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8 夜空首杀:人类第一次机载雷达截击战果

夜空首杀:人类第一次机载雷达截击战果

导语:在空中力量萌芽的初期,夜间战略轰炸是一场易攻难守的对抗,原因非常简单:进攻方可以借助月光/星光的指引,飞抵敌方广袤的城市目标区上空,随心所欲地投下炸弹。此时的战略轰炸无法精确打击任何军事目标,只要杀伤对方平民、造成心理恐慌、动摇整体士气,便大致完成了目标。与之相反,在广袤黑暗的夜空中,防御方很难确定入侵者的精确方位、再组织有效的高射炮或者战机防御。

正因为如此,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才能一次次出动齐柏林飞艇,在夜间飞越英吉利海峡,对英国大城市发动一系列空袭行动,给英国人民造成极大的震撼。千百年来,敌人第一次不费吹灰之力地越过海峡天堑袭击英国本土——而且完全无法阻挡!

在英国方面,虽然组织起探照灯阵地以及夜间战斗机拦截,但是收效甚微。主要的问题还是截击机无法在夜间有效的做到精确拦截,只能在探照灯阵地上空等待机会,并没有主动拦截的能力。也就是说,一旦入侵者远离固定的探照灯阵地,一切拦截行动都是徒劳的。

夜空首杀:人类第一次机载雷达截击战果

▲一战时期齐柏林飞艇夜间空袭,给英国人带来的恐惧一直持续到二战

这一切,将在机载雷达出现后得到彻底的改变。随着雷达技术的萌芽和发展,1936年,英国人开始建立本土链雷达站。这时,20年前齐柏林飞艇和哥塔式轰炸机光临伦敦上空的那一幕依然深深的烙印在英国人脑海中,他们开始考虑把雷达设备搬上截击机,以求在深邃的夜空中能够主动寻找并歼灭入侵的轰炸机。

夜空首杀:人类第一次机载雷达截击战果

▲英国以及美国机载雷达之父:爱德华·“塔菲”·鲍恩

爱德华·“塔菲”·鲍恩的主持下,英国人在1939年拿出了一套全新的设计,定型为AI MKI(机载雷达一型)。1939年6月,技术人员在英国战斗机司令部最高领导——休·道丁上将以及众多空军部官员面前充分展示了这种装备在夜间发现敌机的潜力:鲍恩让道丁驾驶一架费尔莱“战争”轻型轰炸机作为目标机,而他在另外一架装上雷达的“战争”中引导拦截。

在各种接敌角度上,鲍恩指挥的“战争”都能有效的把道丁拦截住。有一次,鲍恩甚至在云层中追击到近乎贴着对方正后方的距离。等到两架飞机出云后,道丁才惊觉原来已经被咬尾。这次惊人的演示让在场所有人都印象深刻。

夜空首杀:人类第一次机载雷达截击战果

▲费尔莱“战争“轻型轰炸机

这次试验给与皇家空军极大的鼓舞。到了1939年秋天,第一个装备夜间雷达战斗机布伦海姆IF战斗型的第25中队加入到开发以及培训过程来。

在这个阶段,英国人的米波机载雷达存在一定技术缺陷,即地面反射干扰。雷达的地面回波会在屏幕上产生类似一颗圣诞树的图案、削弱雷达的有效作用距离。日后德国空军的类似机载雷达也存在类似问题反射。这种困扰直到1942年盟军开始装备厘米波机械扫描雷达后才得以解决。

夜空首杀:人类第一次机载雷达截击战果

AIMKI的阴极射线屏,左屏是目标距离和高度偏差,右屏是目标距离和左右偏差。较为抽象地表示:目标在左上方。注意顶上像树顶一样的回波就是臭名昭著的“圣诞树”

为了解决令人困扰的培训以及新设备测试问题,在1940年,一个新的培训/测试部队成立了,这就是日后著名的FIU——战斗机截击单位(Fighter Interception Unit)。该单位第一份任务就是测试新开发的GCI——地面截击引导雷达,尝试在这种雷达的指挥下,驾驶配备机载雷达的布伦海姆夜间战斗机拦截目标。

此时,不列颠之战正式开始。在空战前期,德军不仅在日间大规模空袭皇家空军的机场设施,并且在夜里也有小波袭扰轰炸,根据记录,从1940年6月开始皇家空军的战斗机部队已经开始有拦截夜间骚扰德机的记录。对于FIU的测试机组来说,德机自己送上门了,方便他们在实战中检验真理。

