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西周的九鼎为什么放洛阳?

手机用户1101087


我们要从洛阳城说起。

洛阳是一个在古代很重要的城市。历代君王都喜欢在这里定都。

这种偏爱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大概是从商朝开始的,商朝的都城大多都在河南,商朝也是当时最“文明”的国家。

那个时候,西周在岐山发展壮大。周文王时期,岐山遇灾害,部分的族人跟文王迁到丰,在丰的对岸建了镐京。

周武王灭商朝后不久,已着手建洛阳了。为什么要建?因为那时候,西周实力还很弱,但名声很大,建设洛阳方便号令天下诸侯,让他们崇周。

这又是没有办法的。

首先,灭商战争是以少胜多,史料上说周武王只出了先头突击部队就取得了牧野之战的胜利,而那时周国的六军还没赶到,可实际上商王部队是七十万(有学者认为是十七万),那个时候的商王也刚刚在对东夷的战争中勉强获胜,在损失十分惨重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军队。但西周倾全国之力只有六军,加起来也不过两万。周国能顺利,完全是商朝部队临时倒戈的原因。

所以,在牧野之战胜利后,武王又派出六师分别消灭了亲商的六个国家,但实际上,商族的残余势力还存在,分布在现在的东北和江苏、安徽等广大地区。

建设洛阳的目的很明确,一则在于号令天下,二则在于屯“殷八师”,随时征伐,三则在于将殷商的遗民监视起来。

可为什么洛阳的位置选择在那儿?这个么,是周公旦考察和建设的。

洛阳建好之后啊,武王已经挂了。为了辅助年幼的成王,周公旦怕他震慑不了诸侯国,就常驻洛阳办公,接受四方诸侯的进贡和朝会。

好吧,说道这里。这个洛阳摆明了就是一个诸侯国进贡和朝会的地方。


那么,九鼎是什么玩意呢?

《史记·封禅书》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

按这说法,九鼎是大禹造的,我们说大禹是非常厉害的人物,严格意义上他才是夏国能发展起来的关键性人物,到了大禹的儿子启主政的时候,国家的构架实际上已经确立了起来。

《左转》有一句话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家天下更免不了祭祀祖先,所以,祭祀用的鼎就很重要了,为了明确等级观念,鼎又有明确制度,《周礼》明确记载过: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所以,九鼎这一套东西只能是周王有,代表着真命天子。

将九鼎放在洛阳,接受诸侯国的进贡和朝会。那是再理所当然不过了。


牛在看你


建议大家看一下央视9拍摄的《帝都泱泱》节目,可以一集一集的看,也可直接看第三集,此节目采访了多位重量级人物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所长都为洛阳历史站台

里面从历史角度阐述古中国就指伊洛平原洛阳地区,因为夏时代的二里头遗址的铜加工作坊就有一万平米,伊洛平原最早掌握了很多先进技术,也是中华文明持续的领先,先后有夏商在洛阳建都城,所以西周周公旦在洛阳营建都城洛邑就不为多见了

况且我听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人说实际上周朝是不分西周东周的,东西周是后人人为给演变而来的,有事例可证,西安发掘80年未挖掘出西周都城的祭祀遗址,制铜加工作坊等宫城,城墙遗址

而在上世纪50年代洛阳瀍河两岸就发掘出了西周百余座墓葬,还有2010年5月洛阳瀍河林校也发掘出西周大型祭祀遗址,还有宝鸡出土的何尊铭文也记录了周公营建洛邑的历史

有这几方面,作为天下之中,最早中国的地方,迁九鼎定鼎洛阳是不足为怪的事








北京建城三千年始周蓟


因为洛邑是西周的东都,其地位不在镐京之下。

我们一般理解,西周都城在镐京,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东周。其实并不是这样。这种说法来自《史记·周本纪》,里面太史公提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说明在太史公以前,确实不少学者提到周天子居洛邑,只不过太史公认为,天子定鼎洛邑之后,就返回镐京居住了。我们当然不说太史公错误,不过天子是否可以存在两个或多个都城呢?

