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诸葛瞻为什么非要出来与邓艾野战?其实是为当时形势所逼

诸葛瞻可以说是“魏灭蜀之战”中的背锅侠。邓艾偷渡江油,进入四川平原,退守绵竹的诸葛瞻就是成都之前的最后一条防线。结果诸葛瞻在与邓艾的战斗中失败战死,邓艾进逼成都,刘禅在谯周等人的劝谏下,向邓艾投降。蜀汉就这样灭亡了。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没有阻拦住邓艾,诸葛瞻肯定是具有一定责任的;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诸葛瞻又成为了背锅侠。

诸葛瞻为什么非要出来与邓艾野战?其实是为当时形势所逼

有这样一种说法,诸葛瞻如果能够坚守绵竹,就可以阻挡住邓艾的进攻,拖延到邓艾军队无粮或者姜维的分兵支援。出城和邓艾进行野战实在是愚蠢的举动。但小编认为,在当时的那种情况,诸葛瞻已经无法闭城自守,与邓艾野战才是正确的选择。

诸葛瞻为什么非要出来与邓艾野战?其实是为当时形势所逼

姜维与钟会相持,邓艾偷渡江油

在“魏灭蜀之战”当中,蜀汉和曹魏的实力对比其实是很悬殊的。在作战之前,曹魏实权人物司马昭就推测蜀汉兵力只有九万左右;而司马昭投入的兵力,就有超过十八万。其中钟会带领主力部队从关中到汉中,而邓艾和诸葛绪一人带三万人,负责包夹在沓中的姜维,不让姜维去支援汉中。

《晋书·文帝纪》:“夏,帝将伐蜀,乃谋众曰:‘……计蜀战士九万……’……于是征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自狄道攻姜维于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自祁山军于武街,绝维归路,镇西将军钟会帅前将军李辅、征蜀护军胡烈等自骆谷袭汉中。”

诸葛瞻为什么非要出来与邓艾野战?其实是为当时形势所逼

由于姜维改变了汉中的防御战略,抽调了兴势围、黄金围等围戍的一部分兵力到陇右,导致钟会可以顺利进入汉中平原,发挥兵力上的优势;随后阳安关口守将蒋舒献关投降,钟会得以顺利进入到剑阁。这是钟会的主力部队的进程。

而在西线和中线的战场上,邓艾和诸葛绪没有成功拦截住姜维,被姜维脱身。姜维率军及时出现在剑阁,抵御住钟会的进攻。双方相持不下。邓艾于是产生偷渡江油的想法,从阴平到江油到德阳亭,穿过连绵的山脉,进入四川平原。邓艾找诸葛绪一起,诸葛绪不愿意,转向剑阁的钟会部。于是邓艾就自己单干了。诸葛瞻当时的任务就是阻挡邓艾这一支奇兵。

诸葛瞻为什么非要出来与邓艾野战?其实是为当时形势所逼

诸葛瞻的争议之处

诸葛瞻这个人是很有争议的。可能是因为诸葛亮的光环太耀眼,也可能是因为陈寿与诸葛瞻有矛盾,于是在《三国志》使用了一些春秋笔法。不管怎么说吧,一提到诸葛瞻,人们印象中往往是虎父犬子。

诸葛瞻在军事上的失败似乎更加印证了这个观点。诸葛瞻被诟病的地方主要有两点,一是没有听从黄崇(黄权的儿子)的建议,抢占险要地势;二是被邓艾激怒,在城下与邓艾决战。

诸葛瞻为什么非要出来与邓艾野战?其实是为当时形势所逼

关于前面这一点,在《三国志·蜀书·黄权传》当中有记载,或多或少带有一点惋惜的感情色彩。不过抢占险地这个决策毕竟是没有被执行,谁又能说明这个建议一定能阻挡邓艾呢?抢占险地,意味着诸葛瞻也要进入到山脉之中。

