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5 孩子表现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先别发飙,你该再“宠溺”他一点

姥姥拨通我的视频电话,言语中是满满的火药味。我知道,小小费肯定又整幺蛾子了。果然,姥姥说,为了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晚上带孩子去试听围棋课。1小时的试听课,孩子跟屁股下有针一样,左三圈右三圈地扭。而他幼儿园的小朋友也一起去试听,别家孩子就像小屁股被胶水粘住,动都不动。

“让他到讲台上去摆棋,他也不肯去。其他小朋友都去了!”姥姥说,一起去的姥爷都有揍他的冲动了。我心中一酸,哎,我这可怜娃。

我是个职场妈妈,下班回家往往快8点了。在大城市里生活,相当无奈。带孩子去试听这种事,原本该我带去。然而,这种愧疚感,在姥姥不断煽风点火中,我心中愤怒的小火苗也蹭蹭蹿。

“为什么别人能坐住,他坐不住呢?”我恼怒地想。姥爷说,其实,孩子接受力很强,有一个跟着老师摆棋的环节,好多小朋友都跟不住,他虽然“屁股下有针”,但从头跟到尾,跟老师摆得一模一样。“要是他能坐得住,学什么都能学好。”姥爷恨铁不成钢地说。

孩子表现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先别发飙,你该再“宠溺”他一点

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挂完电话, 我跟娃爹交流起这件事。我说我的愤怒、不解,“打住!”娃爹果断制止我,“如果你的孩子跟别人一样,那他还是小小费吗?你为什么要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他的表现呢?”娃爹问我。

我忽然被问住,对啊,都说天底下没有一模一样的叶片,为什么我却要求孩子必须要端正地坐满1小时。

“虽然他扭来扭去,看似没有专注课堂。但你看效果,那些坐直了的小朋友跟不上摆棋的节奏,他能跟上。相比较下来,结果是好的,对吗?”娃爹循循善诱。

“你说得对。”我想了想说,我们往往用自己的尺子去判断孩子的表现,把不符合我们心目中的行为断定就是“错误的、表现不好的”,但每个人有他自己的个性,

何必以过程论英雄

《浓情巧克力》里微微安说:“Being different is not easy。”在这个纷繁杂乱的世界里要保持自己的个性,活出自我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在围棋试听课这件事上,我感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和新生代育儿观点的碰撞。

关爱孩子性格上的弱点

我曾经非常热爱池莉的《立》,这本书里描写了池莉和女儿共同成长的故事。印象最深的几个细节是,她的女儿每天就是各种玩,往往晚上要到妈妈在阳台上喊“xxx,回家吃饭”,孩子才回家。女儿特别喜欢张罗孩子们到家里做客,妈妈总是喜滋滋地做好美味佳肴,让女儿特别有面儿。女儿贪玩,上中学为了不上自习,约着同学悄悄翻墙出去……

孩子表现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先别发飙,你该再“宠溺”他一点

这些在我们传统教育观念里,肯定被视为调皮捣蛋的孩子,但在妈妈池莉的眼里,却是一种值得包容和溺爱的事情。

“课本教育只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单纯知识的教学。他需要的是与自己个性相得益彰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让孩子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自然地获得这个阶段应该有的成长经历和经验,在任何阶段的拔苗助长都是残害。”——池莉《立》。

这段话充分囊括了池莉对育儿的态度。

关爱孩子性格上的弱点。每个孩子生来各不相同,在某些表现上存在优劣势。但许多父母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总是用比较的态度,把自己期望的那种表现强加于孩子身上。于是,在他们眼里,孩子变得那么差劲。

就像小小费回来以后,姥姥、姥爷除了跟我“告状”,我相信他们也没有少批评孩子,批评他坐不住、不专心、胆子小。传统父母习惯了打击、批评,能不能试着多溺爱孩子的弱点呢?试着先理解他,鼓励他,再促进他变得更好。

中国式的打击教育,往往让孩子的情绪更加委屈。他可能真的第一次接触围棋,就是有点胆怯,他不敢上讲台摆棋,问题出在他对自己要求高,怕摆错了让家长失望。孩子可能只是想得到一句“你可以做得更好”类似的句式,得以释怀,放下小小的胆怯。然而小小的情绪不但没有得以释放,却再次被堵塞、回流。

孩子表现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先别发飙,你该再“宠溺”他一点

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

很多家长有先入为主的强势,喜欢插手孩子的爱好,主宰孩子的课外教育,以爱孩子的名义要求孩子应该要学习这个或者哪个。而池莉却主张,给孩子更多的尊重,而不是一定要孩子必须听自己的。

池莉喜欢做什么事情都和孩子商量,在生活中营造更知心、平等对话的关系。其实,我也特别注意和孩子商量。围棋试听课结束后,关于到底要不要报名,我说“我要和孩子商量下”。姥姥却说“商量什么?你商量的结局就是他肯定不想去,他就是不想动脑筋……”一下子,孩子又被贴上标签了。

正面管教里讲,要让孩子参与决策,这样他才会好好合作。如果我们强迫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最后也是“强扭的瓜不甜”。

为什么要多和孩子商量呢?

在今天,社会的变化造成了孩子的变化,

社会进步导致服从和顺从不在重要了,

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培养责任感和上进心。

参与家庭事务的机会太少,更多的是父母包办。

当家长和老师太严格和控制过多时,孩子们培养不出责任感。

在对待学不学围棋这件事上,有3种和孩子沟通的方式:

严厉型——“这课你必须上;要是你不上,就会得到惩罚。” 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

骄纵型——“不上就不上吧,我相信你会找到更喜欢的其他课。”放任自流。

但实际上,我们父母认知围棋课很好,希望孩子去上,所以商量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正面管教型—— “我们一起来探讨下上课有什么好处。我感觉这件事对你的益处在于……你在课堂上的表现其实还不错,为何不多给自己一次机会?再试试去听一下课,如果还是不喜欢,我会坚定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如果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和我们的意愿相悖离,不妨用这样的新生代育儿思维去看待他们。欣赏自己的孩子,是一辈子的功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