先不说洛邑,岐山应该就是个重要都城。这里是周人发源地周原,周人宗庙所在地。经考古发现,分布在岐山附近的贵族墓葬远多于丰镐一带,这说明什么问题?当然是离都城越近的地方,“权贵”的分布越集中。所以岐山自始至终应该就是都城。

然后是洛邑,周武王灭商之后,就称要“宅兹中国”,在中原建宅落户。九鼎放置在这里,象征着对天下的统治。因为这里是夏商的核心区域,而商在甲骨文就称“中商”。附近在西周时期也分布不少贵族势力,比如苏国、檀国等。而周天子确实也经常来这里,比如《穆天子传》一般认为周穆王从此出发,周幽王的太室之盟也是在这里。

至于丰镐,应该就是西方行政中心,连接岐周和洛邑的中点,后来西北戎狄之乱比较厉害,所以周天子也一般居住在这里指挥,最后周幽王还战死在骊山。所以,我们认为岐周、丰镐、洛邑都是西周都城,岐周是宗庙所在地;丰镐是西方行政中心;洛邑是东方行政中心,在此定都也象征着对天下的统治。


林屋公子


九鼎,据传是大禹时,用天下九牧所进贡上来的铜铸成九尊大鼎,象征九州。

商代夏后,将九鼎迁至其都城。后来又迁至殷,开始设立严格的使用规定,周武王灭商后曾公开展示九鼎。(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为加强统治力度,周王朝在中原建立新都,选定洛邑由周公负责营建,到周成王五年建成,建成后的洛邑城由周王室直接控制的周八师驻守,每师有二千五百人,共两万人,用以镇慑东方。而象征着王权的九鼎也放在成周城(洛邑)的明堂当中,用以威慑天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春秋时,楚庄王首次于洛邑“问鼎之轻重”,被王孙满驳回。公元前307年,秦国打通通往洛阳的道路,秦武王直入王都观看九鼎,在试举雍州鼎时压折右足,不久伤重而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九鼎不知下落,传说沉于泗水中,至武则天时,知九鼎难求,遂重新铸造。神功元年(697)四月,鼎成,置于洛阳明堂当中。


南方鹏


九鼎的传说由来已久,大禹制鼎就是传说 ,有些人无脑就知道瞎喷,看看二里头比大禹晚一千年的青铜器水平吧,连一个碗大的青铜器都造不出来,比大禹晚几百年的陶寺遗址也就出土了一枚粗糙的铜铃,大禹时代谈何可以铸造硕大的九鼎!传说不是历史,传说也要经过考古验证和推敲,年代的技术不可能跨越!大禹九鼎的故事来自唐宋以后,当一个美丽的故事挺好,当历史会让人笑掉大牙!有些所谓的历史问答达人也就是依据民间传说,牵强附会的找出“定鼎中原”的“传说依据”,你让真正的考古学家处于什么尴尬地位?就当一个好故事吧!


胡言酌


九鼎,传说大禹把天下分为九州,铸造九鼎代表至高无上的王权。夏商周三代把九鼎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高规格供奉。

把九鼎安放在洛阳,大概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确保权利集中统一。成王年幼,周公摄政,他不是王,却要履行王的权利,这在中国历来社会中都是反大忌的。会引起天下人的猜疑。这就需要来证明。九鼎安放在洛阳,这就证明周公摄政取得了合法地位。拥有了王的权利。周公说,由于洛邑居"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以后各诸侯国每年都要到洛邑来朝拜。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二是加强对殷商旧民的管理和统治,及时处置突发情况。当下,西安距离洛阳将近400公里,坐高铁不到2个小时。而在西周交通不大发的情况下已经相当远了,更何况洛阳以东还有广大的地域没有臣服西周,加之后来受封在殷商之地的“三监”和纣王的儿子武庚叛乱,使得这里需要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情况,因此周公和召公分陕而治,河南陕县以东周公管理,并营建洛邑,屯兵殷八师。

