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千億目標當前 蒙牛能完成年均20%的增長嗎?

千億目標當前,蒙牛能完成年均20%的增長嗎?

3月28日上午9點半,在香港四季酒店,盧敏放帶著一眾管理層坐到了投資者面前:“我站在這裡還是有點壓力,團隊說我是消費品公司CEO中演講能力比較好的,其實在歷任的CEO裡面我的演講水平是最差的。”盧敏放這樣為蒙牛2018年的業績說明會開場。

這是盧敏放第三次作為蒙牛集團總裁為投資者說明全年業績,他帶來的“三年考”答卷是:2018年蒙牛營收689.78億元,同比增14.7%;淨利潤30.43億元,同比增長48.6%。從盧敏放出任總裁的2016年算起,蒙牛在過去一年收穫了最大的營收增幅,且將淨利潤從2016年虧損7.51億元轉為盈利。

在盧敏放接手之時,乳業雙雄之一的蒙牛日子並不好過,受累於旗下雅士利,蒙牛在2016年迎來2008年以來的首次虧損;作為單一最大股東,蒙牛也受到了現代牧業由盈轉虧的影響,盧敏放手裡的牌並不漂亮。

不過,在2018年的業績說明會現場,雅士利和現代牧業卻成了盧敏放口中的亮點:雅士利轉虧為盈,現代牧業自由現金流轉正,這也回應了市場對於蒙牛能否消化這些併購資產的質疑。就在2018年底,蒙牛曾以3.03億元的價格收購了中國聖牧下游資產公司聖牧高科51%的股權,這一舉動也被看作是蒙牛出手解困虧損中的中國聖牧,但是聖牧高科又能為蒙牛帶來什麼?

在創造了接近700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近五成的淨利潤後,蒙牛沒有多餘的時間喘口氣,它的面前還擺著2020年千億的目標,“這個目標是堅定不變的”,盧敏放反覆強調。

千億是蒙牛2017年提出的三年目標。事實上,千億有著雙層含義,一為銷售額的千億,另為市值的千億。

這意味著2019和2020兩年間,蒙牛必須要新增300億元的營收,每年業績增幅至少要達到20%,而根據蒙牛歷年財報,最近一次的營收增幅超過兩成是在2013年。

2020年千億的衝刺線就在眼前,除了自己擅長的常溫奶、低溫奶等業務板塊以及投資而來的雅士利、現代牧業、聖牧高科、君樂寶乳業外,盧敏放的手裡還有哪些牌可以打呢?

三年中的四個變化

在業績說明會的現場,除了將財報的數字解讀給投資者,盧敏放選擇用一定的篇幅為過去三年做總結,他希望外界從中可以讀懂蒙牛的經營管理思路。“回顧三年的情況,這四條是跟以前做得不太一樣的:第一是希望各業務齊頭並進,新業務佈局能夠非常好地進行出現成效的佈局;第二是用創新驅動品類和產品結構的改善;第三是資源佈局,這裡包括我們前瞻性佈局優質奶源,支持高質量增長;第四是蒙牛的品牌,實現了從品牌到品質的提升。”盧敏放認為,這四件事情上蒙牛做得非常好。

2016年9月,盧敏放接棒孫伊萍掌管蒙牛後,迅速燒起了“三把火”,其中一把就是啟動了全新的組織架構調整,將原核心業務板塊分成常溫、低溫、冰品和奶粉等獨立的事業部,欲通過集團集中採購、奶源統一管理等方式,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均衡發展。根據盧敏放的介紹,該調整換來的是各業務的齊頭並進和產品結構的改善。

蒙牛2018年財報能夠體現這一變化。在蒙牛的常溫、低溫、冰品和奶粉四個事業部中,前兩者依然保持穩定的增長,後兩個業務板塊帶來的驚喜更多。財報顯示,2018年冰淇淋的收入為27.23億元,同比增8.4%;奶粉收入為60.17億元,同比增48.87%,佔蒙牛總收入的8.7%,提升了2個百分點。“冰淇淋和奶粉業務,這是我們原來的短板和痛,但是過去三年這兩個業務強力復甦,接下來還會有更好的期待”,盧敏放如是解讀。

除了以上提及的四個事業部之外,2018年蒙牛業務條線中又新增了四個內容,即奶酪、鮮奶、植物基蛋白飲品和海外業務。雖然這些新業務對於蒙牛整體收入的貢獻微薄,但是它們卻被看作是拉昇蒙牛毛利率的抓手。

盧敏放介紹:“新業務佈局已經完成,包括鮮奶、奶酪在內,這些都是盈利業務,不是虧損業務,而且每日鮮語(蒙牛旗下一款鮮奶產品品牌)、兒童奶酪等產品的毛利率都是高於公司的平均水平,未來新業務結構的改善也會持續。”蒙牛財報顯示,2018年其毛利率從2017年的35.2%提升至37.4%。

值得一提的是,在過去一年,另一乳業龍頭伊利的業務架構中,也新增了兩個事業部,即在此前的液奶、冷飲、奶粉和酸奶事業部基礎上,成立了健康飲品和奶酪事業部。通過伊利與蒙牛的新增業務,或能把脈乳業未來。

