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8 新安大屠殺:秦帝國主力大軍消失之謎

秦朝末年,自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於大澤鄉起義開始,到漢元年十月秦王子嬰投降為止,總計兩年零三個月。

在這期間,華夏大地上發生了無數戰事,產生了一個又一個地方政權,所以各地也遭遇到了不同程度的屠殺事件。但要說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一次,便就是造成秦軍主力徹底傾覆的新安大屠殺事件了。

新安大屠殺:秦帝國主力大軍消失之謎

雖說有史書明證,但其中卻存在頗多疑點。因此本文便意圖參照史書記錄,對新安大屠殺事件的前後經歷進行重新整理,從而對新安大屠殺的歷史真相做出一個相對客觀的解釋。


有關新安大屠殺事件的開端,還要從秦軍這支主力與項羽軍展開對峙說起:

秦二世三年一月,鉅鹿之戰結束,以楚軍上將軍項羽為首的諸侯聯軍完敗以王離為首的秦軍一部。

接著到二月,隨著上將軍項羽整合完備諸侯軍隊,便與秦軍主力章邯部展開對峙。

章邯軍棘原,項羽軍漳南,相持未戰。《史記·項羽本紀》

新安大屠殺:秦帝國主力大軍消失之謎

上圖所示,便是當時鉅鹿之戰後秦軍與諸侯聯軍對峙的基本情況。

當時章邯軍總計二十餘萬,屯駐於棘原。而以項羽為首的諸侯聯軍,在集結當時趕來參戰的各諸侯軍隊後,規模已經達到了十五萬左右,並駐紮於漳南一帶。

單從規模上來說,此時的秦軍已經沒有太多的優勢可言了。但如果換個角度來看,此時的秦軍也沒必要害怕諸侯聯軍,所以到這時雙方還處於戰略僵持階段。

接著再看《漢書·高帝紀》中標註的時間順序:

是月(七月),章邯舉軍降項羽,羽以為雍王。《漢書·高帝紀》

當時是秦二世三年七月,劉邦率部攻下南陽郡,而本月發生的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便是章邯率秦軍主力投降項羽。

因此可以說章邯率部與項羽為首的諸侯聯軍,從二月到七月,足足對峙了將近六個多月,幾乎就是半年的時間。

可見當時項羽能夠迫降章邯軍,絕非是一件易事。

那麼再看當時項羽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讓章邯投降的。

首先是幾次對章邯軍的重大勝利:

新安大屠殺:秦帝國主力大軍消失之謎

秦軍數卻,二世使人讓章邯。章邯恐,使長史欣請事。《史記·項羽本紀》

應該說,雖然章邯軍規模不小,但是在局部的幾場戰鬥中,章邯軍幾乎都遭遇到了失敗。因此也引發了秦二世的責罰,以至於章邯都非常害怕,不得不派出秦軍中職位僅次於章邯的長史司馬欣去咸陽彙報戰況。

至咸陽,留司馬門三日,趙高不見,有不信之心。長史欣恐,還走其軍。《史記·項羽本紀》

熟料司馬欣抵達咸陽後,卻遭到了冷遇。當時主掌朝政的丞相趙高三日不見司馬欣,於是司馬欣只得先行離開。

雖然後人對於這段記載有很多解釋,但一個鐵定的事實就是,當時以趙高為首的秦廷確實對章邯等人很失望了。同時也正因為秦廷一貫的冷酷態度,所以讓章邯這些出征在外的將領不得不生出了貳心。

這裡需要說一位在幾個月前剛剛被秦廷處死的將領楊熊。當時楊熊就因為戰敗後逃到了滎陽,所以很快就被秦廷以作戰不力為由給處死了。而且下令殺楊熊的人,史書中記載的很清楚,就是秦二世:

新安大屠殺:秦帝國主力大軍消失之謎

楊熊走之滎陽,二世使使斬之以徇。《漢書·高帝紀》

如上記載,當時楊熊剛剛敗走滎陽,秦二世便派出使者將其斬首示眾。

所以秦廷這種不容失敗的作風,始終都是懸在秦軍前線將領頭上的一把利劍。

因此面對長史司馬欣的默然而歸,此時的章邯便開始有了別的想法了。

接著就是諸侯聯軍中的趙國大將軍陳餘派出使者傳信給章邯,其中又說了這麼一段話:

今將軍內不能直諫,外為亡國將,孤特獨立而欲常存,豈不哀哉!將軍何不還兵與諸侯為從,約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稱孤;此孰與身伏鈇質,妻子為僇乎?《史記·項羽本紀》

這段話大概的意思是:當時的章邯因為長期在外從軍,已經無法和秦二世聯繫了。同時又因為秦帝國的全面失敗,章邯其實已經算是亡國之將了。所以章邯何不反戈一擊,與諸侯聯軍一同進攻秦國,到時候裂土封王便也是輕而易舉了。如此這與徹底失敗後妻兒被殺相比,不是更好的結果嗎?

