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

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

“有时我在想,书品如衣品,它和人实在很搭配。看得出来,他会读乔纳森·法兰森,她读会保罗·奥斯特,这个人读村上春树。”

文 | 胡博 图 | Reinier Gerritsen

近年来,朋友圈里兴起了一股打卡读名著、背单词、练口语之风。睡前翻翻朋友圈,就看到某同学已经坚持学英语第119天了,早上挤公交、地铁时,某同事已经读到某书第14章了,还有“和某某(爱豆)读《XX》的第N天”,这种坚持难能可贵。

人们似乎已经习惯在手机上学习和阅读了,前几年大热的Kindle也渐渐难觅踪迹。在公共交通上,人们尤其少看到捧书阅读的场景,它似乎变成了我们通勤时能看到的“最后一本书”了。

当然,这种现象并非一国的现象,笃爱印刷书籍的荷兰摄影师Reinier Gerritsen(赖尼尔·格里森)游历了北京、巴黎、伦敦和纽约后,发现都存在书籍与电子书、平板之间此消彼长的趋势。在纽约这座快节奏的城市,他钻进地铁,只为记录下人们沉浸于“The Last Book”(即“最后一本书”)的瞬间。

赖尼尔说,一切都时刻在变,但一种美丽的现象也正在消逝,为此他愿把它记录下来。

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
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
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

他最早发现“书在消失”是2008年,那时他在纽约搭地铁时,一节车厢内好歹能看到20本书,多的则有30本,而3年之后,只剩5到8个人看书了。他感叹书籍锐减之余,下定决心要记录下这式微的场景。

为了捕捉人们真实的一面,赖尼尔完全采用偷拍的手法。他发现大多数纽约人还是比较友善的,而这部分原因在于他年过六十。面对那些质疑的人,赖尼尔有备而来,他随身携带着一张小纸条来缓和紧张的气氛。

“有了这张小纸条,我解释说书本正在消失并被iPad和Kindle取代。他们读完小纸条,通常会报以微笑。”他说。

“有时我在想,书品如衣品,它和人实在很搭配。看得出来,他会读乔纳森·法兰森,她读会保罗·奥斯特,这个人读村上春树。”他对读《圣经》的人数倒是比较吃惊。

有意思的是,赖尼尔发现很多人读《Fifty Shades of Grey》(译名应该都懂的)。“有个读者用纯白的纸做了个封皮,以免让人发现她在看什么。但我真不走运,她站在我的身边,而车厢内人多拥挤,没有空间让我拍下这张。”他说。

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
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
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

我们读书,主要是为了学习。看书的人的确变少了,尤其是看印刷书籍者,但并不意味着学习的人变少了。真爱读书的人何必在意什么场所,真爱读书的人又何必在意什么载体呢?

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
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
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

来源|南都周刊

END

欢迎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权请邮件:[email protected]。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后台回复「小南」试试看哦~

消失中的“最后一本书” | Zo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