佈局奶源的邏輯

在盧敏放談到的四個變化中,奶源佈局是一場重頭戲。這不得不讓人回想到2016年,盧敏放上任不到1個月便去參觀了現代牧業牧場,不久後派出蒙牛助理副總裁擔任現代牧業的首席財務官。

成立於2005年的現代牧業是國內規模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2010年在香港上市,2016年現代牧業在半年報中披露了虧損的信息,這也影響到了單一大股東蒙牛當年的整體利潤水平。面對虧損,蒙牛反而決定增持。

在3月28日的業績說明會現場,盧敏放回憶道:“我們當時入股現代牧業,市場上有很多質疑。現在回頭看,為什麼每日鮮語的增長能夠這麼快速?就是因為我們有那麼好的奶源佈局,花了幾十億還是值得的。”盧敏放說這也是投資聖牧高科的邏輯,通過這兩次投資,蒙牛與國內排名第一和第二的牧業公司實現了深度捆綁,“這是前瞻性的佈局,”他再度強調。

聖牧高科原是中國聖牧的全資子公司,中國聖牧在中國有機奶市場佔據著重要地位,是國內最大有機原奶企業,不過2017年中國聖牧迎來上市以來首次虧損。

這次與中國聖牧的合作,與蒙牛對現代牧業的管理有著相似之處,即蒙牛收購聖牧高科51%的股權之後,中國聖牧也將下游液奶資產和業務整體交於合資公司運營。這也意味著,蒙牛未來將操盤中國聖牧的有機液態奶的終端銷售。

蒙牛替這些牧業公司操盤下游自有產品的銷售,與此同時自己能夠獲取更加優質的奶源,看起來這對雙方都是利好。根據現代牧業3月25日發佈的年報,該公司去年營收微增3.6%至49.56億元,淨利潤的額已從2017年的9.94億元減少至虧損5.06億元,自由現金流轉正,盧敏放評價:“這對於一個牧業公司來講是非常重要的指標。”

接下來,盧敏放希望能夠從現代牧業和聖牧高科兩家公司都能分點紅。“我們成立了一個大牧業平臺,統採統購帶來的協同效應是非常大的,從現代牧業的2018年業績就可以看到,在飼料市場全部上漲的背景下,現代牧業的飼料成本是下降的,這就體現了我們的協同效應,而且2019年這個協同效應會更大。”蒙牛首席財務官張平補充道:“過去,聖牧高科的利潤受到了包括下游產品產生的營收賬款等的不利影響,希望2019年至少達到合理利潤。”

併購繼續

從現代牧業到聖牧高科,蒙牛每一次出手併購,都有一堆麻煩等著它來解決,雅士利更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在2013年以124.6億港元的代價拿下香港上市公司雅士利時,市場也認為蒙牛在前瞻性地佈局奶粉業務,補齊短板,但是沒有想到的是,雅士利成了蒙牛多年的牽絆:2013-2016年雅士利淨利潤均為負增長,2016年和2017年兩年連續虧損,直到2018年才扭虧,從蒙牛歷年財報中可以發現,這幾年蒙牛在梳理和調整雅士利的產品、渠道等方面,下了一番功夫。

長期關注乳製品企業的分析師宋亮稱,蒙牛收購的資產都有預虧的風險,但是紛繁複雜的產業變革時期,為資本運作創造了機會,蒙牛就是選擇這樣的方式來搭建全產業鏈體系,這與伊利的自建自投、穩紮穩打形成了對比,“從牛根生時代起,蒙牛人就擅長做資本的考量,”宋亮說。

資本運作的好處是可以迅速地擴大和加強弱勢板塊,但是缺點是伴隨能否有效消化和整合的不確定性。宋亮進而介紹:“在抵禦風險方面,蒙牛有背後的中糧集團這顆大樹可以依靠。”例如,2017年8月,蒙牛就曾向其最大股東中糧出售現代牧業3000萬股,彼時蒙牛稱此舉是為了進一步改善現代牧業的運營效率。

正如宋亮所判斷,蒙牛依然還在資本市場上尋找機會。在3月28日的業績說明會現場,盧敏放透露,如果有好的併購機會,蒙牛定不會放過。

在盧敏放看來,併購是蒙牛完成2020年千億目標的方法之一,“目標是確定的,方法有多種,我們現在離20%的有機增長還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我們應該會有併購的機會。”不過,盧敏放還強調,不會為了湊數字而為之,而是要以符合蒙牛整體戰略目標為準則去做收購。

現在的蒙牛距離千億銷售額有著300億元的差距;市值則在4月3日收盤時,已經超過了千億港元。

相比2020年的千億收入,蒙牛給自己定下了更為迫切的目標,即2019年淨利潤增速要高於收入增速。

對於如何改善利潤的問題,首席財務官張平表示:“首先毛利率仍有改善空間,例如雅士利奶粉、鮮奶、冰淇淋等業務銷售佔比的提升,會帶來毛利率的改善;第二是提升費用的使用效果,降低銷售費用的比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