其實這封信一到,章邯便明白他最後的退路是什麼了,那就是如陳餘所說加入諸侯聯軍。

但加入歸加入,也要看是怎麼加入。

章邯狐疑,陰使候始成使項羽,欲約。《史記·項羽本紀》

不久,章邯便派遣軍候成作為自己的使者去項羽軍中,準備展開談判。

但此時的項羽可能是新到了一批援軍,所以便想試一試看能否一舉擊敗章邯軍:

約未成,項羽使蒲將軍日夜引兵度三戶,軍漳南,與秦戰,再破之。項羽悉引兵擊秦軍汙水上,大破之。《史記·項羽本紀》

雖然史書中記載的是項羽此後接連兩戰都大敗秦軍,但可惜按照項羽之後的行為來看,恐怕這兩場勝仗的效果應該並不大。反倒是諸侯聯軍卻因為這兩次大作戰,導致後勤出了問題:

章邯使人見項羽,欲約。項羽召軍吏謀曰:“糧少,欲聽其約。”軍吏皆曰:“善。”《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所述,當時章邯的使者抵達了項羽賬下。然後項羽在這裡對他的心腹說的很清楚,那就是諸侯聯軍的糧食不夠了,也就是後勤出了嚴重問題,所以不得不開始與章邯使者進行談判。

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章邯的投降其實並非是被迫的,反而是他自己主動的。並且還是在章邯將諸侯聯軍打到一定程度的情況下,才最終迫使諸侯聯軍重新回到了談判桌上。

可能是章邯提出的談判條件比較優厚,所以項羽便同意和章邯見面,展開進一步的談判:

項羽乃與期洹水南殷虛上。《史記·項羽本紀》

當時雙方是在商王朝舊都朝歌一帶見面的。

新安大屠殺:秦帝國主力大軍消失之謎

關於他們見面到底達成了什麼約定,目前已經無法完全探究出來了。但是從後來章邯和秦軍的一些待遇情況來看,還是能推斷出大概內容的:

首先,諸侯聯軍必須保證章邯等秦軍長官的安全和地位。其次,加入諸侯聯軍的秦軍依然保持有相對高度的獨立性。最後,秦軍也要負責承擔開闢聯軍通道的任務。

於是之後隨著二人盟約達成,秦帝國當時僅存的一支主力大軍便正式倒戈,由秦帝國的保衛者轉變為了滅秦的急先鋒。

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置楚軍中。使長史欣為上將軍,將秦軍為前行。《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記載,項羽首先以章邯為雍王,保障了秦軍主力最高統帥章邯的根本利益;然後就是以長史司馬欣為秦軍上將軍,統領秦軍作為諸侯聯軍的先頭部隊西進。

所以至少在這時 ,秦軍還並不能算作是俘虜,並且也有一定的自主權。

之後不久,大軍便抵達了新安。

新安大屠殺:秦帝國主力大軍消失之謎

如上所示,大軍應該就是從棘原出發的,然後經由陽武、滎陽、雒陽,最後抵達新安。

從距離上來說,諸侯聯軍已經幾乎就要逼近函谷關了。

另外按照《高祖本紀》中的記載,之前曾在開封據守的秦軍趙賁部並沒有徹底敗亡,所以應該也是在這時聽從章邯的命令率部加入到倒戈的秦軍之中了。因為之後的趙賁還作為章邯的下屬,參與了後來的三秦之戰。

到這時,聯軍在表面上還是比較正常的,只可惜也只是表面正常,實則早已暗流洶湧了。

就在項羽率軍抵達新安後,各諸侯便開始紛紛向項羽彙報秦軍的情況:

諸侯吏卒異時故繇使屯戍過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無狀,及秦軍降諸侯,諸侯吏卒乘勝多奴虜使之,輕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竊言曰:“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今能入關破秦,大善;即不能,諸侯虜吾屬而東,秦必盡誅吾父母妻子。”諸侯微聞其計,以告項羽。《項羽本紀》

