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我国粮食多年不涨价,反而还降价,是这样的吗?这是为什么?

梦的起点


您好,科学兴农为你解答。

粮食安全是事关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百姓生活的大问题。粮食价格是百价之基,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开放程度的提高,影响粮食价格的因素也逐渐增多而且也越来越复杂。

那么多年来,我国粮食价格到底是一个怎样地走势呢?

首先要先言明一点,不能以绝对的粮食价格高低作为评判依据,要以当时所处的大的社会背景,以及人民币的购买力进行判断。2000年以前,我国粮食价格基本上是处于一个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这个阶段我国粮食经历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粮食价格平均涨幅在10%以上。以小麦为例,由0.89元/斤涨到0.98元/斤。

2000年-2002年,由于受市场宏观调控的硬性和粮食连年来的大丰收,导致市场上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粮食价格出现了首次大幅的下滑,下降幅度20%以上。2003年-2007年,粮食价格又出现了恢复性的上涨,小麦由1.023元/斤涨到了1.103元/斤,涨幅高达7.8%。2008年到现在,中间几次粮食价格不管是上涨还是下跌,都不会有很大的起落。

那么影响粮食价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粮食价格波动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个是供求关系,一个是生产成本的推动。就像今年的大蒜,记得有一年大蒜涨到了十几块钱一斤,但是今年新蒜下来,二三毛都没人要,就是因为种植面积突然扩大,去年库存量还没有消化完,导致市场上供过于求,不下跌才怪呢。另一个就是关于生产成本的推动,比如今年,化肥、种子、农药大幅上涨,必将直接影响生产成本的直线上升。因为这些都是种地必须的生产资料,都离不开。

眼下还有一个热点话题,中美贸易战热度不减,而且近期又出现了新的升级。受此影响,我国粮食价格必然会向着一个好的方向发展,今年的玉米、小麦都已出现了上涨趋势,有专家预言,玉米突破1元大关问题不大,小麦突破1.4元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就算涨到这个价格算高么?相比前几年的话,是高了点,但是如果计算投入产出比的话,恐怕大家就笑不出来了,现在即使是1.4元每斤的小麦,每亩的净收益还没有5年前,10年前1.1元每斤的收益高。物价上涨的幅度,远远超过了粮食的涨幅,人民币的购买力也大大的缩减。所以,理性的种植户都明白是这个理,粮食其实是降价了。(万)

这里是科学兴农,欢迎添加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文章原创版权归属科学兴农账号所有,侵权必究。

科学兴农


作为一个财经工作者,我认为从整体上看是这样的。

一则,表面上看小麦、水稻等粮食收购价格近年可能一直保持上升态势,但与同期农资价格相比,实际可能粮食价格涨幅过慢,相对于农药、化肥及劳动力成本上升幅度,粮食价格的实际情况应是不升反降,种粮农民的每亩纯收益可能一直呈下降态势;更不用说与其他商品价格水平去相比了。

二则,与我国货币发行增长速度及物价上涨水平相比,粮食价格水平可能就更低了,比方10年前的小麦每公斤1.96元左右,今年可能随着中美贸易战升级减少对美国农产品进行,小麦价格每公斤有可能突破2元,但10年来人民币贬值了多少,物价水平又上了多少?有人算过这笔帐吗?如果仔细算下来的话,粮食价格肯定是下跌无疑。

三则,与国外同类型农产品价格相比,中国粮食产品价格明显过低,当然除了质量因素之外,也还有市场供求关系导致国家收购价格的过低。

这种局面的确需及时改变,“谷贱伤农”的戏剧不能再演下去,应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必须提高粮食收购价格,把中国的粮袋应牢牢地掌握在中国自己人手中,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开伟观察


无论任何一国,粮食都是民生的基石,而粮价上涨的影响面也都不会小。

我国粮食多年不涨价,甚而还有降价的趋势,其主要原因还是由供给较为丰沛有关。供需关系在价格走向起到调节作用,供给充足了,价格就没有上涨的动力了。

此前,官方披露的信息显示,中国的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连续6年的增产。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这是个十分难能可贵的表现。这里面袁隆平等农业专家功不可没,因为中国粮食产量要做加法,一是靠面积,二是靠单产。面积扩大不是件容易的事,而科技则有可能把单产提高。

有一份农业部的评估显示,目前,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而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到40%。没有太多的争议,科技一定是中国粮食增产的最主要“护航”力量。

