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誰?是什麼時候封的?

__小易


在清朝時期,宗室爵位一共分為十二等:一、和碩親王,簡稱親王;二、多羅郡王,簡稱郡王;三、多羅貝勒,簡稱貝勒;四、固山貝子,簡稱貝子;五、奉恩鎮國公,簡稱鎮國公;六、奉恩輔國公,簡稱輔國公;七、不入八分鎮國公;八、不入八分輔國公;九、鎮國將軍(內分三等,為武將一品);十、輔國將軍(內分三等,為武將二品);十一、奉國將軍(內分三等,武將三品);十二、奉恩將軍(為武將四品)。

清代的宗室男性爵位分十二等,自和碩親王以下、輔國公以上,共6個等級的貴族統稱"入八分公";與之相區別的,有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等六級爵位,則統稱"不入八分公"。

其中鎮國公、輔國公有入八分與不入八分之別。入八分"與"不入八分"的"八分"是指八種待遇。八種待遇是: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不入八分"者不能享受這八種待遇。

那麼我們說的鐵帽子王並不在這十二等爵位裡面,又是什麼意思呢?

清朝的爵位繼承都是繼承一代降一級:某位親王死後,他的兒子(一般為嫡長子)繼承他的爵位,繼承後降到郡王,到孫子繼承的時候會被降到貝勒,以此類推。

而鐵帽子王則不受此影響,無論繼承多少代人,都會保持原來的爵位,即親王死後,他的兒子繼承的還是親王爵位,孫子繼承的時候也是親王爵位。

所謂鐵帽子王,其實本身就是親王或郡王,只是因為他們對國家做出了特別重大的貢獻,從而獲得了可以惠及子孫的特權。

題目中所說的八大鐵帽子王則是下面這八位在清初就封為親王的八人。

一、和碩禮親王:代善。代善是努爾哈赤的二兒子,清初四大貝勒中的一位,在努爾哈赤打仗的時候,就隨軍廝殺,被稱作古英巴圖魯,努爾哈赤死後,代善和他的兒子嶽託擁護皇太極即位,皇太極即位後,封代善為和碩禮親王。

代善在順治五年的時候去世,他的禮親王爵位一共傳了十世,共十二人,其中有兩人被奪爵位。

二、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自小就生活在宮中,由努爾哈赤加以撫養,所以他與皇子們關係很好,尤其是與皇太極的關係更是非同一般。父兄反叛後,依舊受到信任和重用。從青年時代起,追隨努爾哈赤南征北討,因軍功受封為和碩貝勒,是努爾哈赤時期共柄國政的八大和碩貝勒之一。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濟爾哈朗應軍功累積,晉封為和碩鄭親王。

濟爾哈朗在順治十二年的時候去世,去世的時候,順治親自下令休朝七天,舉國哀悼,這一殊榮僅有濟爾哈朗一人享有。鄭親王爵位共傳十世,共十七人,其中五人被奪去爵位。

三、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十四子。年少就隨父從軍,因為行軍作戰智勇雙全,被賜號墨爾根代青(意思就是聰明的統帥)。在崇德元年被封為和碩睿親王。皇太極去世之後,和代善共同擁立福臨,也就是順治帝當皇上,被順治成為叔父攝政王。

多爾袞在順治七年打獵的時候去世。睿親王爵位共傳了十一世,除了死後追封的三位,共八王。

四、和碩豫親王:多鐸(duo二聲)。多鐸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個兒子,也就是多爾袞的同胞弟弟,崇德元年封為豫親王。清朝大軍入關之後,多鐸率領大軍攻下南京。參與松錦大戰,獲大捷。順治元年(1644年),以定國大將軍從多爾袞入關,擊敗李自成軍。旋揮師破揚州,殺史可法;下江南,俘南明福王,晉和碩德豫親王。

多鐸在順治六年得了天花去世。豫親王爵位世襲九世,十三王,其中有兩人被奪爵位。

五、和碩肅親王:豪格。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晉封為和碩肅親王,同年六月,掌管戶部的事務,崇德六年(1641年)三月,被降為郡王。崇德七年(1642年)七月,因為軍功重新晉封為親王。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因為中傷多爾袞被削爵,之後跟隨清軍入關,清定都北京後,仍封肅親王。

