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在書法練習中有人認為需捻管,有人認為不需要,對此你怎麼看?

貓有九條命68


需不需要看個人習慣,書法不應該太多條條框框。只要能寫出好字,怎樣握筆都不重要,按自己的書寫習慣,怎麼舒服怎麼寫。

古人醉酒後肆意寫字畫畫,哪裡還會在意握筆的姿勢,和後人定下的諸多規律。

過於遵循規律,會使人食古不化。


倚齋聽風雨


書寫時需不需要捻管,大概由兩方面因素決定。

第一:和書寫的字體有關。

捻管這個動作在書寫需要較慢的楷書中有時要使用這個

技術,尤其是轉折處,臨時藉助捻管以完成結構上的

完美,楷書的運筆速度比較慢一些,給捻管的動作提供

了相應的時間,當然這並沒有強行的規定,如果你能

保證書寫的質量,不用通過捻管就更好了。

我比較確定的是新魏碑的書寫是一定要使用捻管技術的,

沒有捻管的動作新魏碑字體是寫不出來的,因為寫新魏碑

的所有轉折都是外方內圓的特徵,靠捻管寫出內邊鋒圓轉

而外邊鋒方剛的效果,不掌握此技術即是寸步難行。

另外北魏造像的一些碑貼也必須使用類似捻管的方式,

這種技術和目前大家經常使用的捻管有一些區別,

它是藉助大角度側鋒行筆,轉折時略帶微小的捻管動作。

一般像寫行書,草書不宜使用捻管技術,主要原因是

捻管並不適合書寫較快的字體。

第二:小筆寫大字要用捻管

有時遇到用小筆寫大字的情況,就要藉助捻管來加以控制,

這是一種臨時隨機應變的一種方式,不得以而為之,毛筆

的尺寸選擇的合理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

至於書法需不需要捻管,並沒有硬性的規定,這完全取決於

書寫的內容和個人的習慣,不要在此事上過於糾纏。

使用捻管技術到底好還是不好呢?我的答案是不好,我

認為書法的技術是越簡單越好,只要能保證書寫效果,你

採用的技法越簡單越好,但有人已經習慣使用捻管,同時

又能寫出好的作品,也應該鼓勵一下吧,畢竟使用較複雜

的技術也不能算錯。

附圖照片:趙孟頫【惠竹貼】臨摹作品

選自楊半撰書【中國書法臨摹創作全集】

元代卷(趙孟頫篇)



素里布衣楊半


關於捻管,書壇一直有爭議。

古人並無捻管一說,其說法大約出自清代,包世臣是大力鼓吹者。此人寫字不怎麼樣,但於書法理論,說起來頭頭是道。


包世臣最著名的有兩件事。一是臆造出一個有違生理構造的“迴腕法”,偏偏老實巴交的何紹基還相信了,苦練近十年,竟創造出一種“紹基體”。

第二件事,包世臣引用劉墉家一個下人的話,說劉墉寫字時不斷轉動筆管,一次竟然把筆頭轉掉了。哈哈,劉墉怎麼不告他個造謠罪。

當今書法大家中,江蘇省書協主席孫曉雲是捻管的堅定支持者,她在《書法有法》中專門有文章介紹。

關於捻管,我們要搞清楚的是,其目的究竟是什麼?

有人說了,捻管是為了調鋒。確實如此,在一些關於捻管的文章中,也明確說明了這一點。

那麼,問題就明確了。調鋒最根本的方法是提按,為什麼要搞出那麼複雜而玄乎的捻管呢?

寫書法的人都知道,揮筆入紙後,筆毫鋪於紙上,此時將筆略提,筆毫重新聚在一起,這時再向任何方向鋪毫運行,都是中鋒。



所以說書法貴在提按之間,提與按的轉換,即可保證中鋒運筆。故有人說,提按是筆法的根本,所有筆法皆可由提按演化而來。

所以,對於我輩書法愛好者,掌握提按即可,至於捻管,則交與書法大家們去作專門研究。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問這個問題的應該是初學者吧,恕我直言,初學者可以不用在意捻管問題,這是一個高難度動作。

我的看法:

捻管的動作看你自己的需要,能熟練運用毛筆的人沒有這種問題,小編寫字很少捻管,偶爾的捻管完全是為了調整筆鋒的需要,學了幾十年書法,不知不覺就學會了,熟能生巧!