这样的话,一旦诸葛瞻与邓艾作战失败,那基本上是无法顺利撤退。诸葛瞻不采用黄崇的建议,不能说是愚蠢,只能说是一种偏保守的行为。

《三国志·蜀书·黄权传》附列《黄崇传》:“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

第二点就是小编要说的,诸葛瞻与邓艾进行野战。有人认为,邓艾翻越崇山峻岭进入平原,已经到了强弩之末。况且邓艾的兵力有限。邓艾一共有三万人,偷渡江油的兵力有说两万,有说一万。在那样恶劣的行军过程中也可能遭到减员。

姑且算作一万的疲兵。邓艾本身有没有什么攻城器械,粮食也很少,诸葛瞻安心坐在绵竹,就能拖垮邓艾;要么等姜维分兵消灭邓艾,诸葛瞻与姜维两面夹击,不就能化解这次危机了吗?

诸葛瞻为什么非要出来与邓艾野战?其实是为当时形势所逼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附列《诸葛瞻传》:“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

诸葛瞻为什么非要出来与邓艾野战?其实是为当时形势所逼

诸葛瞻与邓艾决战的理由

首先要声明,小编不是军事家,不是历史学家,不是地理学家,更不是当时的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三国历史爱好者。所以小编认为诸葛瞻必须与邓艾决战的理由,是小编个人的倾向,诸位读者参考即可。

诸葛瞻为什么非要出来与邓艾野战?其实是为当时形势所逼

一、如果放任邓艾不管,邓艾可能会反身进攻姜维

邓艾和诸葛瞻双方交战的地方,是在绵竹。绵竹可以说是从北到南进攻成都的路上的一个屏障。如果诸葛瞻据守绵竹,邓艾似乎确实没有太好的办法。诸葛瞻还能等来南中的援军。

但是邓艾可以选择进攻绵竹,也可以选择进攻剑阁的姜维。本来姜维就在剑阁阻挡钟会的十万大军,身后又多出一万人。而姜维本身在剑阁的兵力只有不超过五万人。在钟会和邓艾的前后夹击下,姜维的处境会非常不利。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维等所统步骑四五万人,擐甲厉兵,塞川填谷。”

二、邓艾出现在绵竹,对蜀汉人心造成巨大威胁

有人认为邓艾的军队已经是一支疲弱的部队,姜维在剑阁尚有五万人。剑阁又是一座雄关,足以抵挡住钟会的大军。以邓艾的弱军进攻数倍于己的剑阁,成功的概率很低。

且不论剑阁是否有那么强的屏障的作用(钟会在剑阁前已经分兵支援邓艾),邓艾仅仅是在绵竹与剑阁之间的梓潼、涪县,或者绕道到郪县(这个有点不可能,太过悬危,但确实是一种威胁),对蜀汉的人心都是极大的动摇。

《三国志·魏书·钟会传》:“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

诸葛瞻为什么非要出来与邓艾野战?其实是为当时形势所逼

尤其是邓艾在梓潼、涪县一带活动,对剑阁的姜维部的人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邓艾这一万人等于切断了剑阁到成都的联系,邓艾在姜维后方肆意活动、破坏,姜维的军心难免受到动摇。另外上面也说过了,邓艾不仅可以针对剑阁的姜维,也有另外一种路线,绕过绵竹,从郪县斜插进成都。

虽然这种行兵方式极其危险,邓艾几乎不可能采取,但这种威胁是存在的。威胁存在,人心就会浮动。蜀汉后期的人心已经厌战,一旦成都的人心崩溃,即便诸葛瞻死守绵竹,又能怎么样呢?或许是基于稳固人心的想法,诸葛瞻选择以野战的方式与邓艾决战。希望迅速击溃这样一支立足未稳的疲军。

诸葛瞻为什么非要出来与邓艾野战?其实是为当时形势所逼

小结

在《三国志》中,强调诸葛瞻与邓艾野战是因为邓艾的激怒。但设身处地地想,当时蜀汉已经处于生死存亡之际,诸葛瞻担负这样的重担,不太可能这样意气用事。

而结合当时的形势,姜维、钟会、邓艾、诸葛瞻、刘禅所在的位置和兵力,小编认为,诸葛瞻出战的举动是有更多的考虑的,也是符合当时蜀汉的形势的。

参考文献:《三国志》、《晋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