順治三年(1646年)正月,被授為靖遠大將軍出征四川,同年十二月滅張獻忠政權。順治五年(1648年)二月,凱旋迴京,三月,被多爾袞構陷削去爵位,之後被幽禁,同年四月死於獄中。肅親王共傳九世,十王。

六、和碩莊親王(原為和碩承澤親王):碩塞。碩塞是皇太極的第五子,順治元年(1644年),封多羅承澤郡王。 隨後跟隨多鐸率軍南下,當時李自成據潼關,碩塞隨豫親王多鐸進攻陝州,擊敗李自成部將張有增、劉方亮,李自成親自迎戰,亦被擊破。隨後向南進兵,擊破明福王朱由崧。

姜瓖反叛期間,碩塞率領大軍討伐代州,為清軍解圍有功,晉升為親王。順治七年(1650年),降為郡王。順治八年(1651年),晉封和碩承澤親王。掌管兵部、宗人府。

碩塞在順治十一年去世,他的兒子繼承爵位後改為和碩莊親王。莊親王共傳八世,十一王,兩人被奪爵位。

七、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嶽託是代善的兒子,一生升降多次,性格狂妄傲慢,曾經清太宗兩次免他死罪。天命十一年,封貝勒。崇德元年四月,封親王。同年八月,降為貝勒。二年八月,再降貝子。第三年三年,恢復貝勒爵位。

崇德四年己卯正月初九日卯時,嶽託在軍中病逝,當時年齡四十一歲,追封為克勤郡王。多羅克勤郡王共傳十三世,十七王,三人被奪爵位。

八、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勒克德渾是努爾哈赤的曾孫,代善的孫子,父親是代善的三兒子。作為努爾哈赤的子孫,繼承了先輩們的勇猛果敢,在明清鼎革之際的烽火硝煙中南征北戰,馳騁疆場,為清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封順承郡王。

順治九年的時候去世,順承郡王爵位共傳十世,十五王,其中三位被奪爵位。

以上就是題中所說的清初八大鐵帽子王啦,都是清朝初期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人物,所以才能夠封為鐵帽子王,爵位世襲罔替。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清朝八大鐵帽子王分別是禮親王代善、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鄭親王濟爾哈朗、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鐵帽子王有三大特權:
1、“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2、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3、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下面西蒙君給大家講講這八大鐵帽子王的被封時間及最終結局。

第一、禮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禮親王。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其中兩個被奪爵。

第二、鄭親王濟爾哈朗,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是惟一非帝王直系子孫。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鄭親王。道光二十六年端華襲封,咸豐十一年(1861)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肅順,端華賜自盡。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奪爵。
第三、睿親王多爾袞。多爾袞為努爾哈赤14子,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為睿親王。其身後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後繼承爵位。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不計追封者共8王。
第四、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15子。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豫親王。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二人被奪爵。
第五、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肅親王。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第六、莊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明弘光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莊親王。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二人奪爵。
第七、克勤郡王嶽託。嶽託太宗崇德元年(1636)封為成親王。爵位兩度被降為貝子,崇德三年病死軍中。詔封克勤郡王。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三人奪爵。

第八、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西蒙君simonjun


“八大鐵帽子王”係指給後金、清朝帶來福祉的八位親王、郡王,他們是大清帝國的開國元勳,大都入關前由清太祖努爾哈赤親封;他們的爵位不像其它王爵那樣,子孫每繼承一次,爵位就降級一次,而是“世襲罔替”,永遠不降!他們是大清國真正的牛人。他們是—

1、禮親王

有“清代第一王”之稱。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系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勇猛,被稱為“古英巴圖魯”,順治五年病逝,乾隆43年配享太廟,末代禮親王為世鐸。禮親王世爵傳10世,12人襲爵,其中2人被削爵。

2、鄭親王

始封祖為鄭親王齊爾哈朗,系清太祖努爾哈赤之侄(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是惟一非帝王直系子孫,順治12年去世,乾隆43年配享太廟。世爵傳10世,17人襲爵,其中5人被削爵。

3、睿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努爾哈赤14子多爾袞。多爾袞以作戰勇敢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進京後被稱為“皇父攝政王”,是清初實際上最高統治者。順治七年死於岀徵路上。世爵傳11世,不計追封者共8王。

