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6 中國人,別隻是用努力感動自己

中國人是勤奮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對於吃苦精神相信中國人可以詮釋的非常好。

一家跨國諮詢公司,同樣的業務在中國一天要完成好幾個,轉移到國外,兩週才能完成一個。因為國外的員工需要準時上下班,需要有下午茶,一年需要30天的帶薪假期……

有一些外國人覺得中國人已經勤勞到一個令人恐懼的地步。

有網友在論壇上發帖講述自己與外國人相處的經驗,驚訝地發現,他認識的這位外國網友竟然因中國人的勤勞,而心生畏懼。並認為,這一點,才是這年頭各個國家都不待見中國人的根本原因。

中國人,別隻是用努力感動自己

當然,這是個人的一面之詞,總之中國人勤奮和努力,是大家肉眼都看到的。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我們這麼勤奮,這麼努力,到頭來除了感動自己,為什麼沒有辦法在世界獲得真正的公平和尊重?

向“錢”看

中國人,別隻是用努力感動自己

用勞動和汗水換取酬勞從來都是被讚美和認可的,但是,當所有人、當一個群體的視線都只是看到“錢”,這樣的侷限性自然會在多群體多種族的世界中被孤立。

比如在美國,華人群體的政治地位幾乎是最低的,排在黑人、印度人、中東人、穆斯林族群,甚至非洲人之後。這種現象值得分析。

我們是時候考慮精神層次的追求了。是時候培養對於公正、愛、真理、信仰、創造等永恆價值的真正的興趣。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人奮鬥的動力與人格健康水平有關。

對神經症人格的人來說,人生奮鬥的目的在於擺脫焦慮。而人類所有擺脫焦慮的動作,都會指向四個方向,分別是:愛的控制、金錢,權力,威望。選擇不同的動作方向與人的焦慮來源有關:尋求“愛的控制”的人,往往是缺乏愛。追求金錢的人,是曾被貧窮所折磨的。追求權力的人,內心充滿了無助感。而追求威望的人,則有過受羞辱的經歷。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卡倫·霍妮

自我意識薄弱

中國人,別隻是用努力感動自己

我們的傳統自古以來都是以孝為先,忠君愛國。但是一切以孝、順作為前提,自然會扼殺作為一個獨立的人的天性。在中國,聽話被看做天經地義,聽話也成為判斷孩子好壞的第一標準。三四十歲,已經結婚有孩子有家庭的人依然對父母無條件順從的人大有人在,同樣的,父母延續下來的教育觀,會自然而然的過度到自己對孩子的影響上。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過度到夫妻關係同樣是這樣,父權社會的影響下,妻子也是自己的私有財產。中國人的夫妻關係、上下級關係、官民關係,都是這種關係的翻版,即以愛之名控制他人。

缺少多元化的土壤

中國人,別隻是用努力感動自己

中國人,別隻是用努力感動自己

學而優則仕,升官發財,成為衡量“成功”的唯一標準。功利化和攀比,成為一直以來的度量尺。每個人都很著急,上學的時候著急畢業,畢業了著急工作,著急跳槽,著急著馬上有房有車。而且社會上自發形成了一個鄙視鏈,一線城市有房的,鄙視二線的,二線的鄙視其他小地方的,開好車的鄙視開一般車的。這種著急和焦慮還反應在個人成長的另一面,結婚生子就是個人幸福的代名詞,大家都需要這樣,這樣就是幸福。你還單身,那你要著急找對象了。你沒孩子,那真是從心裡開始可憐你。

探尋真理、追求正義、實踐良知、傳播愛等精神性追求沒有在日常生活裡出現過。其人生奮鬥的目標無法指向創造性和道德感。這成為中國雖然勤奮、肯吃苦卻難以在世界更多群體中獲得尊重的重要因素。

追溯這種種問題的起源,來自於我們從沒有真正平等的傳達過愛。

儒家文化非常強調尊卑有序,人是可以分為三六九等的。而道家佛教則講求順應自然。好孩子一個樣,聽話、學習好、不惹是生非。壞孩子就完全站在這個對立面,眼前永遠都豎立著“好孩子這個榜樣”。同理你也能看到什麼是好員工、差員工、好公司差公司……滋生出來的敵對情緒,根本沒有更豐富更寬闊的土壤用來培育和傳播愛。相互之間充滿了敵意。而這正是神經症人格形成的關鍵原因。由於內心潛藏著敵意,人不得不去壓抑這種敵意以避免衝突,這就會源源不斷的產生焦慮。為了釋放自己的焦慮,神經症患者就會不由自主的指向“愛的控制、權力、財富、威望”這四個基本的方向。這反過來也能成為我們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神經症人格的基本指標。如果一個人人生奮鬥的目標,無法超越這四個方向,那麼我們基本上可以判斷此人是一個被焦慮所控制的神經症人格患者。

一個人只有具有健康的人格,才具有文化上的創造力,才能夠具有使命感和好的價值觀。用努力來感動自己,永遠都是低級的自嗨。中國人應該先提升價值觀,正式面對為什麼會存在歧視和羞辱,才能被更多的群體真正接納並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