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1 中秋,总是有些人回不了潮汕

在《潮汕文化精神》一书中有这样九个字:潮汕是一个漂流族群。一直以来,外出工作或者移民定居外地的潮汕人不为少数,正是因为如此,也才有了“海外一个潮汕、海内一个潮汕、本土一个潮汕“的说法。

深究背后的原因,是因为在潮汕社会中,人口与资源永远是一对无法协调的矛盾。在农业社会中,体现为人口与土地的矛盾,也即是人多地少的矛盾,这对矛盾所激发的结果就是那些没有土地的人远走他乡。在当前,则是体现为人口与社会资源的矛盾,这些社会资源中最贫乏的就是就业和发展机会。为了争夺这些就业和发展机会,大家势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基于潮汕人情社会的属性,谁的关系多而硬,谁的胜算也就更大。结果可想而知,那些来自普通家庭又富有梦想的人在竞争中因无法获得优势而落败,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得走出潮汕,选一座城立身发展。

中秋,总是有些人回不了潮汕


●潮汕人的漂流宿命

这也这就是潮汕族群的移民宿命,几百年前如此,现在还是如此。离乡背井,与父母聚少离多,便成了不少潮汕人的生活背景。

前几天,某阿兄问我:“中秋回家吗?”

我说:“还没定。手头最近的事情有点多,而且高铁票都没了,高速塞车,开车又觉得太累。”

他说:“后生仔都这样。过些年你就不会这样想了”。

我笑了说:“听你这话,估计以前你后生时也这样想。”

他说:“谁都年轻过,年轻人的想法总是有些相似的嘛。还差塞车那几个小时吗?干活效率高点不就回来了嘛。中秋,就图个团圆。”

我只能轻轻地应了句:“嗯嗯”。

他接着说:“三十而立,到了这岁数,许多事才开始想明白,当然,是开始而已。我给你说说我以前跟现在想法的变化,要不要?”

我一边冲茶,一边呼应着:“好啊,我茶冲,你且食且说。”

“从小家里管得严,尤其是我妈,也许她是相信慈母多败儿的说法吧。从小做错事,她罚我的方式还是有点特别的,让我跪蚶壳,那盆蚶壳至今还在家里。搞得我自己讨厌血蚶好多年。

总之吧,在上大学之前,我妈管得我特多,也特严。

因此后来到广州上大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终于呼吸道自由的空气了。大学四年的中秋,我从来就没有想过回家,一是因为觉得中秋离刚开学还没多久,二是觉得麻烦,那四年的中秋,不是跟朋友出去旅游,就是在学校各种玩。

2002年,我上大一。那年中秋,我爸妈通过家里附近的客运大巴给我托送了一箱东西,毕竟当时快递还不发达,叫我自己到广园客运站去取,说里面有月饼、惠来绿豆饼和贵屿朥饼。

我打电话问我妈:“怎么拿了那么多?”

我妈说:“给宿舍的人尝尝潮汕特产,把关系搞好点,在家靠父母,在外就靠朋友,懂吗?”

那时候的我甚至觉得有点烦,嫌重,支支吾吾也就过去了。后来打开箱子,觉得我爸妈还是挺懂我的,毕竟懂得买我从小就喜欢的蛋黄莲蓉月饼。

接下去的三年,还是差不多的过节形式。在中秋到来的前几天,我年年循例到广园客运站取月饼,还是喜欢的蛋黄莲蓉。只不过,那几年的中秋,我依然没有什么想家的感觉。还是觉得自由自在挺好。


中秋,总是有些人回不了潮汕

●一块小饼亲恩在

人就是这么奇怪。总有一段时间,觉得离开了父母就是自由,对于家,说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并没有太多的牵挂。至于父母,恰恰反过来,孩子离家,开始觉得不自由起来了,至于牵挂,是经常的事。”

“后来毕业了,我到了深圳工作。人的世界一下子变得复杂起来,要去应对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

刚毕业的第一年,那时中秋快到了,我就知道要给自己列了一份送礼的名单。这个送送月饼,那个送送烟茶酒。不过前三年的时候,我一直忽略了给父母也准备一份,即使一盒月饼,也没有。

再到后来遇上了自己的女朋友,也就是我现在的老婆,在恋爱的那几年里面,除了她的生日,还有各种各样的纪念日,我都会去创造各种各样的惊喜,准备各种各样用心的礼物。说真的,当时做的那些事,我现在想起来连自己都感动。

