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1 “江山代有小橋出,不廢芳名萬古傳”濟寧馬驛橋的傳說,你聽過嗎

“江山代有小橋出,不廢芳名萬古傳”濟寧馬驛橋的傳說,你聽過嗎

很久以前,州城東二里許,有一小村叫馬村。村裡四五十戶人家世代種田營生因地少士薄,種多收少,是十里鄉有名的窮村子。傳說,自立村以來,村民們就與雞魚肉蛋攀不上親,也與讀書識字聯不上宗,世世代代披著破衣襤裳四出救窮補困,年年歲歲捧著野菜粗糠療飢驅寒。村子歷經滄桑,沒擴大也沒縮小,人口沒增多也沒減少,竟青少黃多的活了下來。善看風水的先生們說:這村子是沾了村西小河的光,村民們是託了小河的福。說起小河來,也真叫村民們感恩戴德。

“江山代有小橋出,不廢芳名萬古傳”濟寧馬驛橋的傳說,你聽過嗎

它樂善好施,舍已為人:天旱了,就焦急地呼喚著村民們擔水救苗;天澇了,又不安地催促村民們開溝挖渠排水保田;聽見村民肚子餓得咕咕響了,便放開喉嚨大喊,叫村民們挑水做飯下肚;聞到村民們身上的汗味,便風風火火叫村民們趕快跳進水裡洗個痛痛快快的澡。它又善解人意:苦口婆心地勸小苗快快長粗長壯,不要辜負了整吞也鹹,分開吃也苦的汗滴,盡心盡力安慰村民枕上的夢,要自強不息,齊心協力去戰勝一路悽風苦雨。它又如此多情:不辭勞苦的洗去村民們臉上的汗水,不厭其煩地融化村民碗裡板結的苦澀。它又如此善良:目不忍視村民們進城打工涉水淹死的慘像,耳不忍聞村民們四出求幫告助那撕心裂肺的嘆息。

“江山代有小橋出,不廢芳名萬古傳”濟寧馬驛橋的傳說,你聽過嗎

因此,村民們打心眼裡感激它,尊敬它,愛護它,從不把一瓢一碗的汙水潑到它的頭上,一星半點的穢物塞到它的心裡。就這樣,世世代代相依為命,年年歲歲同甘共苦。但它總是感嘆給與村民的太少,太少,村民們亦總是羞愧回報於它的太不成敬意。此情此景,彼此都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但誰也沒吐一字半句。一個炎熱的中午,村民們汗流浹背地打田裡歸來,在村中老槐樹下休息,一會兒望望火燒的天,一會兒看看湯澆的地,臉上愁雲翻轉,似乎風雨驟至。就見一位老人一邊抽菸,一邊慢條斯理說:“孩子們,我有一個小主意,想給大家說說,不知合不合意?”。

“江山代有小橋出,不廢芳名萬古傳”濟寧馬驛橋的傳說,你聽過嗎

大家一聽十分歡喜,認為老爺爺要講故事了,忙拍手歡迎,說:“老爺爺快講,快講,講快了,千合適萬滿意,講慢了耽誤了吃飯幹活,別怪小孫子們對您老不禮。”老人一板一眼地說:“我想在村西的小河上架座小橋,方便自己也方便別人,可就是我們村小人少,又一身窮氣,想得再美,也是枉費心機,可恨那些官吏豪紳地主老財,只顧催租逼債,哪管我們的死活。”說著流下兩行苦淚。村民們一聽,便七嘴八舌地議論開了。其中一個壯小夥子說:“老爺爺,莫傷心,從今天起,你就領兵掛帥,至於衝體陷陣,就有您這一幫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孫子們去奪取勝利。”。

“江山代有小橋出,不廢芳名萬古傳”濟寧馬驛橋的傳說,你聽過嗎

話音一落,又一個極爽快的小夥子說:“老爺爺,您放心,架橋的磚石木料,就由大家來湊,我想,這橋有天大的膽子,敢不乖乖地跨上小河,為我們出一把力?”又一個年齡稍大而又老誠持重的壯年人說:“老爺爺,您一輩子精打細算,橋麼?也決不會貪吃我們的血汗,糟踏我們的力氣。”老人聽了禁不住地大笑,一疊連聲地說:“孩子們有志氣,有志氣。”就這樣,一次槐蔭閒話,竟是一次出奇制勝的軍事會議。

