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4 記憶裡的花花草草呀

記憶裡的花花草草呀

記憶裡的花花草草呀

公號/丁是丁(dsd555555)

1

校園裡的凌霄花開了。那蓬蓬勃勃的一大叢花,沒有屋山和高牆可攀,便爬上一棵松樹,把那樹拖累得彎下腰身,可憐兮兮的樣子。

凌霄花卻好像姿意得很,每天吹著紅裡泛著金黃的喇叭,熱熱鬧鬧地開放,既招蜂又引蝶,真是招搖。

我喜歡凌霄,因為這名字。多麼昂揚,多麼向上,多麼氣幹雲天。

看到凌霄花,就會想起我爺爺。

第一次見凌霄,是在爺爺家裡。當年爺爺家還住在滁州,就是“環滁皆山也”的那個地方。

也是夏天,他家門前有棵攀援的花,蔓延到了二樓,花事正濃。我問:“這是什麼花?”

爺爺說:“凌霄”。

就記住了。一直到現在,在任何地方,甚至是書上、朋友圈裡,看到凌霄花,都會想起30年前的那個夏日的黃昏。

對我來說,每一種花都能引起回憶。

记忆里的花花草草呀

圖:梁老師

2

家裡養花不多,無一名貴。多是常綠植物,澆點水就能活的那種。

吊蘭,虎皮蘭,龜背竹,富貴竹,綠蘿,刺梅,仙人山仙人掌仙人球……每種花都有它的來處和出處。象我這種記憶力超群的瑣屑之人,當然是記得的。

吊蘭有很多盆,散佈在陽臺上,窗臺上,間櫃上,書架上。以前在辦公室也養著吊蘭,有年春節放假,擔心十幾天的假期會被凍壞,開工後看到那花仍是一派蔥綠的生機,內心真是感激。

感謝每一盆每一棵努力生長、努力綻放的花花草草。

家裡的吊蘭已經分出去好多盆了。她們的“祖先”來自一個人稱“大老孫”的阿姨家裡,她是我媽媽的同事。在原來工廠家屬院住的時候,有天下班在巷子裡碰到,才知她就住在隔壁小區。阿姨熱情地邀請我到她家“認認門”,所謂盛情難卻,我大咧咧就去了。

迎門就看到她家的那盆吊蘭,瀑布般壯觀,從客廳的博古架垂下來。忍不住稱讚,那真是我見過的最旺盛的吊蘭啊。

臨走,孫阿姨掐下幾個頭,讓我回家種到盆裡。於是,我們家吊蘭便常盛不衰了,以至現在,每看到吊蘭,都會想起“大老孫”。這,也是20年前的事了。

還會想起一個初中同學。她父母都是醫生,當年住在人民醫院家屬院。暑假到她家去玩,看到窗臺上的綠植,養在精緻的花盆裡,她說那是“吊蘭”,還告訴我“很好養”。忘了是跟她索要還是她慷慨贈與,那天回家,我把她送的吊蘭養在一個罐頭盒裡,那是當年我們家窗臺上唯一的一盆花草。

可惜冬天到來的時候,沒有及時把它移到屋裡,一夜之間,就被凍成了褐色。至今,我還能想起那盆被凍壞了的吊蘭的悽慘模樣。

吊蘭是我親自養過的第一種植物。看她的感覺,大概像初戀。

记忆里的花花草草呀

圖:梁老師

3

家裡的蘆薈居然開花了。

一直以為蘆薈就是龍舌蘭,龍舌蘭就是蘆薈。不確定兩者是不是同一種植物,就搜索了一下,才知道兩者雖然都屬“多年生常綠多肉植物”,看上去也差不多,但科屬不同。

最早知道“蘆薈”,是在中學的語文課本里。魯迅先生的文章,好像是《藤野先生》吧,“福建野生著的蘆薈,一到北京就請進溫室,且美其名曰‘龍舌蘭’。”

蘆薈在我家已是第二次開花了。原本一直放在陽臺上,北方的冬天實在是冷,大冬天仍把一盆開過花的花扔在陽臺上,象個孤兒,覺得實在可憐,就搬到了屋裡。原本已經凍得發灰的蘆薈,過幾天就開始生機勃勃,這兩天竟然又要開花了。

蘆薈的來歷,更象是一種邂逅。

有一年春節大掃除去扔垃圾,看到一位大爺正在遺棄她,就說:“送給我吧”。

拿回家隨便找了個空花盆種下,植株本就有點大,種下去老往一邊傾斜。把花盆扔在陽臺上,想起來就澆點水,居然活了下來,可見生命力之強。後來又生出好多小芽,熱鬧如雨後春筍。

綠蘿是託同事從花市買來的。公司綠化常會補充些植物,也讓同事幫我買了盆綠蘿,附帶一個簡單的三根木棍支撐起來的花架。JASON經常批評那個花架“簡、陋、醜”。

每次我都警告他:你要誇獎這些植物,讚美她們,她們才會長得更好。

綠蘿也分出去好多盆了,長得最旺盛的在廚房裡,可以假想那是一簾幽夢。

我們家最大的一盆“花”就是龜背竹了,兩年前朋友送來的時候只有三片葉子,現在它長得已經太壯觀了。我想著一定要給她換個舒服點的大花盆才行,不然實在是有點受委曲的樣子。

至於刺梅仙人掌蟹爪蘭都是我爸媽住在我家的時候養的。有年冬天整理陽臺才發現,蟹爪蘭朝向窗外的那一面開了數十朵,我竟然都沒發現。那花開得,可真是寂寞啊。

現在家裡更添了很多多肉植物,有的是朋友的慷慨想送,有的來自花市,有的是街頭偶遇……現在逢年過節,也會去花市買盆花應個景兒。今年六一,路過花市去買了盆紫色酢漿草,隨想起第一次見那花,是在小區劉醫生的診所裡。問他那花叫什麼,他也說不上來,拍照發朋友圈,有朋友回覆說了花名,一下子就記住了。

這一記,肯定也會記一輩子吧。

也許,人的一生,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遇到什麼樣的人,養哪些花花草草或者貓貓狗狗……是有定數的。也許,正是瑣屑如花花草草之來處的美好記憶,或者瞬間,或者片斷,或者永遠,滋養著我們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