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落霞孤鶩圖【年代】明代【簡介】絹本,水墨,縱189.1釐米,橫105.4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描繪的是高嶺峻柳,水閣臨江,有一人正坐在閣中,觀眺落霞孤鶩,一書童相伴其後,整幅畫的境界沉靜,蘊含文人畫氣質。畫家自題雲“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鶩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表示他羨慕《滕王閣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為自己坎柯的遭遇鳴不平。在表現技法上,近景的山石多用溼筆皴擦,勾斫相間,用墨較重。全畫墨色和悅潤澤,景物處理洗練灑脫。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春山伴侶圖【年代】明代【簡介】紙本,墨筆,縱82釐米,橫44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虛閣晚涼圖【年代】明代【簡介】立軸,絹本,設色。縱171釐米,橫138釐米。四川省博物館藏。

此圖遠處山巒起伏,泉流摺疊於茂林煙霧間。近處濃蔭茂盛,深掩茅屋草堂。旁有溪橋流水,意境清幽。盛暑時節,兩三老人,在此消暑談心,樂以忘憂。此幅皴法學劉松年李唐,山石輪廓線轉折處不露鋒芒,皴點齊下,豐潤華滋。作者善於把前人的技法融會貫通,自出新意,自成面貌。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杏花茅屋圖【年代】明代【簡介】絹本,設色,縱147.8釐米,橫73.2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山路松聲圖【年代】明代【簡介】絹本,設色,縱194.5釐米,橫102.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步溪圖【年代】明代【簡介】立軸,絹本,設色。縱159釐米,橫84.3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寫高士步溪賞景。圖中巨峰突兀,雜樹成林,枝隨風擺,溪水微波,高士於溪畔橋邊仰首而望,若有所思,畫面清秀中有濃重,柔潤中見雄健。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騎驢歸思圖【年代】明代【簡介】絹本,淡設色,縱77.7釐米,橫37.5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此圖為唐伯虎的創新傑作。圖畫峻險山崖、盤曲棧道、急湍危橋、蔥鬱林木、騎驢旅人。用筆師法李唐,剛勁犀利,皴法把大斧劈皴拉長拉細,更顯活潑滋潤,用墨濃淡精到,既有北派山水的立體感,又有南派山水的情趣味。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東籬賞菊圖【年代】明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34釐米,橫62.6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明 唐寅 溪山漁隱圖卷【年代】明代【簡介】絹本,設色,縱約30.0×橫約610.0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名稱】明 唐寅 悟陽子養性圖【年代】明代【簡介】紙本水墨,縱29.5釐米,橫103.5釐米,遼寧省博物館藏。

此畫畫前後兩座茅庵,內有一老者端坐蒲團之上,身著寬袍,雙手握於膝上,遙望天空,神態深沉。室內壁無一物,地上唯有一桌,上陳香爐及文房用具。庵後樹木掩隱,小溪環繞,古老的石橋橫臥,流露無窮古韻。畫右如鏡的湖水將畫面的意境展開,杳無邊際,筆簡而意遠,既有強烈的真實感,又有深遠的意境。畫尾有作者自題:“蘇臺唐寅”行書款,鈐“唐白虎”朱文方印,畫首下角鈐“南京解元”朱文長印章。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名稱】明 唐寅 松溪訪隱圖【年代】明代【簡介】立軸,設色紙本,縱41釐米,橫29.8釐米。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明 唐寅 吹簫圖立軸,絹本設色。縱164.8釐米,橫89.5釐米。南京博物院藏。

唐寅的人物畫,大致未逾南宋人物畫的格局,多在刻意塑造一種嬌小而端麗的美女形象。這幅《吹簫圖》仍然沿襲了他早年人物畫工細豔麗的特點,人物面容娟秀,體態端莊。衣紋用筆粗簡,勁力流暢,頓挫宛轉。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牡丹仕女圖【年代】明代【簡介】立軸,紙本,設色。縱125.9釐米,橫57.8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圖繪高髻簪花女子,右手持紈扇,左手擎一枝牡丹,露出無限眷惜之意。仕女形象娟秀端麗,眉目和髮髻鉤勒精細,暈染勻整,具北宋李公麟圓細流利之筆;衣紋線條遒勁暢利,又吸取南宋李唐及元人剛健方折的筆法,具有剛柔相濟,工寫並用的特點,創明代仕女畫的新典型。