捻管的作用就為了調鋒,無論側鋒還是中鋒都是如此。

捻管就是用手指轉動筆桿,幅度有大有小,也有五指、三指、二指執筆法之分,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用起來舒不舒服,不舒服就可以不強求。

捻管不強求,只是習慣問題,有些人一輩子都不怎麼會,有些人很快就回了,這都沒有關係,個人書寫習慣而已,有些人習慣用肘和碗調鋒,有些人習慣用手指調峰。

另外大部分書家的字都是不用捻管,因為捻管降低了書寫速度,如今的書法家強調捻管就是為了強調用筆的豐富性,做到八面出鋒而已。這只是一種書寫風格,沒什麼值得炫耀,大家沒有必要太在意。趙孟頫的字就沒有必要去捻管寫。


書法魅影


捻管,也就是用手指轉動筆管。這個手法由來已久,但是當代爭議頗多。

1、捻管的作用

1)使筆鋒順暢,確保書寫流暢。

2)通過捻管保持中鋒運筆。

中鋒運筆主要是在行書、隸書、篆書中使用。目前爭議的就是在中鋒運筆中是不是需要捻管。

2、反對捻管的原因

1)通過肘和腕的調整,已經可以確保中鋒,因此不需要動作幅度更小的手指捻管。

2)由於執筆法的流變,在近現的一些執筆法中,捻管變得困難。而對於手指靈活度打不到的書寫者,主要是初學者,手指一二關節的細微動作比較難以達到。

所以反對捻管其實也是在強調實現性和便利性。

3、捻管的解析

王羲之《筆法論十二章》中說“上捺下捻,終始轉折,悉令和韻……”王羲之不反對捻管,認為筆能隨指環轉,乃入閣帖。

捻管運用的是手指關節,尤其是第一指節和第二指節,對手的靈活度和柔韌性要求高,非積年練習不可得。

在整個書法過程中,手部動作從肩、肘、腕、掌骨、第二指節最後到第一指節,是一個從粗大到精微的過程。越是細小的動作,越能做更精準的筆法調整。相當於,有兩個秤,都可以稱5公斤的物體,其中一個的刻度指標比較大,是以公斤為單位:另一個則是以克為單位,可以反應更精細的重量。這兩者沒有對錯, 而是看度量的精度需求。

在執筆法中,三指的執筆法比較容易實現捻管,五指執筆則比較困難。

中國傳統文化中,其實很強調由心而發,最後發力於指尖。太極的動作緩慢綿長,其氣息卻可達於指尖,讓整個身體到末端都被調動起來,從而使周身通泰。

古琴更是達到了金庸小說中‘左右互搏’的境界,兩隻手同時動作,然而動作方式,部位,方向,力度卻各自不同(古琴的左右手都要達到第一指關節)。但在這不同的手部動作中,卻達到了全身心的統一。故而自古中國人把古琴作為與天地相同的途徑。