4、豫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努爾哈赤15子豫通親王多鐸。多鐸太宗時於大淩河大破明軍祖大壽之師,從此明朝再無規模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入關後率軍克南京,致南明弘光帝岀降。順治六年病逝,乾隆43年配享太廟。世爵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削爵。

5、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入關後率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餘部,崇德元年封肅親王。豪格與多爾袞不睦,被多爾袞奪爵、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平反,乾隆43年配享太廟,世爵傳9世10王。

6、莊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打李自成,攻陷南京,俘明弘光帝朱由崧,死於順治11年。其子襲爵後改號莊親王,爵傳8世11王,其中2人被削爵。

7、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嶽託。嶽託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著,太宗元年封為成親王。嶽託性格狂妄,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崇德三年死於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43年詔享太廟,世爵傳13世17王,其中3人被削爵。

8、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三子薩哈磷。順治元年勒克德渾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世爵傳10世15王,其中3人被削爵。


lm愛國者


鐵帽子王:乃系清朝爵位制度中世襲罔替、永不降爵的郡王以上爵位。在清朝歷史上共晉封了12位初始鐵帽子王:分別為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莊親王愛新覺羅·碩塞;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嶽託;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怡親王愛新覺羅·胤祥;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在清朝皇室爵位晉封制度中,分為功封和恩封兩種,其中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豪格、碩塞、嶽託、勒克德渾等八位鐵帽子王乃系清朝“打江山”——開國之初立下汗馬功勞,清朝皇帝根據皇室成員們的巨大功勳晉封的王爵,屬於“功封鐵帽子王”。

胤祥、奕訢、奕譞、奕劻等四位鐵帽子王乃系清朝“守江山”階段,為鞏固皇權統治、推進清朝穩固發展做出極大貢獻的功臣晉封的王爵,相比較於開國時期皇室宗親的巨大戰功,後世鐵帽子王的爵位更需要皇帝的恩賜才能獲得,所以屬於“恩封鐵帽子王”。

問題中的清朝八大鐵帽子王指的就是清初時期的功封鐵帽子王。

努爾哈赤時期的後金政權,尚無親王、郡王等爵位,而只是“貝勒”名號。皇太極建立清朝以後,才首次明確皇室成員親王、郡王等爵位的劃分。公元1636年,清朝建立的當年,皇太極根據所立戰功和朝中威望等綜合考量,晉封了6位親王、1位郡王、2位貝勒,這成為了清朝八位鐵帽子王的晉封基礎。

順治皇帝繼位以後,在皇太極所晉封爵位的基礎上,加封皇太極第五子碩塞為多羅承澤郡王,順治八年,晉封為親王。自此,八位鐵帽子王全部出現,但此時並未明確“世襲罔替”的爵位準則,或者“遞降承襲”、或者“因罪廢黜”、或者“更改爵位名號”。直到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為多爾袞平反之際,才正式確立6位親王、2位郡王能夠“世襲罔替”,成為鐵帽子王的爵位承襲制度。


正說清代十二朝


滿清封爵的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因在戰爭中立下軍功而封爵,這稱為軍功封;另一種是因屬於皇帝的直系子孫而封爵,這叫做恩封。還有一種就是世襲罔替的親王。清朝有八大世襲親王,在眾多親王、郡王中,最為顯赫當屬“八大鐵帽子王”。這八大鐵帽子王均是為清朝南征北戰,為清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的親王,同時亦是同源血親,可謂是滿門虎將。那麼這八位鐵帽子王又都是誰呢?

1.禮親王:代善 2.鄭親王:濟爾哈朗 3.睿親王:多爾袞 4.豫親王:多鐸 5.肅親王:豪格 6.莊親王:碩塞 7.克勤郡王:嶽託 8.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其中代善,多爾袞,多鐸是努爾哈赤的兒子,豪格和碩塞是皇太極的兒子,濟爾哈朗是舒爾哈齊的兒子,嶽託是代善的兒子,勒克德渾是代善的孫子。

可以看出最初的八大鐵帽子王基本上就是一個圈裡的人物。清朝最大的封賞莫過於這八大鐵帽子王,王位更是世襲罔替,一般爵位的繼承如果沒有特殊貢獻是需要降級的,這對後代是莫大的榮光。而且,如果王位繼承人犯法,只判人不奪爵,由其他同族人繼承。

