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1 土木堡之敗,一次由貿易摩擦引發的戰爭,慘敗的背後令人反思

在中國的歷史上,有過兩次王朝實力還在,而皇帝卻被異族俘虜的屈辱歷史,一次是靖康之恥,一次是土木堡之變,靖康之恥是徽宗父子自作自受,而土木堡之變,不僅當時的大明君臣想不到,就是現今的後人也眾說紛紜,有怪太監王振的,有怪明英宗朱祁鎮的,客觀的說這些都有道理,但是更重要的另一個因素,那就是明軍整體戰力的下滑。

土木堡是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境內的一個城堡,土木堡坐落於居庸關至大同長城一線的內側。

在明軍撤退到土木堡時,是留下了三萬騎兵斷後的,可這三萬騎兵卻被五萬蒙古兵斬殺殆盡,而這些蒙古兵在殺了這些明軍騎兵,還有餘力在土木堡消滅十幾萬明軍,這說明了蒙古兵的損失不算大。

土木堡之敗,一次由貿易摩擦引發的戰爭,慘敗的背後令人反思

瓦喇軍進軍土木堡路線圖

而五萬蒙古兵讓十幾萬明軍全軍覆滅,如果明軍精於戰陣,真正算的上是精銳,蒙古軍消滅這十幾萬明軍,付出的代價也不會小,哪還有餘力兵圍北京,由此可見,此時的明軍已遠非永樂時的精兵了

請大家算一算,朱棣是公元1424年8月才病逝的,而土木堡事變發生在公元1449年7月,時間僅僅過去了二十七年,由此可見,土木堡明軍戰敗,問題就出在這二十七年間,讓我們看看那二十七年大明的改變吧。

土木堡之敗,一次由貿易摩擦引發的戰爭,慘敗的背後令人反思

大太監王振劇照

公元元1424年8月12日,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蒙古以後,病逝在半途,由其長子朱高熾繼位,年號洪熙,是為仁宗皇帝,朱高熾此人,是個好人,但才略遠遜其父朱棣,他在三楊的忽悠下(楊士奇、楊榮、楊溥)宣佈終止北伐蒙古,停止宮廷大肆採辦和營建工程,目的是緩解永樂朝的財政負擔。

仁宗在位僅十個月即病逝,由其子朱瞻基繼位,即宣宗皇帝,年號宣德。這位皇帝在位期間,休息養民,減靡費、施善政,使得明朝經濟得到恢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史稱“仁宣之治”。

表面看起來確實如此,但是卻不知道危機早已逼近大明。

明朝立國以來,最大的敵人就是蒙古,蒙古人時常犯邊,搶掠邊疆地區,成為了明朝的信服大患,元朝末年明朝初年蒙古分裂為兀良哈部、韃靼部、瓦剌部三部。

在這三大部中,兀良哈部與明廷關係最密切,而韃靼部勢力最強大。

韃,即蒙古,故元后也。“瓦剌,蒙古部落也,在韃靼西。

永樂年間,韃靼和瓦刺雖名義臣服,卻經常騷擾明廷北部邊境,韃靼還策動兀良哈在遼東侵擾。所以,明成祖朱棣從永樂八年到二十二年曾動用五十萬大軍,先後五次親自率兵出塞,重創韃靼、瓦剌二部,尤其是阿魯臺的韃靼勢力,並在第五次出征的回軍途中死去。

仁宗宣宗父子,不知道朱棣五次北征的掠意義,單純從經濟上考慮問題,為了減少財政開支,仁宗終止北伐蒙古,導致了蒙古勢力得到了喘息和恢復之機。

阿魯臺韃靼部又被瓦刺部擊敗,由是瓦刺部併吞各部,勢力越來越強大,奉元朝宗室脫脫不花為可汗,明正統三年,兀良哈部阿臺汗被瓦刺部脫歡俘殺,蒙古高原重新統一於瓦剌人手中。

明正統四年(1439年),脫歡逝世,他的兒子也先繼承了他的地位,自稱太師淮王。也先有了吞併中原之心。

土木堡之敗,一次由貿易摩擦引發的戰爭,慘敗的背後令人反思

朱祁鎮御駕親征圖

公元1449年,以貿易摩擦為藉口,也先發動思路軍隊進犯大明,大明專注於經濟建設,軍隊已二十七年沒打過大戰了,戰力下滑厲害,早已不是二十多年前的那支明軍了,而二十多年一直在不停打仗的而且重新統一的蒙古軍隊,戰力已非昔日四分五裂的蒙古軍隊所比,明軍戰力在降,蒙古軍戰力在升,雙方已經勢均力敵,此時大軍又由豬廢柴明英宗朱祁鎮和軍事白痴王振指揮,二十幾萬明軍戰又不敢戰,退又不會退,錯過了一個個逃生的機會,終於走進了蒙古人的屠場,造成了全軍覆滅的歷史慘劇。

土木堡之敗,一次由貿易摩擦引發的戰爭,慘敗的背後令人反思

明軍血戰土木堡圖

假使仁宣二朝繼續北伐蒙古,那有蒙古恢復元氣的機會,憑藉明朝的人口的經濟能力即使拖也要把蒙古人拖垮,再採用軟的一手招募蒙古貧民加入明軍,這樣下來,蒙古軍隊只會越來越少,最後的結果就是遠走中亞或歐洲,如此一來,後面的歷史就要改寫了。

而仁宗之所以停止北伐,也是受三楊的忽悠,三楊都是儒家文化教育長大的傳統的知識分子,厭戰的基因早已深入骨髓,明宣宗朱瞻基,在位九年,國家大事基本也是以三楊為主,人稱三楊內閣,三楊對戰爭的厭惡程度,以忽悠大明撤軍交趾(現越南)為例。

公元1407年,明軍在名將張輔率領下,進入安南,大破安南大將胡一元的象陣。一四O七年,安南國王胡一元父子被擒,胡姓王朝覆滅。而安南王國故地從紀元前二世紀時起,就是中國疆土。於是,中國宣佈撤銷安南王國,改稱交趾省,管轄十五個府,四十一個州,二百一十個縣。

這個從十世紀脫離中國而獨立的國土,經四百餘年的隔絕,再回歸祖國。

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到了宣德年間,交趾出現叛亂,1425年,一個名叫黎利的巡檢發動了叛亂,明軍派兵鎮壓失敗,宣宗徵求閣臣的意見,楊士奇、楊榮竟然主張撤兵省財,公元1427年,明軍撤出交趾,承認交趾獨立,迴歸二十一年的交趾與華夏永遠分離。

交趾叛亂,僅僅兩年,明朝就不願再戰,而清朝為剿滅葛爾丹父子的叛亂,歷經了康雍乾三朝,圍剿西北叛軍的難度十倍於交趾叛亂,但清朝堅持了整整七十年,由此可見,漢族王朝由於深受儒家厭戰文化的影響,對戰爭的耐性和鐵血性是遠遠不如少數民族王朝的,清朝如果像明朝一樣,逢難即避,秉持和平中庸思維,西北已不屬於華夏。

yin

土木堡之敗,一次由貿易摩擦引發的戰爭,慘敗的背後令人反思

明英宗朱祁鎮圖像

土木堡之敗,無能的明英宗和太監王振,固然是歷史罪人,但三楊忽悠明仁宗放棄北伐,以至於蒙古坐大,三楊偏注於發展經濟,不重視軍隊建設,導致軍隊整體戰力下滑,更是歷史的罪人。

儒家治國,開拓不足,保守有餘,終是難成正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