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86歲老農的書法被網友紛紛點贊,原來,100年前他家鄉就出了探花

山東莒縣“老農民”王玉寬的書法,在網絡文化領域是一個不爭的熱點,不論是什麼人、什麼平臺、以多低的質量拼湊出一篇關於王玉寬老人的文章,依舊少不了一大批網友的點贊和好評。網友們的評價,從老人的身份、老人的楷書風格、老人坦蕩的胸懷,以及老人熱心助人不計較名利的態度……令“書畫圈”感慨良多,原來網友的真誠,和現實中人的態度是如此相似:我們不喜歡花哨的表演,只要真實的情感,和用心的態度!

86歲老農的書法被網友紛紛點贊,原來,100年前他家鄉就出了探花

網友如此,老先生如此,生活亦該如此。

不少個人媒體願意將老人定位為“老農民”,其實這也是一個並不十分準確的概念:王玉寬曾擔任過小學教師、地方行政人員,1980年代之後,他早已成為縣級文化名人,更不必操持莊稼。“農民”,只是他青年時期的一種身份而已,不必過分誇大和堅持。

86歲老農的書法被網友紛紛點贊,原來,100年前他家鄉就出了探花

從86歲王老先生一生的履歷來看,他雖然一直生活在底層,事實上,他更像一位文化人,一位知識分子。

他從六歲時就被父親關在家中讀書,練顏真卿體、之後又偷學柳體、歐體、趙體,這樣堅持了八年。可以想象,在練習書法之餘,他讀了不少書。農家的書本來就不多,估計他能讀到的也都讀了。

86歲老農的書法被網友紛紛點贊,原來,100年前他家鄉就出了探花

也只有文化功底紮實了,十七八歲,他才敢為人寫碑文、畫畫……數年後,他去補當地一小學教師的空缺,一去,也幹了好幾年,沒有兩把刷子,一般人還不敢這樣,熟練地遊走在麥地和課堂之間,並最終,成為縣級各行政部門的治印專家。在晚年時,他成為縣裡、市裡的文化人物,這是多年文化積澱所成,也是對他文藝素養的認可。

86歲老農的書法被網友紛紛點贊,原來,100年前他家鄉就出了探花

不過,就實質而言,王玉寬老人的文化底蘊,應該不能和大學教授乃至著名學者相比,他少年時期的見識和環境困住了他。但他能將書法練成這樣精湛且雅俗共賞,也足見到他的慧根不凡。

經過“書畫圈”仔細分析研究,發現,王玉寬老人之所以書法能這樣出眾,和地緣也在冥冥之中有某種不可捉摸的關係。

86歲老農的書法被網友紛紛點贊,原來,100年前他家鄉就出了探花

王玉寬的家鄉在山東莒縣,他真正成名和活躍于于1980年代。在大約100年之前,也正是在他家鄉方圓百里之處,出現了一位科舉探花——那個家族裡先後出現了五位進士。這一種極為罕見的文化現象,文從沈夢瞭解,卻出現在這個並不十分出名的地方,實在是令人驚訝的事兒。這種文化的感召力如此巨大,能影響一代代當地人,似乎也並不是奇怪的事兒。

86歲老農的書法被網友紛紛點贊,原來,100年前他家鄉就出了探花

那位於1883年、以36(殿試策如此記載)歲之齡獲得癸未科一甲第三名的人物,名叫管廷獻(字士修),是家族中,中進士名次最好的一位。

在網絡上流傳著管廷獻的殿試策,字體端莊精美、典雅方正,是標準的進士小楷,規範耐看,耐人尋味。

86歲老農的書法被網友紛紛點贊,原來,100年前他家鄉就出了探花

對比管廷獻的書法,看看王玉寬老人的書法,能感受到相似的精神毅力和規矩態度。可以想象,他們雖然似乎沒有交集,但前輩對晚輩潛移默化的文化影響,卻是毋庸置疑的!

86歲老農的書法被網友紛紛點贊,原來,100年前他家鄉就出了探花

史書記載,管廷獻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富有名望,善於思辨。在簽訂和約後,他建議“不在開源也,亦節流而已”;在義和團興起之後,他又以審慎的態度拒之!

86歲老農的書法被網友紛紛點贊,原來,100年前他家鄉就出了探花

清末民初後,管氏不再過問政事,過隱居生活,數年後辭世。他以自己的文化態度,不參與功名利祿,保守了自己的初心。這點,和晚輩王玉寬多麼相似啊!

86歲老農的書法被網友紛紛點贊,原來,100年前他家鄉就出了探花

我們一起欣賞兩名人的書法,來共同品味這難得的文化盛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