那這八大鐵帽子王為何能有此殊榮?在清朝征戰之時,皆是獨領一方的將領,人人能征善戰,勇猛過人,不僅有武力更有智謀,為清朝的建立做出了卓越貢獻,他們遠非那些無權無能,養尊處優的其他諸王可比,其中,代善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已經封為貝勒,與皇太極齊名,代善在努爾哈赤時期,帶領兄弟統一女真部,建立後金政權,是努爾哈赤的左膀右臂。睿親王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14子,17歲就已經隨父出征,更是卓越,特別是他親率八旗軍隊入主中原為清朝建立全國政權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而且更是成為了清初攝政王,代福臨攝政。

他們不僅地位高,而且擁有實權,都各自有各自的軍隊,除了是親王之外,更是一旗之主,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都是清初“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決策者,可以說是皇帝也要敬三分的人物。八大鐵帽子王一直延續到清朝滅亡,真切的見證著歷史長河的變遷。


熱血方圓


清朝宗室的爵位分為十二等,如我們在電視劇中經常看到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等。而鐵帽子王則是王爵中最為尊貴的一種,它不像其他爵位,每過一代就會降一個等級,鐵帽子王是世襲罔替,永不降爵。因此,這個王爵被民間俗稱為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

所謂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其實直到乾隆時才叫起來。分別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這八個人,因功勳卓著,同時又是皇室,因此被封為八大鐵帽子王。

八旗

努爾哈赤以女真部落為根基所建立的八旗制度,是一個典型的奴隸制軍功集團。努爾哈赤視八旗為私人財產,因此他將八旗分封給他的子孫和親屬,如他的嫡系子孫代善、皇太極、多爾袞、嶽託、豪格等人,麾下都有八旗佐領,甚至直接成為旗主,不過此時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封爵制度,因此,並未確定八大鐵帽子王。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死後,1636年,皇太極成為繼承人,並改國號為大清,正式頒佈了封爵制度。皇太極冊封了親王、郡王共七人。在這次冊封中,代善為禮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嶽託為成親王等等,基本奠定了後來八大鐵帽子王的基礎。但是這次所分封的王爵並不能世襲罔替,而且所分封的親王、郡王也有多人爵位仍有變化。

皇太極

順治繼位後,除了恢復豪格、多鐸等人親王的爵位,也加封了皇太極第五個兒子碩塞為承澤郡王,並在順治八年又將其升為親王,碩塞這一支也被稱為莊親王。順治五年,又將代善之孫勒克德渾為順承郡王。

雖然經歷了兩代帝王兩次正式分封爵位,但此時的清朝依然沒有明確這些王爵可以世襲罔替,並且他們很多人的爵位也始終在變化,不斷有人爵位被廢黜、被降爵或被更改。如著名的睿親王多爾袞,在他死後,先被順治封為義皇帝,很快又被黜出宗室,廢除尊號,直到乾隆年間方才平反。

多爾袞

一直到清朝中期,乾隆繼位後,乾隆三十四年,乾隆皇帝明確了清初王爵的名號,並且正式確認了世襲罔替的制度。直到此時,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才正式形成。

乾隆皇帝

這八個鐵帽子王中,除了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外,其他七人均為努爾哈赤的嫡系子孫。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八大鐵帽子王世襲罔替,但世襲罔替的是爵位而非本人,如果繼承王位的鐵帽子王們犯錯,依然會被罷黜或被懲罰。


歷史地理的那些事


大家好,我是史海漫步。


清朝定鼎北京後,統治者吸取了歷代帝王封藩的教訓,對自己的子弟們只封爵而不列土,即只給諸王一個空爵位,而不賜給他們領地。同時,還不準諸王離開京城,只允許他們在北京城內 建府第。所以清朝建國267年曆史中,封王百餘位,在北京城內修建了幾十座王府。 所謂“鐵帽子王”,指世襲罔替的王爵,表明其身份的高貴和地位的牢固,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


開國八大鐵帽子王

有清一代,清朝皇帝不斷封王,新的王府也不斷興建。其中最主要的是清初分封的八大“鐵帽子王”,分別為:

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莊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嶽託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這八大“鐵帽子王”均為清朝的開國元勳,如果說清王朝是“馬背上得天下”,那麼這8家“鐵帽子王”,可謂戰功卓著,為清朝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開國後四大鐵帽子王

