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美国“疯狂的20年代”:实在的繁荣、无节制投机、无为而治的总统

在第1次世界大战的大部分时间段内,美国一直保持中立旁观的态度,并且利用他的中立地位和工业能力向欧洲大量的出口工业制成品甚至是粮食。美国人可以说是在战争贸易之中赚的盆满钵满。

而且还不止于此,美国政府从本质上来讲是根本不希望参加第1次世界大战的,因为在一战之前,同盟国对美国的贸易总额要远远高于协约国(后因战争爆发加上英国的封锁导致同盟国和美国无法通商),不过天知道德国人疯了,无限制潜艇战逼的美国不得不参战,以保护它的对外贸易不遭受过于庞大的损失。

美国“疯狂的20年代”:实在的繁荣、无节制投机、无为而治的总统

不过既然参加了一次世界大战,就要付出相应的代价。美国在一战时期实行全国动员,几百万的年轻小伙子本来应该在工厂工作,结果都被送到军营里去训练了,大量的军事订单开始直接下发到工厂手上。

为了保护商船,美国人制造了大量的猎潜艇和战舰,结果美国参战之后不久同盟国就战败了。这不是美国人想要的结果,所以美国人在战后的秩序建立上也不给英法面子,在凡尔赛体系之外另搞了一套华盛顿体系。

在第1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经济萧条期。原因很简单,大量的工厂原本接受了美国的军事订单,结果因为德国战败,这些订单一下全部泡汤了,工厂开始倒闭。

从军队中复员的那些军人,也因此面临着就业问题。不过相比于作为战场的欧洲大陆和从头到尾一直参战的英国来说,美国的这点问题还是很容易解决的,在战后美国的经济真正算得上萧条的也只有一年,即1920~1921年。

战后繁荣

1921年萧条过后,美国的经济就开始逐渐并入正常轨道,并且迅速达到繁荣状态,其繁荣期从1923起年直到1929因经济危机爆发而告终,平均每年的工业增长率达到了4%。

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工业产能增进增长近一倍,国民总收入从1919年的650亿美金增至1929年的828.1亿美金,人均收入从1919年的620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680美元,而且这个是中位数还不是平均数。

美国“疯狂的20年代”:实在的繁荣、无节制投机、无为而治的总统

美国这次的经济繁荣主要表现在工业生产上,特别是汽车工业、电气工业、建筑工业和钢铁工业。实际生产量从1919年到1929年增长了255%,汽车数量从1921年的1050万辆增至1929年的2600多万辆。

且当时的美国汽车市场大部分都是国内消化,其次则是通过海外投资的方式利用魏玛德国的工厂生产再向欧洲出口,所以当时美国汽车行业也不担心英法高关税会对其造成太大的影响。

汽车工业直接和间接的为50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并且促进了石油、轮胎制造、公路修建以及钢铁冶金工业。

仅次于汽车的重要工业是电气机械,尤其是家用电器的制造,当时美国的电熨斗、洗衣机、吸尘器以及电冰箱等制造产业均十分发达,甚至到了大萧条以后,收音机以及拍摄有声电影的相关设备生产商还捞了一笔。

美国用于120个城市的房屋建筑费用,在1919年为12亿美元,1926年上升到128亿美元,且其中大部分为非住宅建筑,说白了都是大型工厂和一些办公楼。这样,汽车工业、电气工业和建筑业就成为了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主要支柱。

美国“疯狂的20年代”:实在的繁荣、无节制投机、无为而治的总统

经济的极大繁荣,刺激了美国向海外的投资。1919年,美国输出资本额度仅为70亿美金,到1929年增至172亿美金。而且这还不算美国以利用德国战债危机变相输入到欧洲的大量资金。

这些输出的资金全砸在了欧洲身上。原因很简单,战后的欧洲需要经济恢复,而且美国人需要经济恢复后的欧洲去购买美国的产品。

美国商品,在1922年,对欧洲的出口量为30.9亿美金,1929年增至51.6亿美金。

当然一战之后,美国的工厂之所以能像怪物一样不断的制造生产各种设备,也不是上帝白白送给美国人的。20年代美国的所有工厂,几乎都实施福特制和泰罗制。所谓福特制即流水线生产制,而泰罗制即是按照工人的工作性质,分配不同的工作量,给予不同的工资和报酬。

这两条在英国直到二战之后才大规模铺开。美国从1923年到1929年期间,每个工人每个工时的产量提高了32%,1919年到192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率提高了40%,农业提高了26%。

并且大规模出口所带来的利润,又被重新投入到购买新设备和技术研发上。装配线技术是当时刚刚兴起的技术,但很快就在汽车制造、造船、飞机引擎以及军火部门广泛使用。钢铁工业开始采用连续扎钢机,效率提高40~50倍。

