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琼瑶把自己的“真实”人生写成了琼瑶剧,赤诚坦白,惊天动地。

曾经,琼瑶是传奇。

现在,琼瑶是倒掉的传奇。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从少女时期一直写到老年,81岁的琼瑶从未停止书写爱情,也从未放弃自辩和反击。她用65本书、55部电影、34部电视剧和为近300首影视剧歌曲作词来侧写自己人生的浪漫与残酷、情书与悬崖。

可纵使如此不遗余力,琼瑶的爱情观还是成了现代年轻人口中“过时的爱情”,而琼瑶依然在贩卖的“爱情金句”,也被视作一种矫揉造作的产物。

从迷信追捧到全盘否定,我们对琼瑶的态度正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但却从来不曾深入探究:双面琼瑶有怎样的“真实”一面?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半自传“悲剧”人生

正像畅销书作者郭敬明的委屈一样,高明的文字“商人”琼瑶同样没法扼制读者和观众的觉醒,“用廉价的笔触引起广泛的共鸣”也可作为琼瑶现象的一种注解。

琼瑶在文学批评界不够格成为文学研究的对象,琼瑶的爱情主旋律是披着现代女性主义外衣的、传统又程式化的爱情观念。

琼瑶相当善于利用自己的“卖点”写就爆款,但又很难避免暴露出其悲剧绝望、生活本色的一面:生于战乱,两次落榜,三次自杀,三段虐恋,晚年失爱。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剥掉了风花雪月一面,才能窥见痛苦挣扎一面,只有双面琼瑶粘合在一起,才能拼出真正的琼瑶。

那样的琼瑶,大家看不见,也不想看。

从琼瑶到琼瑶阿姨,再到琼瑶奶奶,她在娱乐圈摸爬滚打了半个多世纪,到头来自己也成了“琼瑶标签”。

作品常常被定性为“不食人间烟火”,文学被视作“自我抄袭”,爱情被调侃为“愚爱一生”,人生被夸张为“活在戏里”。

不可否认这评价有一定道理,但是比较片面和狭隘。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早期的琼瑶作品与后来大家熟知的作品大有不同,作为最初名不见经传的琼瑶笔耕不辍、寻求唯一出路的成果,它们充斥着悲剧色彩,且拥有尚未被华丽辞藻修饰的、朴素的文学性。

更何况,这文学性是架构在残酷的现实之上,有琼瑶半自传性质的自我曝光。

琼瑶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大多都是悲剧,经历过抗日战争的颠沛流离和亲人离散的绝望之境,抵触过作为家里最不争气孩子的轻视目光,饱尝过被棒打鸳鸯的忘年初恋。

所以,把琼瑶剧等同于琼瑶人生,是相当不切实际的杜撰和攻击。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流离的失败者

从出生开始,琼瑶就意味着要跟其他生命一起分享父母的爱。她是早产儿,是双胞胎姐弟里的姐姐,刚生下来时连吃奶都不会,还在保温箱里特护了二十多天。

那时候,她还不是琼瑶,父亲给其取名为陈喆,小名凤凰,是一个眼睛不够大、鼻子不够挺、右边额头部分还有一块胎记的“丑女孩”,甚至还因此被姨妈或舅母常嘲笑“将来肯定嫁不出去”。

快乐的日子十分短暂,随着战争的深入南下,琼瑶的童年可以说是一场漫长的艰难的逃亡。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从成都,到湖南,经广西,越贵州,回四川,再来上海。琼瑶一家五口几度差点死在日本鬼子和汉奸的刺刀下,还第一次亲历与死神擦肩而过的恐惧。

那时候琼瑶只有六岁,双胞胎弟弟麒麟和小弟巧三都因逃亡不知去向,生而无望的一家三口决定一起去死。

东安桥上,琼瑶的“父母相对凝视,再凄然地拥吻在一起,然后从岸边的斜坡上向河中骨碌碌地滚去,一直滚进了河水”。

父亲把母亲的头按在水中,双双放弃了挣扎,琼瑶慢慢走向深水,被水淹没了头顶又本能的向父母求救。昏昏沉沉的母亲一下醒过来,救下琼瑶,三个人“劫后重生”。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如此年幼就目睹了父母的绝望和自杀,琼瑶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可想而知。

如果说这次自杀是外部的、被动的、无奈的选择,那第二次的自杀,却是琼瑶自卑、缺爱的失败者心理作怪。

结束了流离失所的生活,九岁的琼瑶第一次进学校插班到三年级,接受上海正规的学校教育。与出生于摩登上海的同学不同,来自四川乡下的琼瑶穿得土里土气,也只会讲四川话,数学连加减法都不会。

从初入上海小学的不能适应,到远走台湾中学后,琼瑶的功课除了语文都是一塌糊涂,数理化考试不是0分就是20分。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在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中学教员的“教育家庭”,小妹是几乎门门是100的天才,麒麟和小弟也都各有千秋,只有琼瑶除了毫无发表希望的持续写作,没有任何出口可以排解内心的苦闷。