到了清朝中後期,又封了4家“鐵帽子王”,即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和慶親王。所以,確切講,清朝應該有12家“鐵帽子王”。但是老北京人在談論這些“鐵帽子王”時,大多仍習慣稱“八大鐵帽子王”。


清初“八大鐵帽子王”的說法自乾隆時期才有,是後世之人對他們的尊稱,而非入關之時即已具備。八王之得以入世襲罔替之列,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曲折歷史。



這就是我的回答,謝謝大家。


史海漫步


禮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圖魯”。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代善又主持立福臨(世祖)為帝。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其後代襲爵有名者,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褳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昭後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其中兩個被奪爵。

鄭親王

始封祖為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是惟一非帝王直系子孫。濟爾哈朗從徵蒙古、朝鮮,崇德元年進封和碩鄭親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道光二十六年端華襲封,咸豐十一年(1861)文宗死,端華與其異母弟肅順等八人受遺詔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肅順,端華賜自盡。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5人奪爵。

睿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努爾哈赤14子多爾袞。多爾袞因軍功被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幼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被順治封為“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於出征路上,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迎於東直門。多爾袞死後被尊為義皇帝廟號成宗,配享太廟。後蘇克薩哈等攻訐他種種不法,被廢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家產人員入官,此後百餘年無人敢論及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曆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覆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諡日忠,配享太廟。其身後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後繼承爵位。睿親王世爵共傳11世,不計追封者共8王。

豫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努爾哈赤15子豫通親王多鐸。多鐸在太宗時於大淩河大破明軍祖大壽之師,從此明朝無有成規模之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軍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二人被奪爵。

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餘部。豪格與多爾袞多不睦,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竟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諡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莊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明弘光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莊親王。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二人奪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嶽託。嶽託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著,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嶽託作戰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被申斥,爵位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嶽託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三年病死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三人奪爵。

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3子薩哈磷,薩哈磷兼通滿、漢、蒙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3子。順治元年勒克德渾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怡親王

始封祖為怡賢親王允祥。允祥是清聖祖玄燁第13子。雍親王胤禛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諡為“賢”,又特於諡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垣襲爵,穆宗(同治)初立時載垣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後與鄭親王端華同被賜死。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恭親王

始封祖為恭忠親王奕訢。奕訢為清宣宗旻寧第6子。道光遺詔中遺命四子奕詝入繼大統的同時封奕訢為親王,文宗奕詝繼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訢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訢病逝,詔諡“忠”,配享太廟。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醇親王

始封祖為醇賢親王奕譞,奕譞是清宣宗旻寧第7子,咸豐年封醇郡王,其福晉為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晉封為醇親王,穆宗(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湉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譞去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光緒三十四年德宗載湉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於北京。

慶親王

奕劻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世爵的親王。奕劻是清高宗弘曆17子永璘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萬壽封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


哥也很無奈啊


鐵帽子王顧名思義就是可以世襲罔替的王爺,是清朝特有的。不像其他的王爵,如果父親是親王,嫡長子只能繼承郡王,以此類推。

滿清的八大鐵帽子王都是靠軍功授封的,含金量非常高。

一、禮親王——代善,完整的應該叫和碩禮親王,滿洲正紅旗旗主。是努爾哈赤的次子,總共傳了10世。

二、睿親王——多爾袞,全稱叫和碩睿親王,滿洲正白旗旗主。是努爾哈赤十四子,總共傳了11世。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先後加尊為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巔峰時期的多爾袞直接控制著五個旗,作為攝政王,首先控制著兩黃旗,其次是自己的正白旗和弟弟的鑲白旗,還有原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被多爾袞收拾了後,正藍旗就歸多鐸之子多尼,實際上也是有多爾袞操控。睿親王共傳了11世。

三、豫親王——多鐸,全稱是和碩豫親王,滿洲鑲白旗旗主,是努爾哈赤的十五子。清軍入關後,多鐸就是揚州十日的發起者,後來因為天花去世,共傳了9世。

四、肅親王——豪格,全稱和碩肅親王,皇太極長子。清軍入關後,豪格率軍入川剿滅張獻忠。豫親王共傳9世。

五、莊親王——碩塞,(和碩承澤親王)是皇太極五子,曾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等其子繼承爵位改為莊親王。共傳8世。