中国粮食涨不上去,分析下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粮食安全一直是中国经济的头等大事,粮食安全的最主要表现就是供给稳健。2013年,中国粮食生产达到了历史性的6.01亿吨,就像2018年虽然天灾颇多,但国家依然立足于抗灾丰收,要保障粮食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也就是5亿吨以上。

其次,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第一粮食进口大国,这又是供给中的另一个支撑点。从国际市场看,粮食价格也是走低的趋势,这一股力量冲进中国粮食市场,极大淡化了价格上涨的冲动。以大豆为例,由于国内多年来的减产,进口大豆已在供给链占据了重要的位次。这从本轮中美关税博弈中可以窥见一斑。

第三,参加粮食的国际化竞争中,我们缺在生产效率,因为效率低所以拉低了价格、回落了收益。有个话题是“236个中国农民不抵1个美国农民”,这是个事实,农业现代化、农业精致化,使得美国仅有300多万农业人口产生较大的生产力。

中国农业仍走在现代化的路上,其展现收益的方式,不能仅押宝在期待价格上行的这一边,还要押宝在规模化、效率化的一边。

但这并不会一蹴而就。


波士财经


是这样的,不过并不是所有粮食都处于降价状态,成品粮的价格一般来说都较稳定,不会轻易上涨或降价,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市场物价,另一方面名以食为天,如果粮食大幅度涨价定会有很多收入不高的居民叫苦连天。

除了上述两种粮食外,像大豆,玉米,小麦等一些粮食就比较容易降价,主要原因分为下面几点:

1.受国际粮价影响,不仅仅是中国,放眼看去整个国际市场的粮价这几年一直不高,中国只能与其看齐,不可能一枝独秀的提高价格,这样很有可能导致整个国际市场的价格混乱。

2.粮食大量进口导致供大于求,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一直起着调控世界粮价和粮食出口问题的大国,进口粮食是必不可少的,那么为什么要进口?有几个不得不重视的原因,中国的粮食虽然可以养活这十几亿人口,但那就代表着必须不断开垦土地,想想中国得有多少土地才能经得起这样开阔?还不如从国外进口一些,就像美国几乎不开垦自己的矿都是从国外进口,其次,中国和其他国家有一定的协议,中国的一部分粮食也能够出口给其他国家,那我们自然也要礼尚往来去进口别的国家的粮食啦,最后,国外的价格实在是足够低,引的商家宁愿从国外进口也不愿意从农民手里购买。

最后,事实上粮食的价格并不便宜,只是从农民手中收购的时候便宜,加上商家的加工成本和差价,真正购买的时候也不算便宜了,并且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粮价始终居高不下,只是相对于其他商品比较便宜,因为粮食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既不能太贵也不能太便宜,起到稳定物价的重要作用,如果太贵,大家连饭都吃不起更别提买其他东西来丰富生活了。


镁客网


我国粮食多年不涨价,反而还降价,是这样的吗?这是为什么? 今年的小麦、水稻最低收购价都不约而同的下降,小麦下降了0.03元/斤,水稻则下降了0.2元/斤。大家都知道国家的最低保护价是为了控制农民手中的粮食价格有所保证,一旦粮食价格过低或过高都会启动保护价机制,确保粮食的市场稳定性。同时玉米的的最低保护价在2016年的时候取消,从取消到今天,玉米的价格一直都是下降的状态。

之所以我国的粮食价格逐年下降,主要还是因为我国已经加入了WTO世贸组织,这样一来我国的粮食价格就要和国际的粮食价格接轨。同时也要放开粮食市场,允许外国的粮食进入本国市场。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粮食机械化 程度比较高,种植的成本相比更低,因此国际的粮食价格一直都比较低。



随着国际粮价的持续降低,现在我国的主粮价格自然也会受到影响,以至于市场价出现下降的局面。当然现在我国的粮食进口量逐年下降,今年的三大主粮进口规模也达到了2000多万吨,单单是小麦就达到了900多万吨,但17年不过500多万吨。


当然三大主粮的进口量有明确的调配机制,国家将会重点进行调控。但对于那些杂粮来说就不同了,现在我国的大豆进口量已经达到了9000多万吨,其他的杂粮也都会持续加大,这样一来就会冲击三大主粮的市场需求量。所以说粮食的价格下降也成为必然。 现在的农资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粮食的价格却年年下降,农民的收入越来越少,该怎么办?


