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崔永元和马云,哪位谈教育更加一针见血

崔永元最近又火了,他的火,可以追溯到1996开播的《实话实说》,那一档节目曾占据了5.4%的收视率,5.4%是什么概念?如今最火的几档节目如《跑男》、《极限挑战》也只是1%到2%之间。《实话实说》当年可谓尽人皆知,堪称谈话类节目的鼻祖。

崔永元和马云,哪位谈教育更加一针见血

在大众视野里,崔永元是当今社会最有骨气的知识分子 —— 一个情愿自己久病不愈,也不忘初心,坚守良心道德底线原则的人。

对于教育,崔永元也一直贯彻自己敢说敢做的方式。在华盛顿大学演讲中,他对教育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教育应给孩子能力,而非灌输知识!”

人家是在培养能力,而我们只是在灌输知识。更何况,有些老师根本是在灌输“死”知识。

《匆匆》这篇课文,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你能把自己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我侄子写的是:“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后面一个好大的叉。标准答案竟然是:“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一篇文章,你可以喜欢这句,我可以喜欢那句,难道最喜欢的一句话也要统一么?我觉得这个题目应该是“你能把老师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写下来吗?”才对。

崔永元和马云,哪位谈教育更加一针见血


“孩子一定要阅读,读历史、读人物传记!”

读书可能不一定让你明白,但是你起码能知道坐在你对面的那个人胡说八道。这就是读书最大的好处,不读书你可能永远是一个糊涂的状态。

如果非要推荐,我觉得有两类书可能值得一看:一类是历史题材的书;一类是人物传记,这个也是我自己比较偏好的。读历史题材会让你越读越明白,看得越多越觉得自己是个明白人;人物传记有一个特别的好处,当你读完一个人的人物传记的时候,你会觉得你跟他活了一辈子,又活了别样的一生。我们每个人只能按照一种方式活一遍,但是当你好好读一些人物传记时,你就会发现你能活一百遍,能活一千遍,有各种各样的活法,这是件幸福的事。

我知道很多孩子是不愿意读书的,我们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去鼓励或者督促他们读书,只能说让孩子先试着读一读,哪怕是一两本,也许他读上一两本,就会忽然产生兴趣了。

“父母的三观正,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我对孩子道德上的教育理念来源于我的父母,宽以待人而严以律己,这是我家里传统的“家风”。

当我很小的时候,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家里养了一只可爱的花猫,全家都挺宠它。有一天,我早上醒来,听到花猫在床下喵喵地叫,我翻下床一看,发现花猫不知从哪叼来了两条黄花鱼,一副洋洋得意的样子。我当时挺高兴地把这事告诉了爸爸妈妈。可父母却带着我们顺着脚印仔细一查,发现黄花鱼是花猫从墙外叼来的,而隔墙是国营菜市场。妈妈带着我和副食品定量供应本,直奔菜市场,向卖鱼的叔叔阿姨说清楚情况,把两条黄花鱼的钱付给了他们。结果是猫吃了两条鱼,我和我的兄弟姐妹少吃了两条鱼。

对于教育,马云在很多演讲上都有说到自己的观点,其中,在环球转型论坛上,他说出:“知识是传授出来的,本领是玩出来的。”

崔永元和马云,哪位谈教育更加一针见血


未来30年的业务核心在于创造力。因此,很多事情已经改变了。教育,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我认为不能只教知识,机器学知识更快。脑一定比我们聪明比我们反应快,人工智能在逐渐代替人工的时候,孩子该怎么在未来生活?

那就去玩,学习本领的前提是兴趣,而兴趣就是玩出来的。小的时候孩子喜欢游泳,长大后便获得了本领。小的时候孩子喜欢玩泥巴,可能长大后立体感比其他孩子都强。在玩耍中让孩子有更大的脑洞和创意,这也是未来他们安身立命的本领。所以,现在,让孩子大胆去玩。

崔永元和马云,哪位谈教育更加一针见血


另外他还谈及:“教很好,但育不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不仅在于“教”,更在于“育”。为人父母,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等,在孩子的成长中所起到的重要的作用。文化的传承,需要整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大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