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進軍大家電,小米的爆款模式還能奏效嗎?

進軍大家電,小米的爆款模式還能奏效嗎?

近期,小米發佈了四款冰箱,正式進軍大家電。至此,小米實現了電視、空調、洗衣機、冰箱等家電“四大件”的全覆蓋。從配置和價格來看,米家冰箱依然主打性價比,價格最低的僅999元,再結合之前推出的空調和洗衣機價格,很明顯,小米將手機模式直接移植到家電領域,即希望通過低價打造爆款,以爆款帶動整體銷量。小米手機目前的增長困境告訴我們,這一模式能否順利複製在智能家居領域,值得深思。

相較於手機,大家電的消費頻次要低很多,在規模上勢必無法與手機相提並論。由此,在家電領域,小米的低價爆款模式與規模效應之間就產生第一個悖論——家電消費頻次低,小米又實行爆款策略,導致規模效應遞減,而家電恰恰是一個規模取勝的行業。

那小米為什麼依然要進軍大家電呢?這與其整體戰略有關,IoT已經成為小米除手機之外的另一大增長引擎,而智能家電是IoT目前最大的落地領域。

雖然小米IoT目前連接了超過1.7億的設備,但一方面大部分還侷限在手環、智能音箱等幾種小品類上,另一方面,較整體激活量而言,活躍度並不高。因此,即使在面臨全國家電行業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小米依然要開闢大家電這個新戰場,以此增加其連接設備數量和提升活躍度,畢竟家電的使用頻次遠高於手環。

家電行業的競爭激烈程度並不亞於手機行業,小米的“價格戰”都是家電行業玩過的,在價格戰中勝利的美的、海爾、格力們有著足夠的實戰經驗。並且,在被互聯網教育了十幾年的用戶,價格已經不是影響消費決策的唯一因素。價格之外還有智能化體驗,比如IoT。而在這場家電IoT大潮中,各類玩家扎堆,譬如就在小米發佈冰箱的前一天,美的在發佈了十項和IoT相關的創新技術成果。這也就意味著小米既要面對硬件銷量的競爭,又在IoT技術方面與家電類企業同臺競技,而且是一場硬戰。

不同的起點也決定了這兩大類玩家採用不同戰術。相較小米的爆款模式,美的的IoT則是全線出擊,在技術方面,推動從芯片到平臺,再到應用的全鏈條覆蓋,在品類上,涵蓋了從冰箱、空調、洗衣機等大家電到電飯煲、微波爐等小家電全部產品。

這也就引出了第二個悖論,IoT和互聯網的發展模式類似,前期需要大量的場景和數據支撐,以此建立全鏈條尤其是底層技術的規範和標準。而小米目前儘管連接的設備數量龐大,但依然集中於生活娛樂電器等垂直細分領域,在規模更大的家電領域缺乏制定標準的場景和載體。

美的的家電產品基本上已覆蓋家電全品類,並且在每個細分領域的市佔率幾乎都數一數二,2018年銷售收入已突破2500億元。去年,美的專門成立了IoT公司,負責全線產品智能化的連接,看得出美絕不僅僅只想在智能家居領域打造一兩款爆款。

以IoT為代表的新一代智能家電產品,規模與技術(也可以說是用戶體驗)一定是相輔相成的。首先,規模決定技術標準的適配度,小米的IoT技術應用主要還是適配於手環、手機、電視等少數幾個品類,因此有其侷限性,並且即使與外部家電企業合作,其技術議價權也大打折扣。而美的IoT技術框架是根據旗下全品類產品進行統一設計,而且是朝著要最大限度兼容更多的產品去設計;其次,規模可以提供數據,這對於IoT而言至關重要,每一個功能的反饋都將推動技術的迭代,而家電用戶的使用數據,小米顯然缺乏。而一旦標準統一,技術成熟,將大大提升用戶體驗,進而增加銷量,提升規模,從而進入一個正向循環。

當然,對於小米而言,這樣的路徑依賴,基因使然。其本身標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但卻選擇了以硬件的方式切入,要想實現其互聯網夢想,必須先打造足夠大的硬件規模。而受限於生產製造能力、渠道網絡等,其也只能選擇爆款的方式先拉動銷量。

小米選擇了一種以時間換空間的打法,因此其節奏勢必早期高舉高打,而對於已經擁有“市場空間”的家電類企業,則只需要耐心打磨產品。



首席觀察團

專注科技互聯網&房地產領域獨家深度報道。

百家號認證優質原創作者、今日頭條認證優質財經領域創作者。

已在百家號、今日頭條、搜狐、騰訊、新浪、網易、雪球等媒體平臺開設專欄。無授權不得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