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6 让我们畅想:未来的句容是何模样

让我们畅想:未来的句容是何模样

句容

“壹引其纲、万目皆张”。如果把一个地区党委政府在产业、民生、城建等各方面的政策、举措比作“中流击水、奋楫扬帆”,那么一个城市的定位、愿景,无疑是“彼岸”和“灯塔”,只有树立远大目标、“把舵”正确方向,才能“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竟发,勇进者胜”。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察大势、谋全局、勇担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生态优先 特色发展”路径,深入打造“三张名片”,各项事业取得了跨越性成就,句容,其势已起、其兴可待。明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继往开来,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系统谋划新一轮蓝图,其时已至,“行动的勤奋无法弥补思维的懒惰”,“未来的句容是何模样?”应该成为全市深入思考的时代课题。近期,全市领导干部务虚会全面把握生产、生活、生态、文化四大维度,提出“着力打造长三角最令人向往的山水田园福地,建设具有最优营商环境的创新创业名城、具有最佳人居环境的宜居宜游名城、具有最美生态环境的养生养老名城以及最有味道的历史文化名城

”的综合定位,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城市的定位愿景是战略性问题。一方面,必须着眼长远。坚决避免小成即满心态、短视短期行为,“打破‘县域思维’,跳出句容看句容”,在城市群、都市圈中找坐标,在国家省市大战略中谋借力,“风物长宜放眼量”,树立“对标一流”的大志向、下定“追赶超越”的大决心、擘画“从长计议”的大格局。另一方面,必须着眼全局。城市定位、愿景应能统领全局工作,山水田园与我市“五山一水四分田”特点和生态农业名片吻合呼应,“福地”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心意相通,创新创业与“江苏硅谷”、产业强市、深化改革等相辅相成,宜居宜游与城乡建设、文明城市、全域旅游等融会贯通,养生养老与环境保护、大健康产业等一脉相承,历史文化既是城市之“根”、更是未来综合竞争力之“核”,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环节、各领域。可以看出,“一福地四名城”“珠串”各方,具有很好的系统性、浸润性。

城市的定位愿景不能一厢情愿,必须立足实际。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综合优势,突出创新浓度、技术高度、产业密度,在南京创新高峰旁建设创新高原,清华启迪、南大“双创”、南邮产业研究院、绿色新能源小镇等重大项目落地开花,沿西部干线“半月”型创新经济带初现端倪。以惠民育民的初心、攻坚克难的决心、久久为功的信心,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恒大童世界等项目展露形象,“两山一湖”等景点人气兴旺,岭南园林、恒润文化等龙头纷至沓来,宜居宜游名副其实。市域处处真山真水,儒释道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着丰富的医养理念和资源,康缘中华养生谷等项目即将运营,是公认养生养老、遂心如愿的“神仙之所”。深入开展“双抢”工程,秦淮灯彩、葛洪文化、红色文化等活态传承,市民人文情怀流露于艺体、公益、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可以说,“一福地四名城”于我市有着很好的匹配性、独特性,是底气所在、更是使命所在。

应势而谋、因势而动,则事半功倍、大有可为,城市的定位愿景必须符合发展趋势、客观规律。从历史大势看,“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是必由之路,随着“双铁”开工建设,我市内外交通组织、要素集聚能力、城市能级量级都将发生革命性重构,这其中既有“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红利,也有“大树底下不长草”的风险。“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只有近期向西看南京、远期向东看上海,以“名城”的标准自我鞭策、引领发展,才能屹立潮头、不被甩下。从经济规律看,我市虽然属于后发地区,但地理位置、要素成本、竞争态势等决定了无法再走从低端产业到高端产业自然升级的老路,只有充分借力周边优质资源、市场力量,以历史文化构筑城市韵味,迅速切入创新创业、旅游、养生养老等朝阳领域,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谋划枢纽经济,以“江苏硅谷”为极壮大产业经济,对接南京市场升级城市经济,融入乡村振兴做强农业农村经济,“农旅文康”协同引领消费经济,才能跳出“步步跟随、步步落后”的窠臼,真正追赶超越、赢得未来。由此可看出,“一福地四名城”具有前瞻性、科学性。

句容“往何处去”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未来的句容是何模样?这是时代之问、人民之问、战略之问,让我们深入思考、用心“答卷”,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上扛起属于我们的历史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