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7 金庸的一本小說,全部用一個人的詩句作回目,而且與內容渾然天成

金庸先生一共寫了十五部小說,一個對聯概括了十四部: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不能不說巧恰。而更加讓讀者驚歎的是:金庸的一本小說,全部用一個人的詩句作回目,而且與內容渾然天成。這本小說就是《鹿鼎記》,這個人便是金庸的祖宗查慎行。

金庸的一本小說,全部用一個人的詩句作回目,而且與內容渾然天成

金庸在修訂版《鹿鼎記》第一回之後,講解了他選用老祖宗詩集中聯句做回目的過程,這裡不贅述了。近世海寧查家人才輩出,但是一部中國文學史當中能夠勉強與金庸相提並論的,相信就只有查慎行一人。至於後世還有沒有,則我們當中大部分人都沒有這麼長命去見證。

金庸說這樣做「也有替自己祖先宣揚一下的私意」,這種私意很好,就是《論語》說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那一套。

查慎行(1650-1728),生於清世祖(小玄子的老爸)順治七年,卒於清世宗(小玄子的兒子)雍正六年,卒年七十有九。他的《敬業堂詩集》是個總集,內含五十三個小的詩集,每個小詩集依寫作年份次序編排,集名一般以當時所做何事或所居何處命名。

《鹿鼎記》回目五十一聯七言句。

金庸的一本小說,全部用一個人的詩句作回目,而且與內容渾然天成

為甚麼是五十一?

那是金庸擺了烏龍,第四十回鬧出了雙胞事件!目錄用了「眼中識字如君少,老去知音較昔難」,上句是說韋小寶不識字,吳之榮給他讀詩實在對牛彈琴;下句則不甚對頭。正文中卻是「待兔之疑株可守,求魚方悔木難緣」,則切題得多。韋小寶想守株待兔,但是天下間哪有這種奇緣,一兔撞樹是好運氣,豈能奢望還有第二頭兔子?吳之榮卻是緣木求魚,後悔莫及了。

金庸說「選五十聯七言句來標題每一回的故事內容,倒也不大容易」。嘿嘿,豈有此理,又在欺矇我們無知讀者。好在一位旅居馬來西亞的讀者概贈我幾套珍貴的舊版金庸小說,當中就有《鹿鼎記》 (「投我以瓊瑤」,只能「報之以木瓜」,以茶館叢書回贈,我這是佔了大便宜) 。略翻一下才知道金庸的確聰明機變,找不到合適的回目,便改動內容來遷就聯句。第四回的「無跡可尋羚掛角,忘機相對鶴梳翎」就是在修訂時加磚添瓦之後才合用,金庸給小桂子多學了「羚羊掛角」和「仙鶴梳翎」兩招!

不過話分兩頭,金庸總是喜歡向難度挑戰,他說:「……這裡所用的方法,不是像一般集句那樣從不同詩篇中選錄單句,甚至是從不同作者的詩中選集單句,而是選一個人詩作的整個聯句。」這種做法,不知道算不算是破天荒呢?

首先,你得要會寫小說,還要有個詩做得好的祖先,然後又要以這個寫詩祖先活著的時代做小說的背景。

看來該是真真正正的「古往今來,空前絕後」!

金庸的一本小說,全部用一個人的詩句作回目,而且與內容渾然天成

在香港,有許多人批評金庸小說研究是「拍馬屁」。拍馬屁也不錯啊,要拍得受者舒服,倒是一門高深學問。我往後箋註這些回目聯句,給查大俠的「私意」好好粉飾,這一手馬屁功該算是在金學研究的領域裡面的天下第一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