汪砢玉在《珊瑚網》中評曰:“董其昌雲:唐伯虎雖學李晞古,亦深於李伯時,故人物、舟車、樓觀,無所不工。”唐寅在圖上方自題一絕:“牡丹庭院又春深,一寸光陰萬兩金,拂曙起來人不解,只緣難放惜花心。”起首處有“吳趨”朱文圓印,署名下鈐有“南京解元”朱文長方印。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王蜀宮妓圖【年代】明代【簡介】絹本,設色,縱124.7釐米,橫53.6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事茗圖【年代】明代【簡介】紙本,設色,縱31.1釐米,橫105.8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嫦娥執桂圖【年代】明代【簡介】紙本設色,縱135.3釐米,橫58.4釐米,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立石叢卉圖【年代】明代【簡介】紙本,水墨,縱52.6釐米,橫28.6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梅花圖【年代】明代【簡介】紙本水墨,縱95.9釐米,橫36.1釐米,北京故官博物院藏。

圖繪折枝墨梅,自題七言詩一首:“黃金布地梵王家,白壓成林臘後花,對酒不妨還弄墨,一枚清影寫橫斜。”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秋風紈扇圖【年代】明代【簡介】紙本,水墨,縱77.1釐米,橫39.3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秋風紈扇圖》為唐寅水墨人物畫代表作,畫一立有湖石的庭院,一仕女手執紈扇,側身凝望,眉宇間微露幽怨悵惘神色。她的衣裙在蕭瑟秋風中飄動,身旁襯雙勾叢竹。此圖用白描畫法,筆墨流動爽利,轉折方勁,線條起伏頓挫,把李公麟的行雲流水描和顏輝的折蘆描結合起來,用筆富韻律感。全畫雖純用水墨,卻能在粗細,濃淡變化中顯示豐富的色調。畫左上部題詩:“秋來紈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藉藉漢成帝妃子班婕妤色衰恩弛,好比紈扇在秋風起後被擱棄的命運,抨擊了世態的炎涼。顯然,這是與唐寅個人生活的不幸遭遇有關的。畫中女子一臉衰怨,或許正是唐寅自身的寫照。

唐寅仕女畫還有另一種面貌,如《臨韓熙載夜宴圖》和《孟蜀宮妓圖》等,線條細勻勁利,設色妍麗濃重,人物神態生動。這種畫法直嗣唐、五代人物畫傳統。然而畫中人物不管衣飾如何華貴,卻全無唐、五代畫中人物那種雍容大度的氣派,而是在表面的濃妝豔抹下流露出一絲無端的惆悵。不用說,這也與唐寅個人的生活遭際有關。

一般說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出路不外乎兩條:“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然而在不得志的情況下,真正能做到“一簞食、一瓢飲,曲肱而枕之”,“不改其樂”的“獨善其身”者,真是屈指可數。少負英才,認定要走“學而優則仕”道路的唐寅,因為不公正的社會而遭貶斥,眼睜睜地看著美好前程成為泡影。對這一沉重的打擊,唐寅終生都未曾釋懷。從而養成了狷介傲岸的性格,縱情酒色以解憂,曾自謂“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自題畫詩)。然而,那種揮之不去的鬱郁孤憤,仍不時從其畫中絲絲縷縷地流露出來。

從繪畫成就看,唐寅人物畫功力深厚,《明畫錄》評他的人物在“錢舜舉下,杜檉居上”。董其昌跋唐寅《夢筠圖》稱“娟秀姿態雖李龍眠復生不能勝此”(《大觀錄·卷二十》)。但由於他過於沉溺於一已遭際,患得患失,使得他的人物畫在氣局上終覺狹小。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西洲話舊圖軸【年代】明代【簡介】西洲話舊圖軸。上海博物館藏。

“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漫勞海內傳名字,誰信腰間沒酒錢?書本自慚稱學者,眾人疑道是神仙。些許做得功夫處,不損胸中一片天。”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李端端像【年代】明代【簡介】紙本,設色,縱122.8、橫57.3釐米。南京博物院藏。

李端端是唐代名妓,當時一些著名文人喜與她交往。她所居住的善和坊後人即以士人遊冶賦詩之地稱之。唐寅天性狂放,但同情不幸的婦女。此圖即是他根據唐代範攄《云溪友議》關於李端端的故事而作,其中頗有思想寄託之意。此圖畫唐代狂生崔涯在三位侍女的環侍下與李端端相晤的情景。人物造型清秀,動態安詳,衣紋線描於灑脫中見挺勁之致。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江南農事圖軸【年代】明代【簡介】紙,74.4x28.1公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四月江南農事興。漚麻浸谷有常程。莫言嬌細全無事。一夜繰車響到明。唐寅畫。

畫中呈現江南水鄉,溪流貫穿,平疇風和,農夫于田中插秧,漁夫撒網捕魚,有人卸擔叫賣,行舟穿橋而過,熙遊往來,一派江南四月景色。此畫顯現唐寅早歲以細筆作畫,工夫周到,樹叢屋宇,人物舟橋,乃至遠山在望,唐寅畫來,妥貼安穩,這正是專業畫家的本事。畫景自下而上,右左相互錯接,畫中景現於眼前,其意境令人迴歸田園,在山村水郭,如聞牧歌,江南佳勝,不必樓臺煙雨,翠綠千頃,自然是詩境,更是文人畫家用意所在,後代評唐寅是融合南北宗畫風,本幅即是一例。本幅雖無年款,就畫風論,訂為唐寅三十五歲所作 (1504) 。