夜空首杀:人类第一次机载雷达截击战果

▲布伦海姆夜间战斗机,注意机翼下面的雷达接收机天线

夜空首杀:人类第一次机载雷达截击战果

布伦海姆IF夜间战斗型的AI MKIII型雷达发射机在机头位置,接受天线位于机身左方引擎上以及机翼上下两端,依靠接收器的三角定位测定目标方位。

1940年7月22—23日夜间,一架由FIU测试单位机组驾驶的布伦海姆在苏赛克斯海岸外围做飞行巡逻。在这之前,该单位为了实战测试,已经在这个空域伏击好几天了。但是,要么德国空军的夜间轰炸编队没有经过该空域,要不就是截击的时机不好跟丢了目标。总之,到目前为止FIU测试单位的成绩单还是白板一块。

夜空首杀:人类第一次机载雷达截击战果

▲一个布伦海姆夜间截击机组正在登机

几天的蹲守得到了回报,接近午夜时分,苏赛克斯附近代号为“桩子”的本土链雷达站传来消息:发现正在飞越海峡的敌机编队!布伦海姆机组立刻被引导到截击航向上。但是,最初德军意图蒙骗雷达站的操作手,把航向定在西南方向,假装是路过一样。

于是布伦海姆被召回到海岸巡逻航线上。几分钟后,德军编队改变航向、气势汹汹地往北杀来。这一幕虽然蒙蔽了本土链雷达站的操作员,但是同样部署在附近、用于测试的GCI雷达站缺看的清清楚楚:

GCI雷达站拥有PPI显示器,能清晰地展现德军编队的动态!于是,布伦海姆机组再次被引导到截击航向上。

夜空首杀:人类第一次机载雷达截击战果

▲PPI显示屏,相比本土链雷达的阴极射线屏简直是一项跨越式进步

回到截击航向后,布伦海姆机组立刻打开了自己的机载雷达,2分钟后便锁定了其中一个目标。他们悄悄尾随着目标到接近500英尺的距离,识别出目标为一架Do 17

。接近到400英尺的距离后,布伦海姆机组猛烈开火,并一直打到100英尺之内距离方才停火。由于受损严重,敌机立刻向右偏航坠落。英军机组试图尾随继续攻击,但是由于攻击距离实在太近,飞机的前风挡被敌机泄露出的油料喷了个满满登登,导致飞行员视野遮蔽、空间迷航。

布伦海姆呼啸着向下俯冲,在接近700英尺的高度才改平拉起。随后,该机被地面雷达引导返航。在敌军方面,那架被击落的Do17属于KG 3轰炸机联队,坠落在距离伯格诺5英里的外海,机组随后被救起。到坠机时,他们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击中了Do 17,因而从头到尾都没有做出任何还击。这一夜战斗结束,英国皇家空军的布伦海姆机组创造了世界上首个机载雷达引导的击落记录!

夜空首杀:人类第一次机载雷达截击战果

▲艺术图:布伦海姆击落一架道尼尔Do 17,机载雷达在一夜之间证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从这一天起,英国皇家空军内部再也没有人质疑机载雷达的实用性。对比古老的探照灯搜索-引导战术,地面雷达引导雷达截击机的战术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技术飞跃,能更有效地猎杀敌方的夜间轰炸机编队。很快,更多配备机载雷达的夜间战斗机生产出来,装备皇家空军的专业夜间截击中队,而火力贫弱的布伦海姆也被新型的英俊战士所替代。

夜空首杀:人类第一次机载雷达截击战果

▲装备多门20炮的英俊战士夜间战斗机,无疑是德军轰炸机的噩梦

1940年年末到1941年年中的“冬季闪电攻势”中,德国空军动用大量的轰炸机进行夜间空袭。与之相对应,皇家空军拦截力量的中坚从高炮逐渐变为夜间战斗机。仅仅在1941年5月一个月,装备雷达的夜间战斗机便打下了至少100架敌机!与之相比,同期的高炮部队只有30个战绩。在这之后,德军再也无力发动针对英国的大规模夜间空袭行动,重点开始向东线转移。

不过,随着更先进的战机以及厘米波雷达的入役,英国皇家空军的夜空猎杀行动还将持续下去,一直到战争的最后一年。1940年7月22—23日夜间的这场战斗,仅仅是一个开始。

夜空首杀:人类第一次机载雷达截击战果

▲在冬季闪电攻势中,皇家空军的布伦海姆夜间战斗机部队力挽狂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