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百泉鎮:這個村百名老人不用考證成了演員,每天下午表演推車絕活


河南省輝縣市,百泉村民本色表演不用裝,小推車展示農耕民俗風情。

趙雷村業餘演員表演小推車生產場景。河南省輝縣市百泉鎮趙雷村北的太行民俗風情文化園,由輝縣市電視臺參與策劃的河南首部農民自編自演的情景劇《山裡紅了》正式展演。據悉,參加演出的100名演員都是趙雷村的中老年村民,他們不用參加話劇、小品、舞蹈測試,演出不有裝,每天下午本色表演推小車絕活。

一位導遊在對遊客講解文化園區的活動安排。獨輪小推車以只有一個車輪為標誌,由於一個輪子,需要掌握平衡,一不小心就會翻車,一般人很難掌握。北方農村說的竅門就是“推小車不用學,只要屁股扭得活”,就是用身體維持重心落在輪子上。


民俗風情文化園的演員用獨輪小車運送犁地的生產工具。據史料記載,這種獨輪的小推車,在整個淮海戰役期間,總共41萬輛。淮海戰役中,華東、中原、冀魯豫、華中四個解放區前後共出動民工543萬人,推著小推車運送物資。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獨輪小車推出來的,為古今中外戰爭史上所罕見。

民俗風情文化園牆面上懸掛的十幾張播種小麥的農具。獨輪車的第一個發明人究竟是誰?人們立刻會想到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三國志》確實記下“木牛流馬,皆出其意”的文字,宋代高承撰《事物紀原》也將造獨輪車之功歸於諸葛亮 。

兩位老年演員在農家院表演剝玉米。據專家考證,獨輪車在秦以前已發明,並非諸葛亮的專利。上古時代的運輸,全靠手提、頭頂、肩扛、揹負、橇引完成。後來,又以馬、牛來馱運。

三位演員用小推車運送演出道具。隨著生產的發展,產生了對運輸工具的要求,逐步創造出滾木、輪和軸,最後出現了車這種陸地運輸工具。原始的車輪沒有輪輻,這種車輪在漢、唐時代著作中稱之為“輇”。

推小車的老年演員經過南關街糧油菜市場版畫前。《左傳》記載,曾做過夏王朝“車正”(車輛總管)的奚仲最善於造車。夏代前後,出現了無輻條的輇和各種有輻條的車輪。三國以後,獨輪車被廣泛使用。宋應星在《天工開物•舟車》中描繪並記述了南北方獨輪車之駕法:北方獨輪車,人推其後,驢曳其前;南方獨輪車,僅視一人之力而推之。


趙雷村太行民俗風情文化園的農耕民俗版畫。研究表明,獨輪車最晚在秦始皇時期已經發明並運用於工程建設,比西方早了約十幾個世紀。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陵二號兵馬俑坑門道和開間地面“普遍發現有車輪碾壓留下的大量車轍印跡”,其中就有明顯的單輪車的多條車轍。獨輪車在秦兵馬俑坑的工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發明時間應該比秦始皇時代更久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