收藏著錄:石渠寶笈初編(御書房),下冊,頁 1124 ;故宮書畫錄(卷五),第三冊,頁 345;故宮書畫圖錄,第七冊,頁 5-6。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守耕圖卷【年代】明代【簡介】32.2x99.2cm。故宮博物院藏。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高山奇樹圖【年代】明代【簡介】絹本,設色,縱122釐米,橫65釐米。上海博物館藏。

唐寅是一位放蕩不羈的曠代才子,在琴棋書畫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在山水畫方面,他那才子型的才思敏捷與自由飄逸的思維方式,更是造就了他那瀟灑的筆法墨法以及獨特風格。《高山奇樹圖》是一幅構圖雄偉,構思巧妙的山水畫傑作。此畫的前景是巨大的山岩,湍急的溪流從山間流出,幾株古木從山間斜傾而出。

畫面上方的高嶺山石也多是溼筆長皴,但用墨較為清淡而溼潤,枝葉濃密,別有情致。整幅作品,高柳婆娑,意向清俊秀逸。水天相連,意境高遠。唐寅才華黃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其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山水、花鳥、人物皆擅長。早年受沈周、文徵明影響,畫作多“吳派”痕跡,中上拜周臣為師,主宗南宋“院體”,後泛學宋元諸家,自成一體。他的山水畫有粗細兩種風格,粗筆一路源自周臣,然於剛健中別具清俊秀逸之韻;細筆畫屬其本色,更多文人畫筆意,景色簡約清朗,用筆纖細有力,墨色淋漓多變,風格奇峭而又豐潤。同時,在人物畫方面也造詣很深,兼善工筆重彩、淡彩、白描、水墨寫意諸法、形神俱備。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錢塘景物圖【年代】明代【簡介】絹本,設色,縱71.4cm,橫37.2cm。故宮博物院藏。

自題七絕並署款:“錢塘景物似圍屏,路寄山崖屋寄汀。楊柳坡平人馬歇,鸕鷀船過水風腥。唐寅。”鈐“□郡”(白文,殘,應為“吳郡”二字)、“唐白虎”(朱文)、“學圃堂”(朱文)印。此作在流傳過程中曾經遭受損壞,唐寅題詩的頂端部分“錢”、“寄”、“船”字均為後世所補全。本幅下方二藏印模糊不可辨。圖畫崇山棧道,遊騎翩翩,草閣遊人獨坐,江中漁舟遊弋。山石、樹木取法南宋李唐、夏圭,用筆方硬細峭,刻畫精到,點景人物形態自然,風格細秀,顯示了作者早年規步南宋“院體”風格的繪畫功底。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茅屋風清圖軸【年代】明代【簡介】上海博物館。

山石峭拔,大都是大山峻嶺,其皴法為大斧劈,石面明暗分明。前景是兩巖聳立,山谷夾一小溪,溪上架著一窄木板,有一僕負物艱難地行走在板上。渡口山石上五棵如龍的盤松,山道都有木架以示險峻。右側道上一高士正攜琴而來。中景是一水榭,築以圍欄,有兩名高士正欣賞後景巖頂百丈高瀑。後景是高聳的山谷中條條瀑布奔瀉而下,山腰上還有樓、觀隱現於樹木之中。茅屋風清槐影高,白頭並坐講離騷。懷賢欲鼓猗蘭操,有客攜琴過小橋。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湖山一覽圖【年代】明代【簡介】紙本,淡設色,縱135.9釐米,橫56釐米。中國美術館藏。
千古奇才:唐寅山水精讀

唐寅 菊花圖軸【年代】明代【簡介】紙本墨筆,尺寸:畫芯138×55.5釐米,外圍297×75.1釐米。天津博物館藏。

唐寅(1470一1523),明代畫家,文學家。字子畏、伯虎,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出身商販家庭,父親唐廣德,母親邱氏,少時讀書發憤,青年時中應天府解元,後赴京會試,因舞弊案受牽連入獄,出獄後又投寧王朱宸濠幕下,但發現朱有謀反之意,即脫身返回蘇州。從此絕意仕途,潛心書畫,形跡放縱,性情狂放不羈。擅山水、人物、花鳥,其山水早年隨周臣學畫,後師法李唐、劉松年,加以變化,畫中山重嶺復,以小斧劈皴為之,雄偉險峻,而筆墨細秀,佈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多為仕女及歷史故事,師承唐代傳統,線條清細,色彩豔麗清雅,體態優美,造型準確;亦工寫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長於水墨寫意,灑脫隨意,格調秀逸。除繪畫外,唐寅亦工書法,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傳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