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不是孩子不愛讀書,是你沒讓孩子“好好讀書”

“我沒時間坐下來跟孩子讀書,每天都太忙了。”
“孩子連兩分鐘都坐不住,我怎麼樣才可以讓他安靜下來聽我讀書啊。”“我家兩個孩子,相差三歲,我都不知道怎麼給他們讀書了,想看的都不一樣。”“孩子總是要搶走正在讀的繪本,翻頁速度像開飛機一樣快。”………

週末回了一趟老家,做了一個“高質量陪伴,教你如何讀懂孩子”的分享會,有大概100個家庭參加了活動。結束後有一些家庭來諮詢我,問了好多問題,其中有一部分便是關於閱讀方面的。

不是孩子不愛讀書,是你沒讓孩子“好好讀書”

孩子讀寫閱讀的培養,也是我非常重視的。回溯著5年多的親子陪伴時間,親子閱讀是我一直都很堅持的,因為我也一直認可這一個理念,享受閱讀的過程,可以幫助孩子持續地保持對學習、成長的渴望和熱情。

所以我公眾號裡寫了很多閱讀相關的文章(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在公號底部“文章搜索”裡搜“閱讀”、“繪本”關鍵詞),希望可以把更多的方法論和好的知識,通過互聯網給到大家,讓大家可以更有方法去做好孩子的“讀寫啟蒙教練”。

週末收到的講座提問,也讓我產生了很多思考,有些疑問看起來都是每個孩子單獨的情況,但是卻系統反映了一些共性疑問,所以想了想,還是要寫篇文章跟大家好好聊聊,希望可以跟大家談談我對於閱讀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孩子因什麼而閱讀?

現在這個年代,提到閱讀,我們都知道很重要。但是如果問深一句,那閱讀的目的是什麼呢?我們可能就只能停留在這點:閱讀是孩子學業和教育的基礎,要想成績好,閱讀能力必不可少。

但是這不是閱讀的本質。如果孩子能夠發自內心地為快樂而閱讀,才是讓孩子未來取得學業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對於每一個學齡前父母來說,如何能夠幫助孩子愛上閱讀,才是我們在0~6歲孩子培養期最關鍵的目標。

不是孩子不愛讀書,是你沒讓孩子“好好讀書”

前段時間聽朋友抱怨過,自己家8、9歲的孩子不喜歡讀書,覺得帶孩子去新華書店看書,但是孩子什麼書都不願意看不願意買,在家裡連學校裡安排的閱讀任務都做不完,擠牙膏一樣磨磨蹭蹭,所以她問我,怎麼樣才可以讓孩子自覺去讀書。

我瞭解了一下朋友的情況,卻發現朋友家裡幾乎不買書,孩子都已經8、9歲了,但是出生後囤起來的書,竟還沒有一米手臂長。我很好奇地問,為什麼不給孩子買書呢,朋友告訴我,“他都不喜歡看書,我買來有什麼用?如果他喜歡看書,我砸鍋賣鐵都會給他買書,不喜歡看書,我買來幹嘛?”

我當時跟朋友說,不是這樣子的,真的不要想當然,認為孩子就是不喜歡讀書,以此作為理由,不再為孩子提供良好的閱讀環境。很多時候,為什麼那麼多小學生不想閱讀、不能好好學習、不願意自覺學習,恰恰是因為小時候的成長經歷中,孩子從來都沒有把閱讀與快樂聯繫起來。

不是孩子不愛讀書,是你沒讓孩子“好好讀書”

明明是家裡沒有給到孩子足夠豐富的閱讀環境,從來沒有觸手可及的書本,沒有有效互動的討論氛圍,孩子又怎麼會有更大的機會去愛上閱讀呢?如果我們的學齡前培養的重點,能夠放在讓孩子獲得閱讀的快樂上,幫助孩子逐漸開始愛上閱讀,我們才不至於本末倒置,其實很多事情,都是水到渠成的。

想明白這點,當我們看回講座後家長們提出的問題,會不會更能放鬆一些呢?其實,當我們遇到這些問題,甚至可以什麼技巧都先放一邊,什麼方法都先忘記,只要牢記這一點:我希望孩子不管處在哪種情況下,都可以體會到閱讀的快樂。有了這個初心和念想,加上一點點技巧,快樂閱讀一定不成問題。

想跟大家分享兩點我與孩子們閱讀的體會,概括來說,就是抓住一切機會讓孩子走近閱讀的世界,以及在過程中幫助孩子連點成線,聚線成面。


抓住一切機會讓孩子讀兩頁紙

如果你問我,我們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給孩子讀書?答案當然是越早越好,不管是出生後的頭幾個星期,甚至孕期,當你拿起書本的那一刻,一切都是最好的開始。

對於低幼的孩子來說,建立閱讀習慣的確會有些困難,但是我們首先要明白的一點,如果我們能夠持續保持這個節奏,讓孩子從小意識到這個閱讀的紐帶,一旦它牢牢根植在家庭中的時候,他就會帶給孩子無比的喜悅、平靜和持續很久的共同興趣愛好。

不是孩子不愛讀書,是你沒讓孩子“好好讀書”

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給孩子讀讀書,哪怕兩頁紙也可以的。給孩子洗澡的時候可以唱唱童謠,換尿布的時候可以講講故事,抱著他們的時候可以翻一本繪本,去外面踏青了回來是不是也可以看一本科普讀物。即便每天只有10分鐘可以跟孩子相處,把那個時間留給讀書。