六、 鄭親王——濟爾哈朗,全稱和碩鄭親王,滿洲鑲藍旗旗主,是舒爾哈齊的第六子。鄭親王共傳了10世。

七、克勤郡王——嶽託, 全稱多羅克勤郡王,是代善的長子,共傳了13世。

八、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全稱多羅順承郡王,是代善的孫子, 清初平定南方軍功顯著。不過後代貌似碌碌無為的人比較多。共傳了10世。

以上是因軍功授封的鐵帽子王,還有四位是皇帝恩封的。

一、怡親王——胤祥,就是電視劇裡的十三爺,是康熙的十三子,雍正的兄弟。

二、恭親王——奕訢,道光皇帝的第六子,被稱為“鬼子六”。

三、醇親王——奕譞,道光皇帝的第七子。

四、慶親王——奕劻,第一代慶親王是乾隆十七子,被嘉慶封為慶親王,不過不能世襲罔替, 後來慈禧懿旨封慶親王。光緒時期得到世襲罔替的許可,一共傳了四代三位慶親王、二位慶郡王。





蓋世楠爵


鐵帽子王是清代對「世襲罔替,配享太廟」王爵的稱謂。

乾隆皇帝詔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鐵帽子王:

和碩睿親王:愛新覺羅多爾袞

和碩鄭親王:愛新覺羅濟爾哈朗

和碩禮親王:愛新覺羅代善

和碩豫親王:愛新覺羅多鐸

和碩肅親王:愛新覺羅豪格

和碩承澤親王(後改為莊親王):愛新覺羅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愛新覺羅嶽託

多羅順承郡王:愛新覺羅勒克德渾

其中,愛新覺羅嶽託和愛新覺羅勒克德渾是愛新覺羅代善的兒子。

另外,清朝中後期也恩封了幾個鐵帽子王:

和碩怡親王:愛新覺羅允祥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欣

和碩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

和碩慶親王:愛新覺羅奕劻

滿清封爵從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下共十四等,其爵位並不世襲,每世遞降一等。無爵位的宗室叫“間散宗室”,用四品頂戴。惟有禮親王、睿親王、肅親王、鄭親王、莊親王、豫親王、順承郡王、克勤郡王八個家族,因為其祖有大功勳,被賜世襲不降封典,即俗稱所謂“鐵帽子王”。如果某“鐵帽子王”獲罪奪爵,以其旁支襲爵。每逢節慶大典王公上表慶賀或各王集議大事上表列銜,均以禮親王居守。滿清時,另外還有四家世襲親王。怡親王、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

以下八位為“軍功封”鐵帽子王:

禮親王

始封祖為和碩禮烈親王代善。代善是清太祖奴爾哈赤次子,他隨清太祖征戰四方作戰英勇,被稱為“古英巴魯圖”。清太祖死後,代善與其子嶽託擁皇太極即位,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進封和碩禮親王。皇太極死後,代善又主持立福臨為帝。代善順治五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其後代襲爵有名的子孫,如嘉慶十年襲爵的禮親王昭璉是皇族中著名學者,著有《嘯亭雜錄》等傳世,昭璉後因凌辱大臣被奪爵。末代禮親王叫世鐸,清帝退位後去世。禮親王世爵共傳10世,12人襲爵,2人被奪爵。

睿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多爾袞以作戰勇敢賜號“墨爾根代青”,崇德元年封為睿親王。皇太極死後,他顧全大局和禮親王代善共立太宗之子福臨即位。順治元年多爾袞進入北京,安撫百姓,制定章法制度,是清初實際上的最高統治者。多爾袞先後被順治稱為“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死於出征路上,年僅39歲,靈柩回京時,順治親自在東直門迎接。多爾袞死後被尊為“義皇帝”,廟號 “成宗”,神主附太廟。後來蘇克薩哈等攻奸他種種不法,被廢掉尊號,黜出宗室,毀陵墓,家產人員入官,此後百餘年無人感議論此事。乾隆三十八年清高宗弘曆下令修葺東直門外睿王墳,乾隆四十三年為其平反覆其王爵,其爵世襲罔替,追諡曰“忠”,配享太廟。其身後無子,以同母弟多鐸之後繼承爵位。睿親王世襲共傳 11世,不算追封的,共8王。