“江山代有小橋出,不廢芳名萬古傳”濟寧馬驛橋的傳說,你聽過嗎

後來,地淨場光了,便打響了架橋的戰役。老人坐陣指揮,男女老幼日夜奮戰不息,不幾日,一座簡易的小橋就架起來了。於是放了幾掛鞭炮,敲了一陣子鑼鼓,便算是稱心如意的落成典禮。可小橋是“私生子”,在橋的家譜上沒它的名字。但它不計較什麼名分,是橋就堅持橋的本性,是橋就以橋的本性做人。年年月月勤勤懇懇迎送過往行人朝朝暮暮歡歡喜喜聽河水細語忽一日,禍從天降,遼兵三萬包圍了州城,軍民固守城池日夜奮戰,待援兵到來,好來個裡應外合,將賊兵殺退百姓得安。只可憐這村西河上的小橋競毀於戰火,多麼叫人傷心。可就在州城被圍期間,馬村卻發生了一件不幸又幸的事:一夥賊兵,夜間竄到村裡,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之後,又逼著村民殺雞宰羊做飯充飢。

“江山代有小橋出,不廢芳名萬古傳”濟寧馬驛橋的傳說,你聽過嗎

老人一聽計上心來,趕忙傳話各家各戶,盡其所有,定讓“壯士們”吃飽喝足。一時反熟菜好,賊兵們就狼吞虎嚥起來,眨眼鍋幹筐空。但賊兵們得意還沒來得及忘形,竟一個個抱肚,打滾,嚎叫一陣,死去,真是大快人心。接著一陣激烈炮響,圍城賊兵退去。天明,村民們在掩埋賊屍時,竟發現了一包包散碎金銀,馬村人因禍得福,無不歡天喜地。老人與村民們商量,一致認為這金銀不宜分開使用(儘管遭劫更貧),應該用來建一座磚石大橋,來顯示馬村人的堅強不屈。說建就建,不上兩月,大橋建成。村民們要給大橋起個名字,老人說:“橋是全村人建的,就叫它馬村橋吧!”村民們說:“不妥,要是沒有您老妙計,將賊兵全部藥死,不要說沒有這些金銀,橋也建不成,就連我們的性命也難保,村子也會化為焦土,依我們看,這橋就用您老的名字命名為好。”。

“江山代有小橋出,不廢芳名萬古傳”濟寧馬驛橋的傳說,你聽過嗎

儘管老人拒不認可但不多久馬義橋的名字傳遍了城鄉。是不是老人姓馬名義呢?不是的,老人累世家窮,沒上過一天的學,只有小名沒有大號,因為老人排行老一,在村裡輩分最高,人們便稱他為“一爺”,外人不知底細,誤認為老人一生好做“義”事,大家感激他,尊敬他,便稱為“義”爺了。“一”“義”同音,於是橋以人傳,人以橋傳,從此老人有了大號:馬義,橋也有了大名一一 “馬義橋”!由於橋的高大寬廣,城鄉來往的人便熙熙攘攘,不但有5眾多的推車擔的黎民百姓,也有許多的騎馬的坐轎的大小官員,先時的羊腸小路便成了通往省城的一條要道了。後來官府在馬村設下驛站,傳送官府文書的人,也便有了換馬、休息、打尖住宿的諸多方便。

“江山代有小橋出,不廢芳名萬古傳”濟寧馬驛橋的傳說,你聽過嗎

馬義橋也便名聲日高,竟張冠李戴地又喚作馬驛橋了。說來也巧,州城裡有一家豪紳,姓馬名驛,此人一生好追名逐利,橫行城鄉。一日,聽說城東河上建了一座馬驛橋,禁不住心中暗喜,以為有名可圖,便用了一個偷樑換柱的法子,叫人趁夜深人靜的時候在橋頭上立了一塊龍頭鳳尾石碑,大吹特吹馬驛其君如何如何的輕財好義,樂善好施,又如何如何憎惡貪名逐利之徒,貪天之功為已功的下流之輩。過往行人不知底裡,睹碑觀橋思人,便張冠李戴地將恩情盡交給馬驛了。馬義橋當然地成為“名副其實”的馬驛橋了。後來這橋幾經毀掉(一說馬驛的鬼把戲被人揭穿,就氣急敗壞將橋炸燬;一說被大水沖壞),又幾經修復(當然還是馬村人),便歷經滄桑地倖存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