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這裡是小麥主產區,大叔試種水稻收益翻倍:脫粒方法太原始


亳州市位於安徽省的西北部,華北平原的最南端,這裡到處是一派平原景象,糧食作物以小麥、大豆、玉米等為主。據老人介紹,在上世紀七八年代,當地的小麥產量很低,一畝地只有大約100斤-200斤的產量。為了解決溫飽問題,當地曾試種水稻,可由於土壤漏水嚴重,一直沒有取得成功。

今年8月份的時候,“草根影像”曾從這裡經過,發現有人試種了幾畝水稻,而且長勢良好,感覺很有借鑑意義。據瞭解,這塊地前幾年種植的是蓮藕,有很好的保水基礎,而且旁邊還有灌溉設施,所以解決了水源的難題。

9月27日傍晚,“草根影像”再次經過這裡,想了解一下水稻的最新生長情況,發現這塊水稻已經成熟,而且已經收割了一部分。稻田內的土壤依然溼潤,在上面每走一步都會踩出一個深坑。

大叔介紹,這塊水稻就是他育的苗。本來他也沒有種過水稻,年輕在外打工的時候,在南方見過其他農民育苗種水稻,這次就是按照他們育苗的方法,將種子放在溫水裡浸泡幾天,等發芽之內移栽到田間的。

大叔介紹,種子是老闆買來的“泰國香米”種子,這塊地總共有4畝地,僅用了4斤種子。這一堆其實是一棵芽子,沒想到長大之後發了這麼多棵。不像種植小麥,一畝至少要使用20多斤麥種。

這塊地的保水效果很好,水稻長得也非常旺盛,原來估計一畝地可產1500斤水稻,這個產量可以說相當高了。當地主要以種植冬小麥為主,畝產量在1000斤左右,以今年小麥的保護價1.12元每斤計算,畝收入在千元左右。

在當地沒有人種植水稻的情況下,大叔試種的水稻喜獲豐收,畝收入在1000斤以上,價值至少2000多元,相比種植小麥多了一倍。大叔說他們今年是首次種植,沒有管理經驗,水稻出現了輕微病害,造成了減產,否則每畝收穫可以達到1500斤。

當地沒有其他農民種植水稻,更沒有人從事脫粒服務,他們將水稻收割下來之後,用這種最原始的方法脫粒。在各地普遍使用機械脫粒的情況下,這種方法略顯可笑,接下來的脫殼可能更要犯愁了。你有什麼好的脫殼方法嗎?歡迎指導,更多草根生活故事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