二是推行新的管理模式。这就是《周礼》。这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的治国方案。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其中礼的体系最为系统,如用鼎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等的具体规制。周武王死后,虽然推翻了殷商的政权,但是,各种部族实力还是很强大的,远没有使国家安定下来,这就需要强有力的人物来完成这一使命,而当时,周武王周围的能人很多,名流青史的人也很多,那是一个家族实力非常强大的时代,要把这些人的关系都处理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远离镐京就可以减少阻力,少一些反对的声音。


关中拾遗


但由此问题延伸出去,什么时候谁铸的九鼎?为什么要铸九鼎沸?九鼎到底是什么样的?最终结局怎样二千多年来却一直是历史悬案。

1、什么时候谁铸的九鼎?这个相关文献记载较为一致,所谓的周鼎实际是夏王大禹所铸,应该在他继承舜位以后天下安定时铸的。

2、为什么要铸九鼎沸?夏禹取得天下后,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当时处于奴隶制社会,人们对于大自然有着深深地敬畏之心,对很多现象不能理解,希望错助一些神秘力量帮助消灾解难。当时青铜铸造业逐渐兴起,青铜可以铸造兵器、礼器,本身在当时人们的心中青铜造出的东西都是神圣的,是正义的带有正气的,可以驱赶邪物。

所以,为了统治需要,也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和威权,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命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将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当时夏都城在今河南登封附近)。

3、九鼎是什么样的?普通的鼎是三足两耳,但九鼎是什么样的真说不准,因为当时聚天下之铜铸九鼎,这鼎得有多大,少说在千斤以上吧,当时有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我个人觉得四足鼎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四足象征天下四极,稳定性也要好一些。

4、九鼎的最终结局怎样?如果从文物传承的角度来看,至少在夏、商、周三代九鼎的传承是有序的,夏灭亡后鼎归商所有,当然要被迁到商都安阳,商灭亡后鼎当然归周所有,应该是先安置于周都镐京(今西安附近,好东西当然要随王走),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后九鼎再迁洛阳,以后大致安顿下来,没有大的变动。

春秋战国,周室衰微,不被当回事,又怕九鼎这样的国之重器落入他国之手,因为世人传说(统治者心里也是这么想的)谁拥有九鼎谁就拥有天下,所以“聪明”的周王室把九鼎藏了起来,但这么大的家伙能藏到哪里?据说藏到了泗水,总之后来这象征天下的宝物就彻底不知下落了,历代也有很多帝王想打捞找寻可是都没有结果。

5、说几个和鼎有关的成语及故事:问鼎中原、定鼎天下、霸王举鼎、一言九鼎。左宗棠曾试探曾国藩的话“鼎之轻重、似可问焉?”


唐史大白话


尽管周人自称帝喾之后,但周人从周文王的爷爷才从“ 戎狄之间 ”迁到西岐,自身的正统性饱受置疑。而居于天地之中的洛阳,是“有夏之居”也是商朝的“西亳”,重要的是洛阳也曾是周人自认为祖先帝喾曾经的都城,所以,据九鼎以都洛阳,就显的无比的正统了。


回望长安


我觉得吧,殷商的后毋大方鼎都能穿越千年流传于世,各种大大小小的方鼎圆鼎兽鼎都能流传至今,夏禹王九鼎也并非空穴来风,只是暂时没重现于世罢了,说不定就埋在那个几朝古都的沃土之下,早晚而已。


綁架一片雲兜風


尽管周人自称帝喾之后,但周人从周文王的爷爷才从“ 戎狄之间 ”迁到西岐,自身的正统性饱受置疑。


周人是帝喾之后,帝喾乃河南商丘人。

《史记-周本纪》:“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

……………………………………

周人“自撺于戎狄之间”

《史记》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自撺戎狄之间

……………………………………

而居于天地之中的洛阳,是“有夏之居”也是商朝的“西亳”,重要的是洛阳也曾是周人自认为祖先帝喾曾经的都城,所以,据九鼎以都洛阳,就显的无比的正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