可是说来也怪。直到我结婚生子之前,每逢父母生日时,我也就都只是打个电话说句“生日快乐,身体健康”之类的话。却从来没有想过提前准备一份礼物。等到我懂得做这一点的时候,是等到了我初为人父的时候,好像只有到了那时,才真正懂得为人父母的不容易。


中秋,总是有些人回不了潮汕


●有时候被淡忘的父母

人就是这么奇怪。初谙世事的时候,懂得去讨好许多人,也懂得去感动自己的另一半,甚至是感动自己,可是却不曾想过讨好父母,至于给父母的感动就更是谈不上了。

2010年,工作后的第四年,我就结婚了。成家后,压力一下子就大了起来。

项目没日没夜地做,大小业务拼命地接,一心只想赚多点钱。回家的次数比起没结婚前,甚至来得更少了。也就是时不时跟爸妈通通电话。那时候还没有高铁,回家一趟五六个小时吧,像中秋这种注定塞车的日子,那就更不只了,加上工作忙的原因,当时我的想法就跟你一样,觉得回家一趟麻烦,根本就没有多少想回去的冲动。

后来有一天我细妹打电话给我,我记得当时刚好是中秋前的十来天。电话里细妹提到了家里的母狗阿旺生了四只狗,可是我爸妈竟然没有想把狗送人的意思。让我打个电话叫爸妈把狗去送人算了,免得养太多了麻烦。

我打电话给我妈:“妈,把狗崽送人吧,不要自己养那么多啦,又不是要开狗场。”

我妈笑哈哈地说:“你爸舍不得,说这四只狗崽就像你们四人,尤其打架的时候,看着他们,就想起小时候吵吵闹闹的你们,就觉得好笑。舍不得送,平时闲着也是闲着,逗逗狗你爸也乐意。而且你爸怕阿旺伤心。”

我问:“阿旺怎么会伤心?”

我妈说:“生了四只崽,突然不见了,狗怎么会不伤心?”

我妈这句话出口的时候,我的鼻子就有点酸了。我大姐嫁潮阳,少回揭阳老家,我哥在浙江义乌做布匹生意,我在深圳,后来细妹在谈对象的时候,我爸妈要求细妹必须嫁附近。最后细妹嫁到了隔壁镇。说真的,做人家媳妇,细妹也不可能天天往家后走,一周最多也就一次回去看看我爸妈。

我终于有点明白爸妈不想把狗崽送人的原因了。挂了电话之后,我马上定了两张中秋的票,一张给自己,一张给老婆。

从那以后,我尽量争取每个月回一次家,尤其是父母的生日,必回。现在寒暑假的时候,儿子我也带上一起回。有些事,只有年龄到了,才慢慢有了些开窍。

中秋,总是有些人回不了潮汕

●回家的路很多

人就是这么奇怪。总有一段时间觉得没有经常回家看看的必要,能够找出各种不需要回家看看的理由,这其中一个理由是忙,另外一个理由是远。直到有一天,只有发生了某些不太好的事情,才发现父母在渐渐老去,才知道了多回家看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这就是我的故事。多几年,你自己经历多了,就会更加明白了。所以,中秋这种节日,该回就回,这几百公里,花多几个小时,算得了什么?”

听完这位阿兄说的话,我在想,潮汕这片土地上走出来的人中,很多人也有相似的经历吧。

年少时,我们觉得离开父母就是自由,巴不得父母管得越少越好。

在美好的年华中,我们做过许多人去感动别人,甚至是感动自己,却没想过去感动自己的父母。

在浑浑噩噩的日子里,我们给不回家找上各种各样的理由,这其中最重要的两个理由就是忙和远。尽管内心知道这些只是借口。

这就是我们许多人曾经有过的共同想法吧。

而我们在潮汕老家的父母们,他们也有着两个共同的想法,一个说了出来,一个没说出来。前者是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好好照顾自己”,后者是一句埋在心里的“有空回家看看我们”。

岁月给父母忧愁,但未使他们的爱减去半分。莫等父母白了头,空悲切。能回就回,该回就回,尤其在中秋这种仅次于春节的重要团圆节日。一生大概就是这么一个过程,从在家到挣脱着离家,经历些许事后,才渐渐发现回家挺必要,也挺重要。

所以这个中秋,我们都回一趟潮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