惠农圈


粮食确实是多年不但没有涨价,反而降价。以玉米为例,从2016年4月30日开始,取消了对东北和内蒙四省的玉米最低保护价收购政策。随即玉米价格开始下跌至今。

2013和2014这两年国家对东北以及内蒙四省的玉米最低保护价收购是1.13元/斤,2015年为1.03元/斤。其中在2014年玉米市场价格创造了历史,全国平均价格达了1.25元/斤,南方个别地区高达1.35元/斤。从2016取消玉米最低保护价收购以后,价格开始下跌。2016年东北玉米最低价格落到了0.7元/斤。现在我们这玉米卖价为0.83元/斤。比2013年最低保护收购价每斤少卖0.3元。

为什么粮食价格会下跌,最关键原因是和中国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 有关。按照组织协议,凡是加入该组织,粮食市场也要和国际市场接轨。也就是说允许外国粮食进入中国市场。而外国人少地多,都是大型机械化作业,因此人家粮食价格比中国低很多。如果允许外国粮食随便进入中国市场,怕对中国三大主粮(玉米、小麦、水稻)冲击太大,因此对玉米、水稻和小麦实行配额制度。

虽说对三大主粮实行配额,但是对杂粮没有限制进口数量,比如高粱、大麦等,而且是低关税。这些进口的杂粮替代了玉米在养殖业中的饲料用量,因此导致了国产玉米价格下降。玉米价格的下降,使农民改变了种植结构,因此所有的粮食和农产品价格都下降了。


山野50


这就是国家平抑物价的功劳。其实不需要很聪明的人就明白这个道理。上至中央下至百姓,关心"三农"问题的人很多,文件发了不少,办法想了很多,不论怎么办,"三农"还是那个样子,什么"精准扶贫"、"三农问题"依然如故,无有多大起色,但又是个不得不提、不得不解决的问题。毛主席说过一句精典的话;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万事万物只要认真去想、认真去办,没有想不出的办法、办不成的事。粮食价格是抑制住的,不是不值钱。中国自产的粮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如果继续这样按住不应该按住的"瓢",粮食危机离我们就不遥远。相信很多坐火车的人看过窗外的景色,铁路沿线的土地有多少种上了粮食,放眼望去,又有多少被抛荒的土地,这只过是你眼中所见,真正被抛荒的面积远远不是这样。要知道"资本嗜血"、人要活命的道理。农民也是命,在需要吃了活着的原始需求下,也需要有钱花。不说多大的贫富差别、生活质量,起码活着的权利还是有的,似这样把"三农"问题当话题说说,估计不会长久。我国市场经济异常活跃,所有的东西不能抑制,唯独将粮食价格控制的那么好,说明国家有办法,能把除粮食以外的所有物价控制住,不然口里夭夭说,事情日日旧。普京说;抗议一百遍不如翅膀扇动一次,我们要学普京,不能学特朗普。


留名何益


是的,可以这么说。和前几年的价格高位相比,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中,没有任何一个种类的价格能够达到当年那样的价格高度,就别说超过了。

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国家根据我国近年来的粮食供需形势以及库存量日益庞大不堪的现实考虑,不得已进行收储制度改革,倒逼农民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改善我国的粮食供给不均衡的现状。

整体来说,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变化趋势就是不涨反降,不管是业界权威专家还是耕耘在生产一线的老农对此都感受深刻。下面,笔者通过对比几年前与如今的粮食价格,让大家更加直观的感受到这种态势。

2014年是国产大豆最风光的时刻了,国家在东北三省和内蒙以每吨4800元的收储标准来收购农民手里的大豆,农民种豆的积极性高涨。但是今天,东北地区的同等级大豆价格只有区区3400元每吨,每斤价格相差了七毛钱之多。

2014年是我国玉米价格最高的一年,这一年,我国以1.13元每斤的托市价格标准来收购农民手里的新产玉米,市场上流通的优质玉米价格达到1.3元每斤都不是稀罕事。而如今的国内玉米市场中,品质最为上层的玉米价格也难突破1元每斤,要想恢复到四年前1.3元高价,更是遥遥无期。

这两年,稻谷和小麦也在慢慢步前两者的后尘,先是收储价格标准的逐渐下调,接下来可能是收储政策的取消了,直接改由市场化收购加种植者补贴。

就近两年我国的大豆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成果来看,玉米的改革成果还算比较明显,大豆还是老样子,价格还是老样子,种植收益还是不行,购销市场也没有显著改善。