建筑工业开始大规模采用风动工具、水泥搅拌机以及传送带。为了推动技术改造,从20年代开始,许多公司建立起独立的工业研究室(研发成本一直是制造业最高的成本。在此之前,各国的工厂和制造业部门都选择逃避这个成本)。到了1927年至少有1000家美国公司独立或联合进行研发工作。

城市人口的增长,女权运动的膨胀

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的直接结果是城市人口猛增,在1920年至1929年的十年中,有约2000万人从农村流入城市。1900年的美国,100人万以上的城市只有纽约、芝加哥和费城三个。

到了20年代,人口超过100万的大城市增至10个,并且在这些城市周围又建立了许多卫星城市,但美国的卫星城市和欧洲的卫星城市不一样,他们的发展极具独立性,这也抑制了美国中心城市的恶性扩大,成为了一个良性循环。

美国“疯狂的20年代”:实在的繁荣、无节制投机、无为而治的总统

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最极端表现,就是伟大的妇女同胞们站起来了。1920年美国宪法第19条修正案正式颁布,美国妇女获得了选举权(这个时候情况还算正常)。之后,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女性也进入工厂工作,而且其中大部分还是已婚妇女。

1920年至1930年,已婚妇女参加工作的人数由190万增至310万人,这看起来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不过它短时间内造成的影响却并不好。

因为当时美国大部分的工作岗位都是工人,而且工厂里的工人绝大部分仍然是男性。且已婚妇女参加工作,所承受的压力巨大。

这导致两个后果,第一、当时美国的妇女普遍晚婚,并且出现了生育率减少的现象。第二、离婚率攀高,大量女性和男性都选择不婚。

在这个时期,美国的女权主义运动开始向畸形的方向发展。简而言之,她们认为只要男的能做的事情,女人一定也能做得到。所以在美国妇女中开始大量流行吸烟饮酒、穿短裙剪短发(短裙短发无可厚非属无害现象)、公开讨论性问题、所谓的“男友社交约会”开始广泛流行、有些富有女性的生活甚至极端放纵。

美国“疯狂的20年代”:实在的繁荣、无节制投机、无为而治的总统

不过伟大的美国妇女同胞们的行为只是整个美国社会价值观变化的冰山一角。美国传统的社会价值观,是十分典型的清教徒观念——努力工作,个人奋斗,节约物欲,崇尚理性,反对浪费。说道美国传统价值观,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此书乃是美国文学史中绕不开的名著,如果拿现当代各国作家的作品和它相比,可以说完全不属于一个层次。

这种传统的社会价值观在当时的美国农村地区仍然流行,不过随着年轻人口大量的流入城市,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了严重冲击。一夜暴富成了全社会最大的希望,投机活动备受青睐、有组织的犯罪活动盛行。

尽管很多有识之士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些批判,其中包括海明威(虽然他自己活的就挺颓废的)。但这无法改变整个20年代美国的社会风气。现代美国的历史学家,将这个时期直接称之为“疯狂的20年代”。

矛盾与隐患

美国20年代的繁荣并非是完全虚假的,他也有着许多坚实的成就。但是这种繁荣并不是永久的。

首先,大量的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了美国的农业长期处于不景气状态,这种不景气的状态直到二战爆发之后才有所缓解。1920年至1921年的经济萧条,曾经严重打击过所有美国的农场主。在1923年,农业生产有小幅度回升,但依旧不景气。

1919年农场主的收入占国民收入的16%,到了1929年只占8%,1929年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均数的1/3左右,1914年至1927年间,农场主的抵押债务增长一倍以上,许多农场主破产。

其次,20年代的工业高涨,主要发生在一些新兴的工业部门。一些设备陈旧的传统工业,如采煤、冶铁等工业部门,都面临着严重的开工不足问题,且传统工业部门又是新型工业的原材料和配件供应源,这个矛盾在整个繁荣时期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轻工业方面还出现了减产危机,大批工人因此而失业。

第三,从根本上来说,20年代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一个狭窄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一个时期,美国的兼并之风盛行,财富越来越多的流入到少数人手中,1925年16家最大的财阀控制着全国国民生产总值的53%。到1929年时,15家大公司集团控制了全美电力的80%,20个集团控制了98.5%的跨州输电路线。

这意味着成千上万家公司在竞争中消失,垄断组织控制经济命脉,造成国民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均衡,贫富差距逐渐扩大。

在大萧条爆发前的1929年,约60%的美国家庭只有一年2000美元的收入,甚至是在这一水平之下,这意味着他们的收入仅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并且,普通民众的收入在全国总收入中占比24%,这些都不能不造成市场的相对狭小。