以上這段話大概講的意思就是,秦軍遭到了諸侯聯軍的欺壓,然後秦軍士卒已經開始準備暴動了。

其實聯軍中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也是在所難免的。當年秦軍席捲天下之時,完全不把六國百姓放在眼裡,再加上他們又是征服者,可想而知當時的秦軍對於六國百姓進行了咋樣的欺壓。然後現在的秦軍雖然已經是各諸侯的友軍了,但這種友軍的關係自然不可能太好,而且聯軍各部的糧草肯定又是由聯軍諸侯們統一負責的,於是各諸侯軍便有了欺辱秦軍士卒的機會了。

至於是怎麼欺負的,雖然史書記載中就是輕描淡寫的描述了一句“輕折辱秦吏卒”,但能逼得原本都倒戈的秦軍下層士卒不惜有了暴動之心,可見當時諸侯軍對秦軍的欺辱有多嚴重。

甚至不客氣的說,諸侯軍對秦軍小規模的屠殺應該也已經開始了。

新安大屠殺:秦帝國主力大軍消失之謎

否則如果僅僅只是言語上的羞辱,又怎麼會讓秦軍下層士卒都嚴重不滿了呢?幾十萬的大軍,雙方又不天天見面,單純的羞辱毫無意義,只能是因為一部分秦卒莫名其妙的被殺了,才會引起全體秦軍士卒的恐懼和憤怒。

其實無論是哪個時代,仇恨都總能讓人記很久的,更何況還是那種滅國之仇。雖然聯軍上層人物,如項羽都放下了章邯殺項梁的仇恨,但下面的人哪管得了這麼多。再加上聯軍內部軍隊派系異常複雜,項羽最多也就只能控制住數萬的楚軍,而對於更多的諸侯軍,他其實也是有心無力的。

畢竟項羽只是聯軍推出來的一個領袖,而聯軍之所以叫做聯軍,就是因為這是由很多軍隊組成的。那些軍隊雖然承認項羽的地位,但不代表項羽就能夠輕易干涉他們的內部軍務。所以就這樣一來二去,諸侯軍與秦軍的矛盾便越來越嚴重了。

同時諸侯軍中對於這支規模達到二十餘萬的秦軍也始終保持很大的戒心,所以在項羽展開軍事會議之後,大家便一致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項羽乃召黥布、蒲將軍計曰:“秦吏卒尚眾,其心不服,至關中不聽,事必危,不如擊殺之,而獨與章邯、長史欣、都尉翳入秦。”《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所述,項羽等人對於這支秦軍的威脅一直都是有清晰認識的,只是迫於當時與章邯的約定,所以才沒有直接動手。

而此時項羽單獨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這三位秦軍最高將領拎出來,無疑是說明他已經獲得了這三位秦軍將領的支持。再加上秦卒確實有暴動的行為,於是新安大屠殺便就這樣發生了:

新安大屠殺:秦帝國主力大軍消失之謎

於是楚軍夜擊阬秦卒二十餘萬人新安城南。《史記·項羽本紀》

對於諸侯聯軍是否就真的一夜屠殺了二十餘萬秦軍?從當時的實際操作上來看,肯定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

而且之前也說過了,如趙賁部後來不就成為了雍王章邯的部屬,並參與到三秦之戰中了嗎?

(曹參)復圍章平,章平出好畤走。因擊趙賁、內史保軍,破之。《史記·曹相國世家》

如上記載,假如趙賁真的死在了新安,何以後來還能率部與曹參戰鬥於關中呢?

所以說,新安大屠殺並沒有史書中記錄的那麼誇張。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自此之後,秦軍主力再無威脅諸侯聯軍的可能了。

再加上前文所分析的,早在抵達新安之前,按照諸侯軍隊欺負秦軍的情況來看,恐怕小規模的屠殺活動就已經開始了。所以到秦軍抵達新安後,便再也無法忍受了,於是項羽便以聯軍最高統帥的名義,將原本遮遮掩掩的屠殺徹底擺在了檯面上。

當然了,項羽肯定不會說是公開殺秦軍,畢竟章邯他們還在內。所以項羽應該是以鎮壓暴動為理由,解決掉了秦軍主力中的最後死硬分子。至於那三位秦軍將領的嫡系部屬,則肯定還是保留不少的。

因此新安大屠殺在本質上其實就是一次由諸侯動手,秦卒被迫反抗,最後再由項羽善後的一次事變。

項羽充其量也就是下命令的那個人,但就當時的實際情況而言,無論項羽下不下命令,秦卒暴動都是必然的一件事。而項羽本身就作為諸侯軍的一員,所以他怎麼可能會站在秦軍那一邊呢?因此,項羽最終只能下達命令開殺,於是諸侯們便迫不及待的衝進秦軍大營,至於到底是為了鎮壓,還是為了復仇,那就說不清楚了。

另外有人非要說是項羽為了復仇才屠殺,試問項羽連親手殺了他叔父項梁的章邯都能尊為雍王,這麼近的血海深仇項羽都能忍下,更何況是十幾年前的滅國之仇?