笔者以为,今后几年如果稻谷和小麦的供需关系能够得到改善,那么,它俩的价格还有回暖的可能,但是在此之前,我国要对它俩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市场价格继续走低是必然。

希望改革的阵痛可以早点过去,希望农民的种植收益可以有所保障。


粮油市场报


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不涨反跌确实是一个事实。不管是大豆,玉米还是稻谷和小麦,都面临这样的难题,未来几年,这种情况在稻谷和小麦上变现的会更加明显。

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全面下跌。

下面,我们就用详细数据来印证一下这个观点,具体来看,

2014年,我国大豆国储价格为2.4元每斤,而今天,大豆市场价格为1.7元每斤,即便是如此,还不好卖掉。

2015年,我国玉米价格多在1.2元每斤左右,而现在,国内大多数玉米只有0.9元每斤左右,很少有出现突破1元一斤的情况。

2016年,国内稻谷市场价格在1.3至1.6元每斤不等,而今年的市场价格恐怕直接下调至1.1至1.3元每斤不等。

2017年,我国小麦托市收购价格标准达到了1.18元每斤,而今年的标准不涨反降至1.15元每斤。


由此可见,最近几年时间里,我国批发粮食作物价格出现了全面下滑,无一例外。

粮食价格为何只跌不涨?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国的粮食价格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笔者以为,一个是政策选择,一个是市场原因。

而且据笔者的观察,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我国的粮食收储制度改革仍将继续,目前,大豆和玉米的收储制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而且出现成效,通过进行市场化收购加种植者补贴的形式,这两大作物市场价格逐步回归市场,产业发展也到了显著的改善,以我国近几年的玉米深加工产能的提升为例,正是玉米价格回归理性的功劳。

但是,我国正在逐步实施稻谷和小麦的收储制度改革,因为他们的供需关系面临着严重的隐患,供过于求,库存量高企的状况非常的明显,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顽疾”,必须要进行根治。


因此,必须要想当年的玉米和大豆一样,通过下调托市收购价格标准甚至直接取消托市收购等措施来促进产业的合理发展。这也就意味着今后几年时间里,我国的稻谷和小麦这两大口粮的市场价格还有继续下探的可能。

所以,今后几年,别指望我国小麦和稻谷的价格上涨了,少跌一些就不错了。


钟情三农


最能体现物价涨幅的,就是房价了。即便是鸡蛋,印象中这两年价格最低时才两块多一斤,到现在则是接近六元一斤了。


相对于物价涨幅,粮食确实多年没有涨价,甚至还降价了。


实际上,考虑到通货膨胀,物价快速上涨,不管是人力成本、农药价格、化肥价格、种子及其他农资价格,都普遍大幅上涨,实际粮食确实是“贬值”了。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根本原因还是进口粮食过多的原因,供大于求自然就能降低粮价。当然进一步的原因是货币超发下种地成本快速上涨,但是汇率并没有大幅贬值,相比之下国际粮价更具优势,进口粮价低,规模庞大,自然就抑制了国产粮食涨价。


对于农民来说,即便不考虑人工成本,种地也是不怎么挣钱的,产出的粮食扣除成本,无非能剩下点口粮。只有种植经济作物如花生、高粱,以及蔬菜水果,才有望获得更高的收益,但是市场变幻无情,赶上丰收的年景采摘销售的价格不一定够采摘的人工费。


民以食为天,所以食品在CPI的比重较高,新口径下“食品”项占CPI比重在17%到21%之间(老口径约32%)。


总体而言,控制物价远没有控制粮价更简单方便,只需要确定国储粮收购价就可以一锤定音。


粮价稳定,有利于抑制通胀,维护社会稳定。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粮食便宜,农民种地挣不到钱,才会更愿意外出打工,更愿意以更低的价格出让自己的土地,有利于低成本城镇化并带来充足的劳动力。


当前农业生产效率低下,过度依赖农药化肥,小农经济模式虽然采用了大量机械,单位生产成本依然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未来农场化、规模化是大势所趋,但是如何让农民有更好的安排,有更稳定的收入,则需要大智慧。


假如世界发生重大变化,进口粮食受到影响,国产粮食不够吃的时候,粮价暴涨不可避免。实际上,高房价下,大量土地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不进口能否自给自足,已经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