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4 日军打败仗的3个征兆,战场上只要有一条,就必败无疑

地狱是绿色的。

1944年印缅丛林中的英帕尔会战,让日本15军感到史无前例的恐怖。

“士兵们皮肤布满了溃疡和脓包,穿着湿透的衣服躺着任蚂蚁叮咬……”雨季的丛林,像一座蒸汽弥漫的绿色地狱,吞噬着丢盔弃甲、饿殍满地的日军。

多少年过去后,日本战史家们还在研究这场惨败,10万人进去,5万人回来,是什么导致了日本陆军建军以来的最大惨败?

日军打败仗的3个征兆,战场上只要有一条,就必败无疑

配图:被遣返的日本战俘

一、攻占印度,蓄谋已久

1944年3月的这场战役,始于1943年的一个冒险计划。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南亚。

欧美列强忙于本土战事,无暇东顾其殖民地。

几个月后,日军几乎是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整个缅甸。

英军仓皇西逃,定军印度英帕尔平原,依山傍河,重建基地,以待反攻。

对气势汹汹的日本南方军来说,胜利只是个开始。

总司令寺内寿一,沉醉于出人意料的喜悦之中,令驻缅第15军“趁余威乘胜追击”,制定西侵印度的计划。

好比当年拿下了满洲后,立马着手向华北扩张,打造一个缓冲区,做实满洲。

这就是后来的“乌号作战”计划。

大本营指令称,是“为了防卫缅甸……击溃敌军防御”。

不过,此时,寺内寿一的提议被搁浅了。

原因是,太平洋战场,日军节节失利。

日军打败仗的3个征兆,战场上只要有一条,就必败无疑

牟田口廉也

从1942年6月,到1943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先后经历了两场转折式的败仗:

一个是中途岛,4艏主力航母被击沉;

另外一个是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日本逐步失去制海权,太平洋战场从攻势变成守势,日本从海军强国变成海岛守国。

不过,海上失利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振奋了日本陆军。

陆海军不和,是日本二战体制内的死穴。

从海上无法遏制印度,那么,从缅甸进击印度东部,就显得特别有战略价值了。

所以,在1943年6月,日本重组南方派遣军,素有“小东条”之称的牟田口廉也,调任15军司令,下辖3个师团,准备西进印度。

日军打败仗的3个征兆,战场上只要有一条,就必败无疑

太平洋战场的日军

二、印度的战略价值

英国统治下的印度,让日本特别头疼。

因为美国对中国的战争物资援助,是从这里的阿萨姆邦起飞,越过丛林和喜马拉雅,飞过云南到达重庆的。

前一年,为了阻止援华,日军占领了缅甸,切断了滇缅公路。

现在,美国又开通了“驼峰航线”,从印度阿萨姆邦的汀江机场直接空运过去,让日本恨得牙根痒痒。

日军打败仗的3个征兆,战场上只要有一条,就必败无疑

驼峰航线

尤其让日本头疼的,是从缅甸到印度,还有2大天然屏障。

一个是宽达1000米的钦敦江。

另一个是延绵数百公里、海拔高达万英尺的喜马拉雅山脊,这是一个密林险山、人迹罕至,瘴疠索命的不毛之地。

日军若要端掉英军的英帕尔反攻基地、切断汀江机场的驼峰航线,这里必经之地。

日军打败仗的3个征兆,战场上只要有一条,就必败无疑

钦敦江

日军打败仗的3个征兆,战场上只要有一条,就必败无疑

印缅边境的若开山脉

牟田口不怕,他站在钦敦江前,立了个毒誓:

“陆军现在已经达到天下无敌的地步,太阳旗将宣告我们在印度胜利的日子不远了!……此次英帕尔作战如果不成功,无法晋升为大将,我绝不会返回日本的!”

其疯狂决绝和愚昧自负,果然有东条英机之遗风。

其实,如果不是英军,印度是不消打的。

因为印度有非暴力不合作的传统,一直想推翻英国殖民统治。敌人的敌人是朋友,印度日本素来互抛媚眼。

1943年的8月,印度的国大党,正在加紧掀起一轮新的不合作运动。

趁乱入侵,时不我待。

1944年3月8日,牟田口雄心勃勃,率领15、31和33三个师团,加上在缅被俘的9000名印度士兵,10万大军西进印度,开始入山。

日军打败仗的3个征兆,战场上只要有一条,就必败无疑

英帕尔作战图

三、成吉思汗的战术

刚说了,西击印度,最大的困难是高山险阻。

羊肠小道、悬崖峭壁,道阻且长,怎么把武器弹药运过去,是第一大问题。

外出打仗,最大的问题是草粮,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如何让10万大军有充足的补给,是第二大问题。

对此,作为总指挥,牟田口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作为在中国多年的侵华日军,他准备学当年成吉思汗的战术,随军带“会走的食物”。

即用大量的牛、马、羊和大象托运战备物资,到了地点没了口粮,还可以把它们杀掉当食物。一举两得。

因此,牟田口在行动前,征用了缅甸当地大量的驮牛、牛车、牲畜大象,浩浩荡荡,哞哞咩咩地出发了。

日军打败仗的3个征兆,战场上只要有一条,就必败无疑

成吉思汗西征图

粮饷不足是威胁,但牟田口有充分的考虑。

他的第二计划是所谓的“就粮于敌”。

他告诉大家“打到英帕尔,坐食丘吉尔”,英帕尔英军基地里,牛奶面包,大大地有,给我冲吧!