故而在魏晉書家中,推崇捻管,也是這樣讓指尖和內心匯通一路,直抒胸臆,達到力透紙背,入木三分的境界。

中國人有個笑話說,麻將可以預防老年痴呆。因為打麻將的過程中,手腦高度統一,人的手部活動和腦補活動貫穿始終。而練習太極,古琴,書法,也讓人身體通泰,鶴髮童顏。

但是捻管不可強求。根據自己的執筆法,手部靈活度和對於筆法的要求,順其自然就好,不用強求。希望各位書法的過程中,獲得內心的喜樂。











中華花藝人樂姝含



捻管的目的其實就是調峰,是書家在書寫過程中,為了保持筆鋒的平順運行,對不遂自己心意的筆鋒進行適度的調整。清代以前,書家由於寫的多是短箋長卷,字體較小,書寫時手臂的動作幅度不是很大,故沒有捻管的技術需要。進入清代以後,隨著碑派的興盛,書家們都愛寫一些字體較大的篆書和隸書,筆畫增粗加長,需要拖、拉等技術動作,加上長鋒羊毫的大量使用,其彈性小,復原性差,遇到轉彎處若不捻動筆管,筆鋒就有可能出現扭結或叉散的現象。清代的鄧石如愛用長鋒羊毫,故提出“懸腕雙鉤,管隨指轉”的書寫方法。但在近現代書家沈尹默看來,王羲之從正在專心寫字的王獻之背後薅拔筆管還唯恐他捉不牢呢,豈能任由筆管在指尖隨意轉動?在具體的書法實踐中,我覺得寫比較大的毛筆字時,尤其是篆書和草書,在轉折過程中,因為毛筆的“執拗性”,有時還真需要捻動筆管不可,否則再寫下去,勢必會出現不可控的敗筆。捻管動作的需要與否,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取決每個人的書寫習慣,不可一概而論。


天趣齋


捻管是一個高超的書法技巧!



捻管適合於那些手指異常靈活的人,學會捻管對書法的進益幫助特大,但是,對於不適合的人群,學習捻管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是被弄得手忙心亂,無所適從。



捻管對於調鋒,對於書法的細部,極其轉折的厚度都有莫大的幫助,而且在高速行筆時,如果你能夠做到捻管與轉腕相結合的話,那更是一件相得益彰的事!



有人說捻管適合篆字或是草書,其實寫楷書時捻管也會使你的楷書厚實,飽滿!


捻管是好,但是,我不建議初學的人去學,手指不夠細緻,靈活的人也不要學。如果你自認為是個心靈手巧的人,那麼你最好學捻管,真的好!


一笑貫長天


在書法中首先要掌握筆法,其次是字法,章法,墨法等要素。所謂捻管是眾多的筆法之一,本人也從事多年書法教學與研究,運筆主要靠腕來完成,其次是肘與肩,手指主要功能是執筆也叫握筆。在運筆時常常需要調整筆鋒,調鋒主要靠腕來完成,但有時靠腕調鋒很難調到理想的狀態,因此可利用手指來捻轉筆桿進行調鋒,但這一筆法不經常用,只能做為輔助筆法。(以下是本人所書的作品,請大家欣賞)








錦業書法56662


捻管有兩種。這要和筆鋒錐面的應用結合起來討論才有意義。

有人說寫篆書才用到捻管,有人說為了保持中鋒才用到捻管。這是說的其中一種。為了好稱呼我們就稱它為第一種吧

第一種捻管是,捻動的方向同筆畫轉向的方向是相同的。目的是保持筆鋒的錐面不變。換句話說,就是始終用到了筆鋒的同一個錐面。

第二種捻管恰好跟第一種相反。如果筆畫以順時針方向轉向,捻管的方向就是遞時針。其目的是不斷地、頻繁地切換筆鋒的錐面。操作上是捻管,作用上,則是絞轉。如寫草書的“可”字最後一筆,用這種絞轉筆法來寫,就不浮不飄,厚重有彈性。寫完一個絞轉的筆畫,觀察筆尖,就好像擰麻花的一般。

總之兩種捻管,捻的方向不同,應用到的書寫場合也不一樣。


筆翰頗好


捻管,顧名思義就是用手指搓著筆管轉動,以改變筆鋒的方向。

捻不捻管主要看字體,一般來說,篆書、隸書需要用到捻管,以保證邊鋒一直在中間,使寫出的字美觀。

後來由於捏筆方法的改變,也由於書體的改變,在寫楷書時就用的少了。

但是行書和草書是一直用到的。

還有,這和書寫者也有關係,有人會捻管,有人不會捻管。

當今書法屆只有水平高點的人會捻管,普通人或者書法小白根本就不會,甚至有人就不知道。

急著出去玩,答的比較匆忙,未加思考,不妥之處望各位書友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