如果孩子表現出享受其中的樣子,我們可能會很開心並且受到鼓勵,但是如果孩子並不那麼聽話,比如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家Eric就是出現各種各樣的“不受控制”:搶書過去快速翻頁、反覆只想聽一本書、坐不住、想看的內容跟哥哥不一樣所以抗議……

情況可能會讓我們挫敗,但是最關鍵的並不是我們如何“糾正”孩子的表現,而是我們是否還願意,在這樣子的情況下,仍然可以堅持,抓緊一切機會給孩子讀書。

不是孩子不愛讀書,是你沒讓孩子“好好讀書”

我當時不管Eric喜歡不喜歡看書,有空就拿一本書在他面前晃悠,“來吧,來吧我們來看一本書。”“哇,這本書裡講的,也是你很喜歡的小象呢,你要不要看看裡面說了啥呢?”哪怕他每次只看5分鐘就跑走了,但是一天裡可以有無數個5分鐘讓我堆起來湊,很多時候讀什麼實際上並不是讓孩子產生興趣的理由,而是我們的表現:

我們是否會眼神發光地邀請孩子進入閱讀的世界,我們是否會享受閱讀的過程,是否願意不管如何,都讓孩子聽到我們讀書的聲音、唱童謠的喜悅、以及討論故事時的認真……這種舒適和安全感,都在我們的“言傳身教”中,這才是讓孩子愛上閱讀的關鍵。


聽說讀寫從來都不分家

很多人會問我順序,到底要不要讓孩子認字,不是說學齡前聽重要過看嗎,聽說讀寫到底先學什麼後學什麼呢?但我的答案是,這些順序一點都不重要,聽說讀寫,從來都不分家。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在每一次的親子閱讀中,把聽說讀寫融合在一起,這便是最好的引導策略了。

其實很多時候,學齡前的孩子就已經能夠讀和寫了,但是他們的讀寫方式和成年人不一樣。所以現實中,我們經常出現用成人對於書寫、閱讀的標準去評價孩子的讀寫能力,也根本察覺不出來,孩子是在進行讀寫活動,最終,反而錯過了很多重要的孩子早期讀寫能力信號。

我家Joshua 3歲的時候,曾經給我看過一幅作品,我拿到那副作品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堆看不懂的線條(如圖)。但是後來跟孩子一起“拆解”了這個圖的意思後,我們卻可以發現,孩子正努力告訴我們一些完整的故事,裡面有房子、有船、有線條、有故事,還有大雪。

不是孩子不愛讀書,是你沒讓孩子“好好讀書”

△ Joshua當時的作品

可能很少人會把一副塗鴉作品和文字聯繫在一起,但那個時候,我們的孩子恰恰是在表達早期的讀寫作品。

我後來把孩子的早期讀寫能力信號,在“早期讀寫啟蒙”課程裡分享出來,也收到了很多媽媽觀察到的孩子的讀寫信號,比如這個媽媽就告訴我,她發現了孩子從來沒有告訴她的讀寫語言。

不是孩子不愛讀書,是你沒讓孩子“好好讀書”

是的,在我們成人視角里,可能很容易就被忽略的讀寫語言,其實也在我們的生活中。

我經常在跟兩個孩子閱讀的過程中,都會討論很多閱讀之外的東西,比如讓孩子去注意看一些文字的有趣之處,“Eric,你看這本書是你喜歡的大象艾瑪的故事,我們看看能否在書裡找出更多的艾瑪這個詞呢?”,或者經常跟孩子討論字與字之間的關聯,比如問問孩子,“你們看,這個Erik和我家的Eric有一個字不一樣呢,一個是k,一個是c,這是為什麼呢?”

再比如,我家孩子也經常做圖文日記,寫一句話描述自己,並且畫一幅畫來闡釋這句話,讓孩子從小可以感受到文字和圖片之間的紐帶關係,很多時候,也會增加了孩子對文字的想象力,對圖像的邏輯總結能力。

不是孩子不愛讀書,是你沒讓孩子“好好讀書”

很多時候,成人能夠跟著自己的好奇心,去提出一些簡單的、好奇的問題,或者設計一些有趣的項目和活動,都可以幫助孩子連點成線,聚線成面。這些互動的過程,都會幫助孩子把聽、說、讀、寫融合在一起,成為他們在閱讀上的關鍵聯結。

我們小時候的學習,很多時候是一種教條化的教學方式,我們學習,是為了考試、為了學業、為了成人心中的功利性目的,但是能夠讓一個人堅持愛上學習的,往往都是我們發自內心的那份熱愛

我小時候就特別喜歡看書,很多人會問我為什麼喜歡看書,可我腦海中浮現出來的,能夠留下記憶的情景,不外乎就是哥哥喜歡給我買書,讓我到處都可以找到有趣的書,媽媽喜歡跟我講故事,小時候天南地北、武俠小說,都是媽媽跟我分享的“大八卦”,老師喜歡看我的作文,無論寫的好不好,老師都會告訴我,她從我的文章裡又獲得了什麼樣新的認識。

不是孩子不愛讀書,是你沒讓孩子“好好讀書”

這些所有積累起來的正向的鼓勵,當事人可能都已經完全忘記了(哼哼,我和家人討論過的,完全迷茫想不起來有這件事情),但是對我來說,卻是受益一生的潛移默化。

很多時候啊,我們可能往往不知道,是因為什麼給孩子種下了一顆種子,但是正因為我們可能老了之後會忘記,我們才更需要現在提高自己的意識,讓自己不管下意識或者無意識做什麼的時候,這顆種子都是積極的、正向的,並且真的能夠幫助孩子發自內心地愛上成長。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