最后,国际贸易中的潜在风险也是实也是不可忽视的。1920年,欧洲国家共欠美国约133亿美元的贷款(魏玛德国在这里高居榜首),欧洲的穷困和各国之间的高额关税,使欧洲国家不可能用本国货币或商品来加以偿还,大宗交易普遍倾向于直接使用黄金或与黄金直接挂钩的货币。

美国的出口始终多于进口,1928年出超额度过多,从而使世界的黄金大部分流向美国,其直接结果是欧洲的货币大幅贬值、导致购买力缩小。美国商品的海外市场也日益缩小。

美国“疯狂的20年代”:实在的繁荣、无节制投机、无为而治的总统

疯狂的投机,无为的总统

在威尔逊总统于1920年卸任之后,在20年代美国迎来了三任共和党总统,哈定、柯立芝和胡福。

哈定总统被称为“碌碌无为的活动家”,他上任之后就实行恢复常态政策,也就是将美国的经济从战时的国家垄断,直接恢复到战前的私人垄断的常态。他上台之后,即开始执行放任自由政策。辅之以共和党传统的关税保护,官方不过问企业合并组合和发行股票等等事项。放弃控制物价和调节生产的一切计划。

哈定把许多大的资本家及代理人公开安置在内阁的重要位置上。在哈定总统任期内,贪污腐败成风,其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内政部长福尔竟然把海军使用的政府油田转手到一批土地投机商人手中,从而获取巨额的酬金。海军部长、司法部长、退伍军人局长都受到牵连。

1923年8月哈定总统突然逝世,柯立芝继任总统。

柯立芝将哈定的所有政策沿袭下来并发展到极端,当时美国正处在经济繁荣时期。

柯立芝任期内的经济政策,仍然是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他强调美国政府要保证大资本家的利益,他认为美国的事业便是企业,他曾经说过:“一个人建造一个工厂便是建造一座教堂。”他把政府的任务理解为:“在最少的监督下,为企业发展创造最好的条件。”他的名言是:“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价值的,因而政府应谨防多数人的意见,由于贫困或是罪恶的因果报应,政府不应该向高尚的富人征税去帮助卑贱的穷人,由于富人最了解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应干预他们经营的企业,而应促进其发展。”

这是柯立芝总统执政时期贯彻至终的理念,也是二战之后各国政府在经济问题上的典型反面教材。因为企业家和富人的财富积累是靠着工人和穷人的劳动所获得的。而后者不仅仅是企业家和富人创造财富的手段,同时又是最大的消费群体。

美国“疯狂的20年代”:实在的繁荣、无节制投机、无为而治的总统

最要命的是,当时的柯立芝总统对美国疯狂的金融投机活动,不加任何干预甚至予以鼓励,柯立芝的财政部长梅龙自己就深陷投资的债务危机之中。其结果就是美国的证券市场在柯立芝执政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兑现困难的现象。

而且投机活动更是发展到令人难以相信的极端,股票甚至以其账面价值的三倍到20倍的价格卖出,这种情况在直到现当代都再无出现过,可说是旷古绝今。

美国“疯狂的20年代”:实在的繁荣、无节制投机、无为而治的总统

胡福在他1928年10月的竞选演说中曾经宣称:“我现在比以往的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消除人民生活贫困和恐惧的终极理想,只要让我们继续执行过去8年的政策,借上帝之助,我们很快将看到贫穷从这个国家消失。”

不过说句公道话,胡副总统从上任之后,即开始试图稳定美国的股票和债券,但是一切尝试均已为时已晚,疯狂的资本投机所带来的恶性循环早已积重难返。1929年,大萧条爆发了。

结语

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实实在在的繁荣。这表现在制造业的发展上。但是,经济繁荣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变化和资本投机的疯狂发展,再加上政府对私人垄断的不干预政策,最终让繁荣变成了危机。在柯立芝总统任期时,美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储备国,却对疯狂的金融投机不加任何干预。到了胡福手上,可以说是只能顺水推舟了。

20年代美国经济的繁荣和它造成的大萧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同时,它的教训深刻的影响到了现当代所有的国家。可以这样来说,二战后极少有国家对垄断资本尤其是私人垄断采取放任不管的政策的(虽然实际上欧美各个行业都已经被垄断,但政府一直采取干预政策,这里就包括美国),在投机市场也再没出现过20年代那种“疯狂”的状态了。

浅析1929-1933年经济危机

二十年代美国工业研究勃兴的原因及其影响浅析

社会经济发展中收入差距问题分析——基于美国柯立芝繁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