨、八宝、三十五佛等等大量佛教内容,被后人称之为“一座庄严肃穆的地下佛堂”。

嘉庆帝这么做,想要模仿父皇的裕陵,做地宫的雕刻内容,那要花掉大量银两。可是,由于工程在地下,一般人是看不到的,有谁能够进入到皇帝地宫里面呢?再说,嘉庆帝去世后,地宫石门关上,砌死墓道,就永世不为外人所知。所以,嘉庆帝地宫的这种做法,虽然非常超越,但并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这还真体现了嘉庆帝的小聪明。

可是有一点,裕陵地宫的雕刻,那可是既费时又费银子的。史料载:“裕陵写画金券各样及镌刻工作三年有奇,始行完竣。”嘉庆帝可不允许昌陵也那样,不然的话,工程旷日持久,人们会说闲话的。于是,嘉庆帝下令,必须缩短工期,但质量不能差。所以,昌陵地宫在施工中,走了捷径:第一,快速画图。要说昌陵地宫的雕刻,那是颇费了一番周折的当时,嘉庆帝派遣了才华横溢的宗室绵亿前往乾隆帝裕陵地宫临摹。这个绵亿是永琪的双胞胎儿子,承袭荣郡王,他是个大才子,书、画俱佳。绵亿办事效率很高,他立即前往裕陵地宫临摹画图,又调集了存放在东陵石门工部的裕陵地宫烫样和雕刻图纸。很快,裕陵地宫的大致图案就出来了。第二,嘉庆帝亲自出面协调。绵亿虽然积极努力,但由于时间长了,那些烫样都有破损,图纸模糊不清,有的甚至不能辨认了。绵亿就想用隆福寺的喇嘛来帮助辨认弥补。可是,让人很失望,这些喇嘛也不认识这些文字,或是认不全这些文字。可见,裕陵地宫文字内容的深奥程度。怎么办呢?绵亿立即上报给嘉庆帝,嘉庆帝很赞赏绵亿,夸他责任心强。这次嘉庆帝亲自出马,谕令管理京城喇嘛掌印处,协助绵亿办理裕陵地宫文字的辨认事宜。掌印处急忙承办,结果很快就都认出来了。

这样,至嘉庆五年十二月,昌陵地宫雕刻图案工程结束,虽然内容和裕陵一样,但同样的雕刻,裕陵用了3年的时间,而昌陵则只用了1年的时间,工程就顺利结束了,效率比之前提高了两倍。昌陵的另外一个亮点,就是隆恩殿地面铺墁花斑石。这种花斑石产于河南,非常漂亮。每块花斑石呈现出正方形,边长62厘米。这些花斑石全部磨光烫蜡,就好像我们今天的大理石地面一样,有好多有趣的图案,有的像竹笋,有的像芙蓉,有的像绒球,千姿百态,每当夕阳西斜的时候,光线射进来,落在花斑石地面上,就好像有千百只蝴蝶翩翩起舞样,非常好看。

古代皇帝陵墓也有“豆腐渣工程”?乾隆之子嘉庆皇帝还真就摊上了

这就是嘉庆帝的昌陵。通过这座陵寝,我们看出,“赋性鲁钝”的嘉庆帝在修建自己的陵寝上,却非常精明。从设计到施工,从选料到建筑, 无不备加关注,精心设计,毫不含糊。可是,嘉庆帝的昌陵可以用多事之秋来形容,这是由嘉庆帝的一个错误认识造成的。嘉庆帝认为,只要惩治了和珅,官场就会一片肃然,就会风清气正。他没有认识到,由于没有制定出强有力的制度作为澄清吏治的保障,本来就已经走向下坡路的清朝,人浮于事,贪污侵冒,官场更加腐败不堪,因而昌陵在修建过程中,发生了很多大案要案,包括让嘉庆帝深恶痛绝的贪污大案。所以,嘉庆帝也只有在愤怒之余,无可奈何;他的陵寝质量也只有在无可奈何之中,降低标准。不然,“赋性鲁钝”的嘉庆帝还能有什么好办法吗?这一讲就讲到这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