豫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祖奴爾哈赤15子多鐸。多鐸在太宗時於大淩河大破明軍祖大壽之師,從此明朝沒有成規模的抵抗,崇德元年封豫親王。清軍入關後,他率領軍隊攻克南京,南明弘光帝出降。順治六年以痘症病逝,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豫親王世爵共傳9世13王,其中2人被奪爵。

肅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長子肅武親王豪格,因功於崇德元年封肅親王。清軍入關後率領大軍西征川陝,剿擊李自成、張獻忠餘部。豪格與多爾袞不和,順治元年因語侵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被拘禁死於獄中。順治八年世祖親政,為長兄昭雪,恢復原封諡肅武親王。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末代肅親王善耆清末任民政部尚書。清帝退位後,避居大連與日本人過從甚密,死於1922年。肅親王世爵共傳9世10王。

莊親王

始封祖為清太宗皇太極第5子承澤裕親王碩塞。碩塞與多鐸共同在河南攻擊李自成,又隨軍攻破南京,俘虜明弘光皇帝朱由崧。順治十一年碩塞死,其子襲爵改號莊親王。莊親王一支共傳8世11王,其中2人奪爵。

鄭親王

始封祖為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清太祖的侄子(奴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6子),是唯一非帝王直系子孫。濟爾哈朗從徵蒙古、朝鮮,崇德元年進封和碩鄭親王。順治十二年去世,乾隆四十三年配享太廟。道光二十六年端華襲封,咸豐十一年文宗死,端華與其異母弟肅順等八人受遺詔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共理朝政。慈禧發動辛酉政變殺肅順,端華賜自盡。鄭親王世爵共傳10世,17王。其中五人奪爵。

克勤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長子嶽託。嶽託自幼隨父祖征戰,功勞卓,太宗崇德元年封為成親王。嶽託作戰勇敢,但性格狂妄傲慢,屢屢被申斥,封爵兩度被降為貝子,太宗兩次免其死罪。清兵入關後,嶽託率部攻山東克濟南,崇德三年病逝軍中。詔封克勤郡王,乾隆四十三年詔享太廟。克勤郡王世爵共傳13世17王,其中3人奪爵。

順承郡王

始封祖為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其父為代善第三子薩哈轔,薩哈轔兼通滿、漢、蒙古三種文字,屢建戰功,崇德年間病死,追封穎親王,勒克德渾是其第三子。順治元年他被任命為平南大將軍,順治五年封順承郡王,順治九年去世。順承郡王世爵共傳10世15王,其中三人被奪爵。

以下是“恩封”的四位世襲親王:

怡親王

始封祖是怡賢親王允祥。允祥是聖祖玄燁第13子。雍親王允縝即位後,即封其為和碩怡親王,雍正八年去世,諡為“賢”,又特別在諡前加“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配享太廟,乾隆時定怡親王爵世襲罔替。道光時載恆襲爵,同治初立時與端華、肅順等同為八位顧命大臣之一。辛酉政變後與鄭親王端華同賜死。怡親王世爵共傳8世9王。

恭親王

始封祖是恭忠親王奕忻。奕忻為道光第6子。道光遺詔中遺命皇四子奕濘入繼大統的同時封奕忻為親王。咸豐即位後即封其為恭親王。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得到了奕忻的大力支持配合。兩宮垂簾聽政任命他為議政王,後賜其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同治七年以後遭忌不再參與朝政。光緒二十四年奕忻病逝,詔諡曰“忠”,配享太廟。恭親王世爵共傳3世2王。

醇親王

始封祖為醇賢親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豐年被封為醇郡王,其福晉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進封為醇親王。同治死後無嗣,其子載恬即位,改元光緒,醇親王食親王雙俸、王爵世襲。光緒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廟,“稱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其子載灃襲爵。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死,載灃子溥儀入繼大統,載灃為監國攝政王。1951年載灃病逝於北京。

慶親王

始封祖是奕匡。奕匡也是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罔替的親王。奕匡是乾隆17子永磷的嫡孫,光緒十年命其管理總理衙門,封慶郡王。慈禧60大壽時封為親王,深得慈禧信任,曾與李鴻章共同主持辛丑議和。慈禧死後載灃掌政,為緩和親貴之爭賜其王爵世襲。辛亥革命爆發後,奏啟用袁世凱,清廷退位後被清朝親貴遺老目為“賊子”。後寓居天津,1918年病死。其王爵只有一代,沒有來得及世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