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中國(航天局)去哪兒了?美國大搞“簽證封鎖”丟了誰的臉

中國(航天局)去哪兒了?美國大搞“簽證封鎖”丟了誰的臉

“在這個會議上,我想念一個重要的航天局。中國(航天局)去哪兒了?”

日前,在第70屆國際宇航大會開幕當天的第一場全會活動上,1000多名現場聽眾通過手機投票將這一提問置頂了。出現這個場面的原因是,大會的官方議程上預定在華盛頓會議中心發表演講的中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吳豔華沒有出現。

在現場觀眾“集體施壓”下,即將擔任國際宇航聯合會主席的帕斯卡萊·埃倫弗羅因德將其歸因於“時間衝突”,但並未進一步解釋。而據會場的一些人士透露,真實原因是中國代表團的赴美簽證受阻。

雖然尚沒有官方就此的回應,但對於簽證問題的質疑決非空穴來風。一段時間以來,美國方面對中國的學者、學生、企業界人士和科技人員等赴美普遍採取了拒籤、拖延簽證申請、吊銷赴美長期簽證、盤查騷擾等措施,僅去年一年,就有30名中國學者遭遇“簽證封鎖”。

中國(航天局)去哪兒了?美國大搞“簽證封鎖”丟了誰的臉

為什麼不讓中國參加美國“登月門戶”建設?美國選擇合作伙伴的標準是什麼?會場大屏幕上刷新著聽眾關心的問題。對此,出席大會開幕式的美國副總統彭斯直言不諱:要推動美國為主導的國際航天合作,而美國要與“志同道合的熱愛自由的”國家合作。很顯然,在美國人的價值判斷裡,中國並不在其列。

這一表態也毫不意外地遭到了與會代表的齊聲批評,“我不會因為別人和我想法不一樣就停止合作,恰恰相反,這正是要合作的理由”“希望與中國開展探月合作”……只不過,這樣的願望在這屆大會上是難以達成了。探討航天國際合作的宇航大會,卻單單把中國這樣一個航天領域的領軍者拒之門外,其權威性和含金量自然也大打折扣。

中國(航天局)去哪兒了?美國大搞“簽證封鎖”丟了誰的臉

在新中國的航天奮鬥史上,被拒的境遇實在太多了。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就曾直言:“做火箭、做衛星、做‘嫦娥’,別人一個元器件都不賣給你,就是要封鎖你,或者說就是要扼殺你。我們只有一條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自主創新。中國人只有直起腰桿、挺起胸膛,自己去克服這些難處。”

猶記上世紀90年代,中國希望加入國際空間站計劃,但NASA根據《瓦森納協議》和“沃爾夫條款”斷然禁止了與中國一切形式的航天合作。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中國下定決心一定要建造屬於自己的空間站。

20年彈指一揮間,中國已先後實現了第一次載人航天、第一次太空行走,併發射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天宮2號”。2022年前後,中國將建成自己的第一個空間站,而以前那個拒絕我們加入的國際空間站,將在2024年退役墜入太平洋。屆時,全世界只有中國擁有空間站。

中國(航天局)去哪兒了?美國大搞“簽證封鎖”丟了誰的臉

西方曾經無比天真地以為,通過《瓦森納協議》就能在高技術領域鎖死中國的發展,但他們可能已經忘了,時間已經到了21世紀,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一窮二白的農業國。巨輪一旦向前,便再也不會停下。

似乎是時代場景的穿越,2018年底,“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月背軟著陸,而在工程研發推進過程中,美國人曾提出請求,想讓我們延長中繼星的使用壽命、在“嫦娥四號”上安放信標機。

曾經對我們不屑一顧並將我們拒之門外的一些人,如今卻主動跑來跟我們合作。正應了那句話:昨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可是,有誰知道,這一路走來,我們遭到了多少冷眼與嘲笑,經歷了多少艱難與辛酸?

中國(航天局)去哪兒了?美國大搞“簽證封鎖”丟了誰的臉

曾經,我們花費近10億進口的盾構機,還要處處看人臉色,國外專家連維修過程都不給我們看,一條警戒線把中國人擋在外面。2015年,國產首臺鐵路大直徑盾構機打破了國外近一個世紀的技術壟斷。現在,中國的盾構機佔全球市場份額三分之二,將外國同類產品價格拉低了40%。

曾經,港珠澳大橋面臨難度最高的海底隧道段沉管施工,我們提出3億元換取施工難度最大部分的技術支持。對方卻回應:3億元只能給你們唱首歌,唱首祈禱歌。面對如此羞辱,我們歷經數年探索,最終完美攻關。荷蘭人最後也不得不承認,中國一躍成為世界領先的隧道技術大國。

曾經,美國人關掉了GPS,使我們在一次軍事演習中數枚導彈完全打偏。從這一刻起,我們決定,無論花多少錢,都要搞出自己的衛星定位系統。今天,“北斗”組網已正式從“區域”走向“全球”,明年將成為中國標配,再也沒有人能矇住中國人的“眼睛”。

有一種強大,是封鎖出來的!當彭斯充滿傲慢地宣示著美國人的“合作”標準時,我們已可以硬氣回應:中國人上太空不用你美國簽證!

中國(航天局)去哪兒了?美國大搞“簽證封鎖”丟了誰的臉

上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和烏克蘭在商討遼寧艦前身瓦良格號的處置辦法時,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洛夫感慨到:

“航母需要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九個國防工業部、600個相關專業、8000家配套廠家,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才能完成它。只有偉大的強國才能建造它,但這個強國已不復存在了。”

歷史總會重複,70多年前,錢學森、鄧稼先、趙忠堯、華羅庚們的祖國科技夢和馬卡洛夫的航母夢一樣無從談起,只能寄託在大洋彼岸。歷史又不會簡單地重複,後來在感召下,“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他們紛紛歸國,在艱苦的歲月,鑄就了輝煌歷史,為今天這個偉大的中國打下了基礎。

這種精神,正是激勵我們不斷前行的力量。

中國(航天局)去哪兒了?美國大搞“簽證封鎖”丟了誰的臉

*本文由樹木計劃支持,長安觀察出品,首發在今日頭條平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