所以項羽作為聯軍最高統帥,從他當時所處的地位來說,他沒有理由對秦卒下此殺手。只是最終迫於諸侯軍的壓力,項羽才不得不下了那道命令。

雖然項羽年輕,但他並不蠢,他還要奪取劉邦的關中王資格呢,所以現在動手屠秦卒,不是自找沒趣嗎?

可話又說回來,也正因為項羽要去奪取劉邦的關中王資格,所以他才只能這麼幹,因為他必須依靠諸侯們的擁戴。而諸侯們之所以願意承認項羽的地位,也就是因為項羽對秦軍的強大壓制力。所以假設項羽為了秦軍與諸侯軍發生矛盾,那麼恐怕最終都到不了函谷關,諸侯聯軍便自己解散了,如此試問就靠著項羽嫡系的那幾萬楚軍能壓制的住劉邦的十萬大軍嗎?

只能說,項羽在當時確實已經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了,屠殺秦軍,從而獲取諸侯軍隊的支持,併為之後成為霸王奠定基礎。

新安大屠殺:秦帝國主力大軍消失之謎

但很多遺留下來的問題,就不是項羽所能考慮的到的了,畢竟說到底他在那時也只是一個只有二十六歲的青年。

當然了,又因為項羽是諸侯聯軍上將軍,所以最終屠殺秦軍的鍋還得由項羽來背,這一點沒得說。畢竟屠殺秦軍之後,項羽確實為他攫取到了當時天下最為豐厚的禮物,也就是足矣制霸天下的西楚九郡。

而那二十餘萬秦軍,除了一小部分歸屬於秦軍三大將領的嫡系外,其他的則盡為諸侯軍所屠。

不過這裡還是要強調一遍,雖然是項羽最終下的命令,但屠殺的過程和屠殺的人員其實都是由所有當時在場的諸侯軍隊所承擔的。


綜上所述,新安大屠殺其實並不是屠殺的開始,而是屠殺的終點。從秦軍主力加入到諸侯聯軍開始,到抵達新安的這期間,屠殺活動就已經存在了。然後到新安之後,秦軍下層士卒因為再也無法容忍了,所以才發動了暴動。最終則由項羽下命令,對秦軍主力中剩餘的頑固分子進行最後屠殺。

因此可以明確的說,新安大屠殺只是屠殺秦軍主力的最後場所,並非是唯一場所。

至於這場大屠殺的元兇,項羽作為最高統帥,固然要承擔管理失職之過。但更多的罪過,還是需要由當時跟隨項羽的所有諸侯將領們承擔,甚至包括秦軍主力的三大將領在內,客觀上說他們都是這場大屠殺的兇手。

新安大屠殺:秦帝國主力大軍消失之謎

秦卒們在最絕望的時候為何會說“章將軍等詐吾屬降諸侯”,就是因為直到抵達新安後,他們才真正明白了要他們死的人是誰。諸侯們固然是為了復仇,可那三位秦軍最高將領呢?為何諸侯們屠殺了秦卒那麼長時間,都不見他們說一句話?反倒是在入函谷關之後,他們三人紛紛裂土為王,難不成他們能夠封王真的就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投降之功嗎?

冤有頭,債有主。

三秦之戰中,三秦諸國在實力強橫的情況下,卻被漢軍以少擊多,在數月之內完全擊敗,真的就是關中秦人不會打仗了嗎?從之後的滎陽之戰中,秦人出身的李必等人協助漢軍改革騎兵,大破西楚,都能說明秦人並不是真的無能,只是他們遇到的那些領導者,才是真的無能。

秦人毀於秦人自己手中,但秦人也用他們的雙手重新締造了一個新的帝國。他們是死了,但他們也重生了。

新安大屠殺,儘管已經成為秦人心中無法掩蓋的傷痛,可相比曾經秦人屠殺的諸侯軍隊來說,也算是一報還一報吧。

但秦帝國的主力大軍,卻是真正因為這場大屠殺而徹底消亡了,以至於再無恢復的可能。

新安大屠殺:秦帝國主力大軍消失之謎

雖然之後的漢軍主力中很大的一部分還是由秦人所組成,但終究他們不會再叫做“秦”了,因為“秦”帶給他們的只是無休止的恥辱和背叛。

而漢,才是普通秦人們真正的希望。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