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3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难缠在哪?为什么歼灭他用了11天时间?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歼在碾庄的黄百韬兵团,我伤亡较大,4纵、8纵、9纵等每个纵队伤亡甚至达5千人以上;持续时间较长,之前的追歼战不算,从11月11日开始的围歼战,到22日结束,共11天。那么,黄百韬何以如此难缠呢?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难缠在哪?为什么歼灭他用了11天时间?

与我军作战次数最多,对我军作战特点摸得比较熟。

解放战争爆发后,黄百韬充当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急先锋,在华东、中原战场上总能看到黄百韬和他的25师为蒋介石卖命的身影,在高邮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等多次作战中与我华东部队均有交手。是与我华东部队交手次数最多的国民党军将领。

战争就是这样,交手对决次数多了,彼此便自然而然地熟悉。包括对方指挥员的风格特点、摆兵面阵的特点,部队的风格特点、战斗作风、战斗士气,等等。双方都熟悉,仗打起来自然也就难缠一些。

再加上黄百韬自身军事素养在国民党军里面算是比较靠前的。特别是组织指挥战术兵团作战方面,他有过多次一线指挥作战的经历,应该说还是很有一套的。

运动之敌变为驻守之敌,我围歼难度自然增大许多。

黄百韬兵团虽然在西撤徐州过程中被我消灭了1个军2个师,但仍保持着4个军的建制。特别是由运动之敌变为驻守之敌后,给我军围歼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黄百韬特别崇拜拿破仑的“团式集中法”,曾经向蒋介石建议“集结各兵团于徐州周围”。这次,他把“团式集中法”用于碾庄的防御作战之中。黄百韬把他的4个军10余万人摆在以碾庄为中心、纵横10余公里的狭小地区范围内,企图做最后的困兽斗。

而我攻击部队由迅猛追击运动之敌转为围攻驻守之敌,许多准备难以在运动中完成,致使我开始几天的战斗进展不够顺利。

李弥兵团留下现成工事,正好为黄百韬兵团所利用。

李弥兵团在碾庄留下的这些工事,经黄百韬进一步加固改造后,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防御工事体系,还是比较耐打的。加之,我最初进攻战法运用不够好,指挥协调不够顺畅,步炮协同不够密切,使得双方最初几天的战斗异常惨烈。

在作战地图上,有些村庄上午插上红旗,下午换上蓝旗,晚上又插上红旗。包围圈虽日见缩小,但华野部队伤亡也较多。国民党甚至为此而大吹大擂“碾庄大捷”,陈诚拍案大叫:“黄百韬真英雄也!”

针对这种情况,粟裕于14日召集担任主攻的6个纵队首长开会,研究调整部署,改进战法,明确指挥关系。特别是提出了用近迫作业的战法突破敌人的坚固防御阵地。

黄百韬仇视我军更甚,负隅顽抗程度相对来说更狠。

说来也怪,较之那些正统的黄埔系将官来讲,尽管黄百韬出身杂牌系,但在反共问题上他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黄百韬担任第三战区参谋长的时候,就多次参与制造与陈毅、粟裕指挥的新四军部队的“摩擦”。特别是为顾祝同策划的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更使黄百韬名声大噪,冲在了反共的绝对第一线。

这种从骨子里长期仇共反共的人,在与我作战时下手不会软的。这即是一种惯性思维,也是一种自然本能,黄百韬无疑正是这种人。因此,黄百韬与我每战都能“战则争先,退亦谨慎,拼死搏斗”。

通过黄百韬的人生轨迹看,反共仇共的心里一直主导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直至他毙命于淮海战役战场。

还值得一提的是,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刘邓给黄维发过劝降信,第三阶段毛泽东和陈粟都给杜聿明发出过几封劝降书。但唯独第一阶段打黄百韬时没有给他发出过这样的信件。这或许只有一种解释,对于这样一种死硬分子,干脆彻底消灭可能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附:主要参考文献

《粟裕传》、《粟裕军事文集》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黄百韬难缠在哪?为什么歼灭他用了11天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