直到爱上了比自己大了25岁的国文老师,直到高考落榜,直到大不逆的师生恋闹的路人皆知,琼瑶的情感支撑第一次彻底的、毁灭性的崩塌。

滤镜美化的爱情

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琼瑶剧里轰轰烈烈的爱情过于不食人间烟火,所以大家自然凭借虚构和杜撰来抨击琼瑶剧的“狗血”,给琼瑶贴上美化小三和吹捧渣男的标签。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更何况,琼瑶确实是现实层面上的第三者,到了80岁还被继子和继女“打脸”:我爸只是失智,琼瑶每天问他“你爱我吗”,这对我爸是很大的压力。

晚年失爱,琼瑶自己一手打造的“爱情传奇”终了也破灭了。

与琼瑶的辩解和自白不同,出版人平鑫涛的前妻及子女从未接纳这个“第三者”,而那些现实和“琼瑶出品”里浪漫情节的相互映照,那些琼瑶写下的她和平鑫涛的爱情故事到底有多少真实性可言?

琼瑶恋爱三次,她口中“第一次纯纯的爱”是和比自己大25岁且结过婚的国文老师,第二次是“贫贱夫妻百事哀”的、比琼瑶大6岁的台大高材生,第三次就是最为人所知的,与琼瑶共度一生的、比琼瑶大11岁的平鑫涛。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从琼瑶的三段感情中,不难看出琼瑶择偶观的“轰轰烈烈”,第一段反保守伦理观,第二段闪婚不成熟,第三段插足婚姻不道德,无一不无视传统婚恋观且不顾父母的反对,“迷信人间有爱”。

不得不说,琼瑶很擅长将自己的遭遇修饰成传奇,一地鸡毛的爱情也能被她写到开出花来。

关于第一段恋爱,1963年琼瑶把这段发乎情、止乎礼的初恋写在了她的首部长篇小说《窗外》,第一章到第十四章几乎都是真实记录。

琼瑶因初恋无果、高考落榜再度求死,搜集了许多安眠药、镇定剂等吞服自杀,结果当然是被救活了,不过琼瑶和老师的恋情也曝光了,其母亲也用尽了手段阻止两人的恋情。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在琼瑶看来,母亲的种种手段让自己胆战心惊,像是状告到警察局说老师“引诱未成年少女”,状告到教育局说老师“诱拐学生”,当年虽说琼瑶已19岁,可根据当时台湾政策20岁才算成年的规定,老师行为确实不合理也不合法。

而且在普世观念中,大家也多会倾向于支持琼瑶父母而不理解琼瑶的作为,毕竟《洛丽塔》和《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等一些师生恋惨剧,成年人行为偏差都是不容原谅的犯罪行为。

第二段恋爱,也是琼瑶的第一段婚姻,琼瑶定性与庆筠的婚姻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第三段恋爱,开始于平鑫涛对琼瑶的一见钟情,而当时36岁的平鑫涛已结婚并有三个小孩,且毫不顾忌的向琼瑶大献殷勤,又是送唱片、送电唱机,后来与琼瑶维系了一段长达十余年的婚外情。

婚内出轨,为了儿女让琼瑶等自己谈判离婚等了八年,却是琼瑶笔下的、心里的真爱,是深情、浪漫、负责任的男人,可见琼瑶的美化爱情的能力。

琼瑶对自己的认识虚无缥缈,说自己是“不切实际的、浪漫的、幻想的、热情的、天真的、不成熟的”,像形容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女般形容自己。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她说自己是传统教育下长大的人,却违背传统标准当“第三者”;她迷信人间有爱却从来不顾及亲情和别人的爱情伤害;她说着不伤害平鑫涛的妻子却从未彻底与平鑫涛断了联系;她声称自己是独立自主的女人却从来执迷于爱情信仰。

琼瑶的自相矛盾,琼瑶的双面人生,琼瑶的“小说+电影+歌曲”事业,成全了平鑫涛的皇冠也成全了琼瑶的爱情。

说是基于“钱图”的理想爱情也罢,说是基于“爱情”的殊途同归也罢,他们最终还是在流言蜚语里老去。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但我们不该因琼瑶爱情的八卦噱头,来彻底否定她的成就和人品,或许真是她太天真了,把自己置于如此不堪而争议的风头浪尖上,要知道,琼瑶可是失去了自己的爱情啊。

想起琼瑶最为出名的一句辩解“虽然我和鑫涛不该恋爱,但鑫涛该不该离婚只有当事人知道”,同样那些出自于琼瑶剧的经典情节,在大家抨击其狗血和杜撰时,却忽视了其中很多是琼瑶和平鑫涛爱情的“真实改编”。

八十多岁的琼瑶,还在出书,还在写爱,还在发声,这样的“晚节不保”其实很勇敢、很个性、很天真,不是吗?

双面琼瑶:黑到深处一点“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