盟国加紧防御,中国远征军参战。

东南亚军总司令,是英国海军上将蒙巴顿勋爵。

他分析,此次日军渡河翻山,冒险性极大。

一是背靠大河,进攻容易防守难;

二是丛林运输战备物资,渠道单一,没有后路;

三是没有空军掩护,而盟军有空军优势,完全可以断其补给;

四是最致命的,也是日本没有料到的,那就是6-9月的雨季。如果日军不在雨季之前离开山谷,全世界降雨量最大的雨季,可以让日军来多少淹死多少。

所以,蒙巴顿的一个策略就是“拖”,拖住日军,坐等老龙王浇水。

日军打败仗的3个征兆,战场上只要有一条,就必败无疑

右为蒙巴顿

四、绿色地狱

战斗开始后,牟田口3个师团进击迅速,兵分三路,从北、东、南3个方向同时包围英帕尔,3个星期内就打到了距离英帕尔20公里的地方。

蒙巴顿想不到小日本粮草不济还这么能打,而自己的15军主力,此时还在300英里外的若开地区,赶来迎战,需要3个星期。

战况紧急!

他立即向美国求援,说拜托了老大,用你驼峰航线的运输机,先把我的15军空降过来,否则英帕尔不保!

45架C-46火速支援,满载枪炮弹药,把15军全部班师一线。

这就是实力。

用牛马大象驮运的日本,怎么也赶不上这速度。

日军打败仗的3个征兆,战场上只要有一条,就必败无疑

英帕尔战役中的盟军

“强弩之末,不能入鲁缟;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

此时,饥饿的日军,打到英帕尔前20公里时,已经不能再多走一步。

牟田口本身就带了20天的干粮。起初1天6两,后来降为4两,再后来3两、1.5两,甚至0.3两……

口粮问题,一直如盘绕在日军上空的魔鬼。

这仗越打,山越翻,粮食越少,人越吃不饱。学成吉思汗带来的“活食物”,怎么也喂不饱10万大军。

当收到口粮短缺,请求补给的报告后,司令部的牟田口还很生气:

“日本人自古以来,就是食草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

山这边,靠着美国支援的充足弹药、先进武器、空中补给和地理优势,盟军硬是把日军困死在山谷密林。

日军数次冲杀突围,竟然“不能前进一步”。

日军打败仗的3个征兆,战场上只要有一条,就必败无疑

英帕尔战役中的日军

可怕的雨季来了。

印缅交界处,号称“世界上雨量最多的地区”。

强弩之末的日军,就这样整天被雨水冲刷。

绿色的地狱中,他们饿得满嘴吞草。

最可怕的是瘟疫流行起来,痢疾、流感、霍乱,和最要命的伤寒,让日军站都站不起来了。

病号呜呼,也没有医疗,自杀者越来越多。

牟田口告急,日本无力支援,补给线被盟军飞机炸断,天要绝日军。

绝望中的日军,开始内讧。

3个师团长埋怨牟田口战略错误,拒不配合,甚至出现了日本陆军历史上的第一次公然抗命:31师团师团长佐藤中将,不顾牟田口的命令,竟然率部开始撤退。

另外两个师团长也拒不配合,牟田口气急败坏,不经天皇允许,2个月内撤了3个师团长的职,这不仅是日本陆军史上的首次,也是战场极不吉利的征兆。

败势,败势,败势难逃!

日军打败仗的3个征兆,战场上只要有一条,就必败无疑

英帕尔战役中的盟军

五、最惨的惨败

见“乌号作战”大势已去,东京大本营于7月初同意停止作战,南方军下令开始“退却作战”。

上山容易下山难,进攻呈勇退却艰。

大面积的病疫、饥馑、大雨和毫无斗志的绝望,让日军边撤边亡。

起点出发再回起点,日军历史上向无此例,因为日军词典里没有“后退”。此为日军惨败的另一个不祥之兆。

英军33旅旅长刘易斯·皮尤回忆当时的日军:

“敌军已经不存在任何希望,他们得不到食物,得不到药品,什么也得不到。”“他们衰弱不堪,嘴里塞满野草……在路上可陷足的泥浆里,漂浮着日本兵的尸体。四下里零乱丢散的装备,正是不体面溃败见证。”

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败像之三也。

日军打败仗的3个征兆,战场上只要有一条,就必败无疑

盟军缴获日军战利品

日军战史中也载:

“这次退却,是日军战史上从未有过的艰苦作战……所有河床干道,都泛滥成灾,洪水奔流……有些部队伤病员,徒步先行。行动困难的,大部分选择了自杀;徒步的病人,被浊流吞下的人,不计其数,真是鬼哭啾啾,凄惨万状。”

英军追击下,日军伤亡更重,一英军记载:

“到处是赤身露体的尸体,士兵像骨骸一样躺在泥地上……”

8月30日夜,日军最后一个士兵渡回钦敦江。牟田口江边清点人数,10万大军,只余5万,其中还有一半都是病号。

此战后,“小东条”牟田口,也被撤职,编入预备役。

这就是二战著名的四大战役之“英帕尔会战”。

它由张狂的对外扩张,到仓惶的退却溃逃,终点回到起点,判如两军。

战后日本战史家研究称,此战,是日本历史上陆地战中,遭受最惨重的一次失败的战役

究其原因,一是补给,而是天险,三是雨季。

天无时地不利人失和,此战,日军气数尽矣。

===============

文献参考:

汤重南等《日本帝国的兴亡》(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

服部卓四郎《大东亚战争全史(第三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詹方瑶《太平洋战争中的缅甸战局》(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0-2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